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参数的中短期和超短期振荡特征。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辐射等参数存在着3—5天的中短期振荡及30分钟、50分钟和8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准3天振荡主要存在于热力边界层,振荡是由西向东传播的,影响高度大致为400 hPa。超短期振荡强度有着明显的日际变化,其变化周期也大致为3—5天。在大气中各种时间尺度的振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准3天振荡可能是青藏高原地面热力扰动影响的一种反映;准30分钟的超短期振荡强度与天气系统的关系不明显,而与热力状况及主要云状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永暑礁夏季风期间海气要素的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南沙群岛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1989年夏季(5—8月)的海气要素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得出气象要素变化普遍存在30—40天和15.38天两种低频波;对于这两种低频波,海平面气压与海面风速两要素有显著的相关,风速的变化落后于气压0.34天(30—40天振荡)和0.68天(准双周振荡);低云量与风速也有显著的相关,30—40天振荡风速落后于低云量0.86天,准双周振荡风速超前于云量0.37天。表层水温也具有准双周振荡规律,与低云量有显著相关,且落后低云量0.47天。  相似文献   

3.
利用FSU(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风应力逐月资料,运用POP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应力异常场结构与ENSO的联系。结果显示:纬向风应力有35、47和57月周期的传播型振荡;经向风应力有28和38月周期的传播型振荡。得到纬向、经向风应力传播型与ENSO振荡的耦合关系。同时指出,对El Nino/La Nina这样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的时空演变,应注重多种振荡混合的作用,而不应只分析单一模态的作用。风应力异常的局地振荡对El Nino/La Nina的影响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4.
ENSO事件与北半球中高纬低频振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诊断方法研究了E1 Nino和La Nina事件与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用1950—2003年北半球中高纬逐日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1)ENSO事件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有调频作用,即夏季低频振荡较弱,冬季低频振荡较强。(2)E1 Nino(La Nina)事件有使低频振荡周期缩短(延长)的趋势。(3)ENSO事件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比中低纬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ECMWF的格点风和位势高度场资料,对1998年夏季热带内外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季节内振荡非常显著。850hPa季节内振荡纬向风的经向传播揭示出南海地区的西风振荡受南北两支西风的共同影响。与长江流域特大洪涝密切相关的大气环流系统(乌拉尔阻高和西太平洋副高)对季节内振荡有较强的响应。在欧亚范围,持续性异常环流十分活跃,大气低频波的活动与环流持续异常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季节内振荡是高低纬环流持续异常同时发生的纽带。其低频(30—60d)遥相关型的分布同江淮洪涝年的波列结构相类似。  相似文献   

6.
欧阳玫君  刘开颜  高文兰 《气象》1995,21(12):29-31
从大气存在低应振荡这一事实出发,阐述了1993年11月17-21日寒潮低温过程的环流及低频振荡特征,对提高寒潮中期预报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992年及1993年上半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500hPa候高度距平场的6—12候(相当于30—60天)低频振荡与3—6候(15—30天)振荡特征,及其对四川盆地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半年青藏高原上空500hPa低频振荡与盆地气温振荡基本同位相或偏早一候左右;下半年渤海湾附近上空的低频振荡位相与盆地气温大致同位相或略偏早。3—6候振荡中,印缅及青藏高原地区位相偏早一候。两种频带对于气温都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1981年、1982年两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低频振荡特性。夏季青藏高原地区上空是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但低频振荡的位置,范围和强度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并且,高原地区上空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密切相关,表明夏季高原热状况的低频分量对北半大气环流变化有重要影响,具有明确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炳义  章淹  宋英杰 《大气科学》1994,18(5):561-568
本文采用ECMWF 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 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 10—20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 22-32°N之间。(2) 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o]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 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 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 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 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0.
赵彩  于俊伟 《贵州气象》1997,21(5):45-46
1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概念一些气象因子具有10~90天的准周期变化规律,这种振荡常在30~60天具有较大的振幅,通常将大气中一些气象因子具有的10~20天和30~60天准周期性变化称为大气低频振荡。现在发现具有低频振荡特性的气象因子主要有:纬向风速。气压。云量、降水、南亚季风槽位置、地气系统的射出(外逸)长波辐射等。2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动态七十年代初Madden-J;11tan发现热带岛屿上的风场和地面气压场存在40~50天的准周期性变化,最早提出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现象。此后由于EINino现象和海一气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大气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11.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2.
大气低频振荡研究回顾与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国强  朱乾根 《气象科技》2003,31(4):193-200
文章对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回顾了热带和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发展情况,低频振荡与季风的关系,并叙述了大气低频振荡的起源和维持机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发射机的故障可分为振荡不稳和不振荡两类。振荡不稳具有随机性,原因较繁杂,如传输波导内潮湿、点火脉冲不稳、高压部分打火、放电管及磁控管的衰老等等。因此在修理这类故障时,要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检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缩小故障范围。本文以不振荡为例对发射机的修理特点谈些粗浅看法。l原因分析磁控管正常的振荡条件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一是有足够幅度且稳定的高工调制脉冲,二是磁控管振荡电路完全正常。因此在检修时可根据以上条件利用面板上的各种可以测、调、听、看的外部设置,比较准确地找出故障部位,使故障缩小到某一级…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旱涝年低频风场分布和演变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低频风场出发研究低频振荡在旱涝年的年际差异以及与降水的关系。表明:旱涝年我国东部环流系统低频分量所占比重显著不同;与长江流域降水变化联系的低频风场的特点及变化有显著不同。1980年降水的变化与东亚季风区内的低频振荡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副热带季风的低频振荡。  相似文献   

15.
王召民  张勤 《气象科学》1993,13(3):281-288
本文利用经过滤波的1980—1988年欧洲中心资料及1980—1983年OLR滤波资料,初步分析了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机制,得到如下结果:全球大气的季节内振荡有内在联系。赤道区域势函数场的季节内振荡表现为行星波的东传。OLR场在60E—150W范围有东传,60W—0有明显的40—50天振荡。散度场则表现为散度中心的孤立局地振荡。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暖水域上OLR振荡中心与散度振荡中心相对应;冷水域上散度振荡中心则没有OLR振荡中心对应。低纬散度场的40—50天振荡与中高纬季节内振荡有很好的相关。低纬区域60E—150W与60W—0范围的OLR季节内振荡可能是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源。  相似文献   

16.
大气低频现象的多尺度特征热带大气低频现象包括与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有关的年际变率;与季内振荡(ISO)有关的次季节变率,以及在30—60天周期范围内形成的超级云团(SCC)。现时不断有证据证明,在低频超级云团的构造中,可能包含有10—15天的中...  相似文献   

17.
发射机的故障可分为振荡不稳和不振荡两类。振荡不稳具有随机性,原因校繁杂。如传输波导内潮湿、点火脉冲不稳、高压电路打火、放电管及磁控管衰老等等。因此在修理这类故障时,要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法,缩小故障范围。本文以不振荡为例对发射机的修理特点谈些粗浅看法。1原因分析磁控管正常的振荡条件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一是有足够幅度且稳定的高压调制脉冲。二是磁控管振荡电路完全正常。因此在检修时可根据以上条件充分利用面板上的各种调、看、听、测的外部设置.比较准确地找出故障部位,使故障缩小到某一级电…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海温的异常增暖对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作了两组试验:一组使用气候平均海温,另一组包括两个试验,它们分别设正的海温距平(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100°W)和中部(145°W)。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冬半年的海温异常增暖可改变低频振荡方差贡献的地理分布,其中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时,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为显著,而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较为不活跃;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中部时,情形则相反,即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显著,而西太平洋地区的则不活跃。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过程中,低频振荡的传播特性对ΔSST中心位置的响应是敏感的,即当正的ΔSST中心位置偏于该海区的东部或中部时,低频振荡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降水的准周期信号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奇异谱(SSA)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的准周期信号及其阶段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月降水序列的年际振荡信号较强,占总方差的44.7%,显著振荡周期分别有17个月(准1~2a)、30个月(准2~3a)、60个月(准5a)和11个月(准1a),不同分区降水的准周期振荡信号各有差异。各种准周期振荡随时间的长期演变亦很明显且各不相同。奇异交叉谱(SCSA)诊断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的年际振荡与Nino区海温的准周期信号存在着显著的耦合关系,且这种耦合关系随时间是变化的,表现出耦合振荡强度的阶段性变化和耦合位相随时间的改变。各分区降水与不同Nino区海温的显著耦合周期信号及其随时间的长期演变各具特色,体现了华北地区降水对Nino区海温异常响应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对东亚环流及降水影响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利用NCEP/NCAR提供的50a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合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振荡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异常,引起了大气环流的异常,影响了季风强度和雨带分布。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正位相年时,印度洋上为东风异常,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南、偏强,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减弱,东亚夏季风偏强,华南夏季降水偏多;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负位相年时,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弱,长江黄河之间有异常辐合,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