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占峰  李爽 《黑龙江气象》2012,29(3):7-8,11
通过对依安县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依安县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45℃/10 a﹚,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变暖最明显﹙0.58℃/10 a﹚;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0.73℃/10 a﹚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0.22℃/10 a﹚。以20世纪80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2.
张璐  李红梅  温婷婷 《气象科技》2023,51(4):489-498
选取1961—2020年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平均、最高、最低)、降水和风速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Piecewise Linear Fitting Model,PLFIM)、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和年代际趋势转折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JP2〗①近60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尤为明显,为0.62 ℃〖DK〗·(10a)-1;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呈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39.9 mm〖DK〗·(10a)-1;年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以茫崖站最为明显,风速减小速率为-0.56 m〖DK〗·s-1〖DK〗·(10a)-1。〖JP〗②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在1972年和1983年发生了年代际趋势转折,平均最高气温第3次转折发生在2009年,平均最低气温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年降水在1972年、1983年和2000年发生年代际趋势转折;年平均风速发生在1998年和2009年。③与旧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新气候态下(1991—2020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均值分别上升了1.16 ℃、1.22 ℃和1.81 ℃,向高温方向漂移,且概率密度分布形状更加偏平,气候趋于不稳定;④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远超中国、同纬度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哈密绿洲1961—2015年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和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地区近55a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年际、年代际、季和月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哈密绿洲日照时数和风速年际、年代际变化幅度都较大,最小值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最大值出现时间明显不同,日照时数出现在2011年,风速在1966年。哈密绿洲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5h/10a,以红柳河增加最突出,气候倾向率达22.0h/10a;年平均风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6(m/s)/10a,以哈密减小的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3.5(m/s)/10a。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突变,1975年为风速明显减小的突变年。日照时数存在准9a的年际振荡周期和准20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风速存在准10a、18a年代际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1901-2007年澳门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澳门的气温观测资料, 分析了澳门1901-2007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近107 a的升温率为0.066℃/10a, 明显低于全球平均升温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大的增暖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的增暖最小;冬、夏季的变化分别有明显的时间尺度约为60 a和30 a的振动。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仅为最低气温的一半左右。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缓慢的气候波动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升幅与历史上的增暖大致相当;最低气温近20多年来的增暖趋势可能是其长期(变暖)趋势的延续。年平均日较差整体来说是趋于减少的,但近30 a却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对泰来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1a(1958-2108年)大风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分析了大风日数与风速的年际、季节、月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a来,年际大风日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1.8d/10a;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的66%,且月平均风速在4月也为全年最大值4.7m/s;年平均风速呈现与大风日数相似的波动下降趋势,1987年之前偏大,2001年之后逐渐减小,直至2010年后逐步稳定在3.1m/s左右;各季节平均风速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刘学锋  阮新  李元华 《气象科学》2005,25(6):638-644
利用河北省70个站自建站至2000年近50a的系统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冷暖变化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别,并估计了河北省未来50a冷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呈现增温趋势,增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全省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其五个分区的变化趋势具有整体一致性,都皇现升温趋势,但各区域的增温幅度不一,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冀东平原区,最小的区域是河北省北部;各季气温变化呈现春、秋季平均气温变化程度相对比较平缓,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的特点,自80年代末始,暖冬现象明显;在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的背景下,河北省气温估计未来50a升高在1~2℃之间。  相似文献   

7.
采用1958年1月—2001年12月ECMWF ERA-40的10m风场资料,以及由该风场资料驱动WAVEWATCHⅢ得到的北印度洋—南海海域44a的海浪场资料,通过EOF分析、正交小波分析和M-K检测方法,分析了北印度洋—南海海域海面风场和有效波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印度洋—南海海域存在3个大风、大浪区,其中亚丁湾以东洋面风力最强,有效波高最高;表面风场和有效波高存在35、15和3a的主周期变化,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年平均风场和有效波高均存在明显增强趋势,1977年为突变起始年;年平均海表10m风速和有效波高随时间增大主要是由冬季和春季海表10m风速和有效波高随时间增大引起的;冬、秋季海面风场与有效波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较一致,冬季以35~40a的周期为主,秋季以11~12a的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8.
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对遵义市(3个站)1951--2006年56a气温资料序列作多时间尺度诊断,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近56a来遵义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增温速率为0.106℃/10a;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周期以4a、14a和19a为主,说明遵义市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均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变化突变点是1996年,是一次由冷向暖转变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北省辛集气象站近54 a(1957-2010年)的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别从气温及降水的趋势变化、周期变化、突变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市近54 a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4 a来辛集市年平均气温、各季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夏季增温幅度最弱,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而极端最高气温下降,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2)在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和冬季气温表现出准2~3 a的显著年际变化周期,年平均和春季气温还表现出准7 a的显著年际周期特征;3)该市年降水量近54 a来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4)年和夏秋季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均表现出准3~4 a的周期特征,而在春季准7 a的年际振荡贯穿始终;5)辛集市的气温变化趋势以及突变开始时间与全国、河北省以及石家庄地区近50 a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但该市的降水量变化则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的长期趋势不显著且突变不明显,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近54年辛集市气温及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辛集气象站近54 a(1957-2010年)的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别从气温及降水的趋势变化、周期变化、突变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市近54 a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4 a来辛集市年平均气温、各季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夏季增温幅度最弱,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而极端最高气温下降,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2)在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和冬季气温表现出准2~3 a的显著年际变化周期,年平均和春季气温还表现出准7 a的显著年际周期特征;3)该市年降水量近54 a来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4)年和夏秋季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均表现出准3~4 a的周期特征,而在春季准7 a的年际振荡贯穿始终;5)辛集市的气温变化趋势以及突变开始时间与全国、河北省以及石家庄地区近50 a气温变化基本一致,但该市的降水量变化则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的长期趋势不显著且突变不明显,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30a(1989-2018年)风速风向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安县近30 a平均风速为2.8 m/s,年均最大风速为10.3 m/s,并且呈减小趋势。大风日数平均为9.3 d呈减少趋势,但极大风速值呈增大趋势。春季比夏、秋、冬季节平均风速大,4月、5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大于其他各月,所以依安县春季是大风频发的季节。春季、秋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北风。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0年库尔勒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降水量、年平均地面风速、年沙尘日数、年沙尘暴日数及年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50 a库尔勒市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分析表明:(1)近半个世纪来库尔勒市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9℃/10 a,高于0.22℃/10 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2)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率大;(3)年平均地面风速减小速率为0.25 m/s/10 a;(4)年沙尘日数、年沙尘暴日数都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14.3 d/10 a和0.77 d/10 a;(5)库尔勒年平均气压前期和后期较低、中期较高,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6)库尔勒的气温、年沙尘日数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分别在不同年份发生了的突变。与同期相邻轮台站相比,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面风速、年沙尘日数和年沙尘暴日数变化趋势存在明显不同,这可能和两地不同的城市化速度、绿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河南省107个观测站1961-2006年46 a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冷暖变化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别.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呈现增温趋势,增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全省7个气候分区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整体一致性,都呈现升温趋势,但各区域的增温幅度不一,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太行山气候区,最小的区域是豫西山地气候区.平均最高气温南阳盆地、淮北平原、豫北平原3个气候区呈略降趋势,其他4个气候区呈升温趋势,豫西山地气候区增幅最大;各季气温变化呈现春、秋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暖冬现象明显;在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的背景下,河南省平均气温按10 a增加0.22℃计,估计未来50 a升高1~2℃.  相似文献   

14.
近50a开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开封市气象观测站1957-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0 a气候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开封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春季气温呈波浪式平缓上升,夏季气温略有下降,秋季气温缓慢上升,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际波动大,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冬春降水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下降明显;历年大风日数呈V型上升趋势,夏季上升明显,秋冬两季略有下降;年平均大雾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日照时数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水城近50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涛 《贵州气象》2009,33(4):23-24
利用水城站1957-2006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对水城近50a季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水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134℃/10a,春季气温距平近50a来却呈下降趋势,夏、秋、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一致,从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来看,秋季最大,夏、冬次之,春季最小。50a来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喀什地区所属喀什市、莎车县、巴楚县、吐尔尕特、塔什库尔干县等5个代表性站50a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喀什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去50a喀什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原地区降水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夏、秋季,山区降水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夏季,山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比平原地区快,降水量变化的年代际差异较小,年际差异很大;近50年来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年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增加幅度为20.906h/10a ~33.091h/10a,莎车县、巴楚县、吐尔尕特年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减少幅度为 -4.489h/10a ~ -78.035h/10a。  相似文献   

17.
用多条树轮重建的青海高原近250 a平均气温序列,利用线性趋势、小波变换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对近250 a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50多a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波动明显,30 a滑动平均表现出1779~1811年和1934~2006年年平均气温偏高,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1.3℃,1741~1778年和1812~1933年年平均气温偏低,其中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823年为-1.5℃,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 a以上相对大尺度上,年平均气温冷、暖交替的特征明显,经历了7个冷、暖交替阶段,在2~3 a,28 a左右,48 a和110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都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海省河南县气象站1968—2017年逐日大风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河南县大风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河南县年平均风速为2.2m/s,以气候倾向率0.14(m·s~(-1))/10a呈显著下降趋势;最大风速平均值为18.0m/s,以气候倾向率以1.64(m·s~(-1))/10a呈显著性减小趋势;年平均大风日数为38.4d,以气候倾向率6.7d/10a呈显著性减少趋势;一年之中各月均有可能出现大风天气,其中3月出现大风天气最多,9月最少,月变化非常明显;出现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为春季,其次冬季,秋季最少;1980年出现大风日数最多,共出现大风日数为75d;1997年出现大风日数最少,仅14d;从年代际来看,70年代为大风天气高值期,年均大风日数为56.7d。  相似文献   

19.
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近56 a(1958-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分析了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初终日。结果表明:依安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3.5 d,年雷暴日数最多37 d(1962年),最少9 d(1976年),近56 a雷暴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雷暴开始于4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未出现过雷暴。雷暴日数自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雷暴出现次数明显增多,15-16时为一天中雷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次。初雷日最早出现4月7日(1985年),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0月15日(1994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1—2010年菏泽市7县2区地面气象观测站提供的日照时数资料,从年际、年代及季节等多时间尺度,对菏泽市近40a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日照时数的年际、年代及季节变化趋势、日照时数的突变分析以及各县区的日照时数保证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由北部向南部呈递减的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四季的平均日照时数随年代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