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正常或偏多 ,但降水分布不均。东北、华南等地降水偏少 ,部分地区存在旱情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降水偏多 ,日照偏少 ,部分地区土壤过湿 ,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 ,但月内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局部地区出现冷 (冻 )害。北方地区出现了 3次沙尘天气 ,交通运输等受到影响。1 东北等地降水偏少 ,旱情发展4月份 ,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了 4次降水过程。月降水量 ,江淮、江南、华南大部及渝、黔东等地一般在 1 0 0mm以上 ,其中皖南、鄂东南、湘东北、赣北等地达 2 0 0~ 30 0mm ;东北…  相似文献   

2.
徐晶 《气象》2003,29(8):58-61
5月 ,东北地区降水偏少 ,旱情持续 ,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 ;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 ,降水偏多 ,局地发生涝灾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正常或略偏少 ,本月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月内分别有一个台风和一个热带风暴生成 ,但对我国无影响。1 天气概况月内 ,我国降水分布十分不均 ,北方大部地区普遍在 50mm以下 ,其中西北地区中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等地一般不足2 0mm。与常年同期相比 (见图 1 ) ,除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新疆大部、湖南北部等地偏多 3成至 1倍和局部地区偏多 1~ 2倍外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  相似文献   

3.
张芳华 《气象》2005,31(3):90-93
12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同期,但广东、海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下旬,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出现雪灾。月内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气温起伏变化大,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遭受冰(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4.
何勇 《气象》2005,31(3):94-95
12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广东、海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下旬,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湘、赣、浙等地出现雪灾。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月内气温起伏变化大,广西、贵州等地遭受冰(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5.
张玲 《气象》2003,29(6):58-61
3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正常或偏少,中东部地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天气;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时空变化明显;月日照时数,北方大部偏少,南方偏多;月内北方地区无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6.
叶殿秀 《气象》2002,28(8):62-63
5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 ,东北、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旱情又复露头或发展 ,华南东部降水偏少 ,旱情持续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上半月多阴雨天气 ,部分地区出现渍涝或局地洪涝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 ,部分地区气温阶段性明显偏低 ,给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贵州、甘肃等地出现局地强对流天气 ,并造成一定损失。1 东北等地降水少 ,旱象露头或发展5月 ,全国大部降水主要出现在上、中旬。月降水量 ,西南东部地区大部、黄淮大部及其以南地区在 10 0mm以上 ,其中江南及重庆大部、贵州大部、云南西南部、广西…  相似文献   

7.
陈秀凤 《气象》1997,23(1):58-61
全国大部气温偏高北方大部降水偏多—1996年10月—陈秀凤(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10月份,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江南、华南降雨偏少,部分地区发生秋旱。月内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但上旬气温偏低,南方部分地区出...  相似文献   

8.
周庆亮 《气象》1996,22(12):54-57
全国大部降水偏少台风登陆华南致灾—1996年9月—周庆亮(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江南及广西、贵州、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秋旱露头,黄淮中部、海南、两广南部等地降水偏多,海南发生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高,但长...  相似文献   

9.
马巧英 《气象》2001,27(10):62-63
7月份,全国大部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中、下旬,北方旱区出现较明显降雨,大部旱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南方降雨不均,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及四川盆地、重庆等地伏旱严重,华南大部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洪涝.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有5个台风在华南沿海登陆,两广等地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0.
北方和华南降水偏多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1998年5月——周庆亮(中央气象台,北京1000815月份,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月内,我国出现了3次大范围的降雨天气过程,多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遭受雨涝、...  相似文献   

11.
气象水文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主题,强调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对于估计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培训气象、水文工作者使用集合预报中的概率预报信息.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已经从单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升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服务,既考虑自然因子也考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学科培训方面,将管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会建议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单位的培训能力,主要通过提供防灾减灾的专门培训单元,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短期课程进行指导,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于管理和传播领域培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及有关预报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一次典型过程作为例子,分析了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和暴雨过程的特点,指出有利于江淮气旋发生发展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一些中尺度低压和暴雨核的演变与气旋发展的互相联系。发现气旋区内可存在若干个中尺度低压,这些中尺度低压可先于或后于暴雨核生成而出现,并可增强、减弱或合并。文中计算了潜热释放的加热对涡度制造的贡献,指出潜热加热对气旋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者对于影响气旋发展的因子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根据湿度场、流场和降水分布(或卫星云图)特征来预报江淮气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3,27(6):992-1006
作者统计分析了1958~1999年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5~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SSTA)发现,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向北输送水汽偏少,长江中下游易旱.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黑龙江省各自动站报表以机审为主,但OSSMO 2004软件本身也存在缺陷,所以手工预审也不容忽视。OSSMO2004软件自身的审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地面审核规则库中由台站根据本站实际情况建立的规则库,二是记录的  相似文献   

17.
异常情况下大风的记录和编发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自动站风向风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风要素的采集方法,对自动气象站FJ.TXT文件中记录的大风数据与Z文件记录的极大风速及其出现时间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记录和编发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天山北麓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5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天山北麓各地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24 a来天山北麓各地区植被指数在波动中有所增长.2)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同,但各类型植被NDVI都与气温和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平原区植被指数增幅大于山区植被指数增幅,说明植被生长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satellite-derive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and the reanalysis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are used as verification data in a study of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Goddard Laboratory for Atmospheres (GL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Meteorological Office (UKMO)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These models simulated the most realist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O) of the 15 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models previously analyzed.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convection is observed to migrate from the Indian Ocean to the western/central Pacific Ocean, and into the 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 (SPCZ). The simulated convec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GLA model, is most realistic over the western/central Pacific Ocean and the SPCZ. In the reanalysis, the baroclinic structure of the IO is evident in the eddy-stream function, and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anticyclone/cyclone pairs occur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astwar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 Both the GLA and UKMO models exhibit a baroclinic structure on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s. The GLA model is more realistic than the UKMO model at simulating the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anticyclone/cyclone pairs when the convection is active over the western/central Pacific. In the UKMO model, the main heating is located off the equator,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rregular structures seen in this model on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s. The maintenance and initiation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has also been investigated. Analysis of the latent heat flux indicates that evaporative wind feedback is not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ince evaporation to the west of the convection dominants. The data suggest a wave-CISK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secondkind) type mechanism, although the contribution by frictional convergence is not apparent. In the GLA model, enhanced evaporation tends to develop in-place over the west Pacific warm pool, while in the UKMO simulation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enhanced evaporation is evid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lack of an interactive ocea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models systematic failure to simulate the eastward transition of convection from the Indian Ocean in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his hypothesis is based upon the examination of obser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active phas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O may evolve as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the gradient of SST, with above normal SST to the east of the convection maintaining the eastward evolution, and decreasing SST near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convective envelope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cessation of convection. Received: 13 September 1996/Accepted: 14 April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