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明 《地理教学》1995,(2):11-13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上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项永恒课题.从沧源县"边、山、少、穷"的实际出发,结合地理教学分析世界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巨大变革作用,以此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科技意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县"的观念,为繁荣边疆经济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加强实践教育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张伟 《地理教学》1998,(4):32-33
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些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从而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实现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蔡溢 《地理教学》2001,(2):14-15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兼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地理学科呢?我认为,其着眼点在于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干旱、洪劳、地震、台风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再三警示:增强减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已刻不容缓。地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减灾教育,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8.
9.
10.
葛佳浩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21,(1):51-53,64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的探索与尝试。本文基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视角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结合时代背景与地理学科特色建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宣扬劳动精神、锻炼劳动技能、鼓励创新劳动的实践路径,以期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地理教学,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老一代地理教育学家有丰富的地理教育教学思想。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思想整理、传承下来,那么它对我们的地理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基于这样的认识,十几年来,我收集一些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王树声等前辈的著作、文章,以期学习研究他们的地理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育研究经历了教材教法、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的历程,(陶本一,2002)从研究教材教法到揭示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科教育研究的对象发生着变化,科学性特征开始显现。各学科教育研究也正在科学化的路径上以不同的起点和速度前行。  相似文献   

13.
张燕  余晓青 《福建地理》2006,21(2):160-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表明“知识是主体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了关于客体的认识。”即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要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现代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怎样通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地关系的永远协调呢?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通过课外实践,加深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于教学中,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16.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如何配合国务院的通知精神,在中学地理学科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这对于学科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中思维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抖学屑负看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它的这一教育功能使得重视人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不是一句空话。形象地说.地理课应成为使学生聪明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似乎还难以真正落实到实处。第一.从地理教学的外部环境看,还难以弱化“应考功能”,学生思想中应付考试的意识还十分强烈。在教师一头,为了“应考”,往往采用“注入式”与题海战术。从而把学习地理的思维认识活动的主干看作是感知和再认识,削弱了其中的中心环节——思维。  相似文献   

18.
章玲 《地理教学》2012,(5):30-31
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说过:“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界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怎样引导学生把现代文明与传统美德融合起来,塑造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与人文构成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双翼,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字不能直接反映为直观的复杂的形象,因此只有借助于历史地图,把叙述的史实落实到图面上,才能使人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在初中地理课中,有些内容属于历史地理知识。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加以叙述,即使讲得生动、有趣。但也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形成为表现地域空间的图象,削弱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中,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图结合,把字变成有血有肉的形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