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高铁的发展与城市密切相关,为了解中国高铁城市的体系特征,以高铁班次为基础,利用热点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空间统计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高铁城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铁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群内,城市等级呈明显的金字塔特征。全国性高铁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联系密度和联系强度差异较大,集聚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杨强  王运动  李丽  王心源  何立恒 《遥感学报》2016,20(6):1424-1434
人口经济的时空耦合态势是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重要体现,可有效地指导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密度基尼系数、人口经济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35年-2010年6期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合1952年-2010年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从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及其空间一致性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经济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剖析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不尽相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不均衡态势日益明显。(2)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的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中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3)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的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但省际一致性在不断缩小,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经济导向性。(4)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在1952年-2010年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各异: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高且还在改善,东部与中部保持稳定,西部较差且呈减弱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西89个县域2000年、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县域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并采用GIS制图技术对广西89个县域的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的空间格局及2000~2010年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空间格局整体上呈桂东南向桂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但在桂西北和桂中局部有所偏差;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性低,且在10 a的变化中有所减小;从10 a变化来看,广西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类型主要以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为主,经济极化型和人口与经济协调型的县域减少。据此,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国家对广西"两区一带"的规划布局优势;合理招商引资,培育具有较强经济聚集能力的区域性经济增长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丽 《今日国土》2013,(9):38-42
本文以省域为基本单位,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对中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从四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东部地区所受压力和承压能力呈双高格局,社会经济承载力有待从质上提升;中部和东北分别受人口和经济结构所累,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现阶段全国最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加强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经济的绿色支撑作用,并实施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空间冲突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缺乏协调发展、土地空间资源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空间冲突等问题,从生态安全视角,利用空间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土地利用严重不协调的区域,并对影响空间冲突的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的探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中,2000年、2010年在张承地区集聚形成高冲突片区,2015年转移为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西北部高冲突带.②空间冲突绝对值及其变化值存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③经济发达的区域已经较好地控制住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加对空间冲突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区域人口和GDP的增加往往会带来空间冲突强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对赣州市18个区县的道路网密度、人口数和工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市各区县的人口分布与工业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对赣州各区县之间进行了可达性分析,以最短交通时间为成本限制,测算了赣州市18个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出,赣州交通网络结构呈三横两纵式分布,而且章贡区、南康区和赣县区在城市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赣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三区为中心,沿交通廊道成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从而提出以一主核心城市群,两副核心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沿交通轴线向外辐射,带动外围城市发展,可以实现赣州市整体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全国田径场空间分异格局未知的情况,该文以资源三号数字正射影像为数据源,采用Deeplab V3+语义分割模型,开展全国田径场遥感监测和空间格局分析,并解析田径场数量与社会经济因子、学生身体素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共计提取了89 766个田径运动场,田径场提取个数的F1度量为91.43%;省域和市域尺度上田径场的数量、密度和聚集性都符合瑷珲-腾冲人口线,东南半壁省份的田径场数量更多、密度较高、聚集性更弱;整体上东西部城市区域田径场密度相当、乡村区域田径场密度差异显著,西部城市区域、东部平原乡村区域田径场更趋向于均匀分布;田径场分布受到经济与人口因素影响,田径场数量与跑步速度具有弱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2000—2015年间各地级以上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格局演变,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修正城市吸引力规模参数的城际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分别从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测度和时空格局变化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联系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和经济联系度均持续上升,空间结构已明显表现出多个都市圈绵延发展态势,符合各城市经济在外向功能量和功能效率的变化趋势,可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扬子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建成区扩张和城镇空间联系两个角度进行指标分析,综合测度了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城市群城镇发展水平,并利用探索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监测周期内,城市群各市的扩张均处于全省前列,"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扬子江城市群建成区扩张迅速、效应明显,3期城市群建成区空间重心都集中在扬子江以南的常州市境内,表明扬子江以南的城镇发展规模优于江北;②从城镇空间联系来看,宁镇杨、苏锡常、苏通等城市组群的联系相对明显,构成了整个扬子江城市群的基本联络骨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构成了联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老挝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析分析法计算得出17个省域(直辖市)的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对老挝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分析。整体而言,中寮各省(直辖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下寮次之,上寮较低;老挝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差异不大,高水平和中低水平省域分布较为集中,中高水平和低水平省域相对分散,各等级空间分布形成由3个核心区域向周围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着力于打造3个核心农业发展区域,发挥其带动作用,并针对不同省域的农业发展状况采取相应措施,是逐步实现老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认知区域内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对中国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空间引力角度,基于GIS网络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提出面向城市群的空间引力网络模型及分析方法。用总引力描述单个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中的总体引力强度,城市引力是多个空间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以成渝城市群为例,顾及人口、经济、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因素进行城市引力网络建模,并分析其空间相互作用及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呈现“双核辐射环”与“多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该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城市群理论研究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利用遥感方法可准确地进行城市化与生态质量耦合协调度动态监测与分析,为区域的城市化建设、生态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利用Landsat系列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分别建立表征区域生态环境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表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CNLI),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指数由2001年的0.112提高至2018年的0.288;(2)2001—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态等级为优的区域不断收缩,其中上海市与南京市最明显;(3)2001—2018年,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群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统计数据具有行政单元统计约束的缺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存在分辨率低、像元辐射值饱和的问题,该文使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城区边界、列车时刻表、百度地图API等数据,通过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分布、空间联系测度研究中国九大城市群2012与2017年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灯光总量和平均灯光均位于前列;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哈长、关中平原城市群灯光变分散,京津冀、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灯光变集中,成渝城市群夜间灯光重心移动最大,向重庆方向移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接近捷夫分布,中原城市群为序列分布,其他城市群为首位分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总体联系强度最高,各城市群边缘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空间联系较弱。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从与江苏城市群联系空间格局角度进行指标分析,综合测度信息、交通、经济3方面联系程度,并利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城市间联系格局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城市间的联系网络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地区逐渐减弱的态势,形成了横"T"字形的联系空间结构;②相较江苏其他城市,苏州、南京与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的联系更为紧密,辐射更广。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河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并结合引力模型对河南省内春运人口迁徙格局进行分析,探究省内人口流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内春运人口迁徙在春节前后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郑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回乡潮”和“返工潮”;人口主要流动方向与省内以郑州为核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走向基本一致,但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不强;从引力模型结果看,城市间引力值与人口迁移强度具有高相关性,较清晰地显示出郑州“一核”,洛阳“一副”,其他城市“多点”分布的全省城市群空间格局;除经济、距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城市体系对人口迁徙方向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催生了我国学者对于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本文选取河南省的108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模型对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在逐步提高,由时空图可知,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且不断向四周扩张。  相似文献   

17.
以地理国情监测的城镇建成区数据为基础,设计了基于多个时期城镇建成区的多层次城镇发展空间变化趋势分析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城市群和城市3个层级开展了城镇发展趋势研究,对城镇空间重心演变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不同层级城镇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从空间上探索城镇发展总体规律,为城镇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以及典型城市群空间格局监测项目中,根据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判断城市空间扩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2000-2016年全国大多数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于最优值1.12.分析了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最优值的来源以及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人均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结合起来,用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空间交互作用的不断增强,我国城镇化已逐步走向城市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的主体形态.通过构建多层回归模型对全国主要城市群2005-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多层次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在验证模型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为:①在城市尺度上,城镇人口增长、经济产值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区位条件等均能加速土地城镇化进程,而财政赤字率提高则会阻碍城市群的扩张,土地集约利用也会减缓城市蔓延趋势;②在城市群尺度上,经济联系吸引力对建设用地增加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外向功能辐射力的增加则会给城市扩张带来阻力.  相似文献   

20.
运用BP网络对山东省17地市未来人口总量进行预测,在预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未来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0年山东省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呈现"西南-东北"模式,存在着空间集聚现象;2006-2010年17地市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8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高-高"集聚;北部5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低-低"集聚;淄博和青岛存在着两个"高-低"关联的孤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