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旺11井在1976年唐山地震及其强余震之前有喷油异常显示。经统计该井喷油对唐山老震区4级以上地震的映震概率为75%;1984年重新射孔后,改封井测压观测,其压加力变化异常对唐山老震区4.5级以上地夺地映震概率也达到了75%。所观测到的压力逐时值的突跳变化,对于地震预报有相当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宁省18项水化观测项目现状及映震效能的分析,发现盘锦水氡、岫岩水氡和汤池水氡对辽宁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变化反应较敏感,不仅在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前有较好的异常显示,对营海岫和唐山老震区的ML5级左右地震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牛6井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牛6井是河北省深井网中的一口高温热水动水位观测井,在进行水位观测的同时,还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目前已初步形成综合水化台。自一九七八年建井以来,对河北省邢台及唐山震区Ms5.0级以上强余震、京津地区4.0级左右地震,震前均有明显的短临异常反应。本文仅从七个震例对该井地震前的综合异常特征作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鲁32井水温变化、井孔条件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2014年以来该井周围300 km范围M_L4.0级以上地震、2008年以来500 km范围M 4.8级以上地震及日本本州M 7级以上大震及特大地震与该井水温异常的关系,给出了有震异常占总异常的概率水平及有异常响应的地震占总地震的概率水平,显示鲁32井水温异常对300 km范围M_L≥4.0级小震、 500 km范围M≥4.8级地震的前兆意义不明显,映震能力较弱;对东部远场区M≥7级地震,尤其是日本本州及近海的"大震"及"特大地震"前兆意义明显,映震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校正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数据,用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分析1976年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发现唐山老震区1992年后进入余震活动的晚期阶段,目前地震活动未完全恢复到背景地震的水平。用频度和应变能两种不同的异常指标分析唐山老震区作为“余震窗口”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发现唐山余震窗口的早期阶段(1980-1986年),频次作异常指标映震效果较好,晚期阶段(1992-2010年),应变能作为异常指标映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14日河北昌黎发生M_L 4.7地震,是唐山老震区的一次有感余震活动。从地质背景、序列情况、震源机制解及发震背景等进行分析,并由唐山老震区2000年以来M_L 4地震的成对发生探讨M_L 4地震活动规律,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与华北构造应力场一致;与震前出现的唐山老震区M_L 2地震平静、缺震、b值、波速比等测震学参数异常有很好对应;打破了2004年以来唐山老震区M_L 4地震的2年发震韵律,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福州地震台电磁辐射1999年以来观测资料,研究福建省内4级以上地震,中国台湾6级以上地震电磁辐射接收的异常信息,找出震前有震异常次数及有震无异常次数,从而得出福州电磁辐射观测资料的映震效能。  相似文献   

8.
咸水层是华北沿海平原地区特有的含水层。 多年观测实践表明, 咸水层水位动态表现出较好的映震能力。 天津宁河潘庄井是现存的一口咸水观测井, 水位动态一般较为稳定, 日变幅度小于10 cm。 多年来该井在首都圈尤其是唐山老震区中等以上地震前有很好的水位异常显示。 2010年5月该井水位出现大幅度突升异常, 上升幅度近3 m这种显著的异常变化是与地震孕育有关, 还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干扰变化, 需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判定意见, 笔者为此进行了跟踪分析。 通过对环境调查、 井深测量、 抽水试验及水质检测等结果认为, 此异常是井管老化、 腐蚀、 渗漏, 浅层高矿化度水渗入井内引起的, 与地震孕育、 区域构造活动等无关。  相似文献   

9.
金艳  郑熙铭 《地震》1995,(1):73-78
本文针对不同井孔的不同水位形态,采用了一元线性回归法,月距平法,维涅第科夫调和分析法和模型从属函数识别法,分别处理了增4井,汉1井和辛庄进水位的共约75000多个数据,获得了单井异常判据指标。结果表明增4进呼辛庄井水位对唐山老震区,天津地区及其附近400km范围内的Ms5.0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该结果对今后用地下水位的变化分析预报地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选取唐山老震区1992—2014年的流动重力,绘制重力场测值空间变化等值线和时序变化曲线,结合唐山地区4次M≥5.0地震进行异常分析。发现震前有如下特征:(1)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均有较为明显的前兆异常反应;(2)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的"0"等值线附近。  相似文献   

11.
小金5.0级地震的主要破坏区沿抚边河分布,等烈度线总体轮廓呈“猪腰”形,其长轴方向为北25°西。极震区(白果坪Ⅶ°)内的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坏;Ⅵ°、Ⅴ°区内的房屋大多在1989年5.0级和6.6级地震破坏或损坏的基础上震害加重。  相似文献   

12.
共和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共和主震,强余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仰角、A节面,倾向及M-T的分析,认为共和地震是在压力轴方向接近水平的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沿NW向的断裂带发生的,以逆冲兼走滑运动为主的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区地震灾情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有记载以来发生在云南的一百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包括七十年代发生在通海、昭通、龙陵三次七级以上地震的灾情,概述了云南地区地震灾害的一般性特征和地方性特征,为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湖南岳阳地震核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阅了岳州府及其邻近地区以及两湖接壤地区的大量相关史料,并对其进行了鉴别和查证。通过鉴别,推断隆庆岳州府志关于1556年岳阳地震的记载比较准确。岳州(今岳阳)所属地区记载的地震为有感,强度不大。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对无地震记载的情况采用以下地震缺失原则进行判断:1)待查史志上必须有其它地震的记载;2)待查事件发生前后史志上有其它灾害的记载。根据该原则确定通山、通城、蒲圻、崇阳、公安、石首等地在嘉靖三十四年确实无地震记载。考证了陕西华县地震与湖南岳阳地震的关系,表明岳阳地震是一次独立地震,而不是1556年华县地震的影响。最后根据地方志的记载确定了岳阳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世界灾害地震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合叙述了1994年世界地震灾害的概况和特征;不同国情的地震灾害特点;成灾主要原因:地震预测、预报和抗震减灾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华  吴开统 《地震》1994,(1):44-47
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地震列类型的早期特征。得到了利用地震序列第一天特征来判别地震类型的两个指标:地震频度N和震级级差△M。研究结果表明,这两项指标简单明了,使用方便,且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对地震现场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约和影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大形势的动力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球动力学角度,研究制约和影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兴衰起伏的内在原因,揭示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期(300年)、幕(20年左右)、段(几年)实际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全球强震活动水平在不同阶段迭加和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次大陆强震前震成核的实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成核研究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的关注 .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 ,在地震前成核带内会发生准静态滑动 ( Ohnaka,1 992 ;Dodge,Beroza,1 995;Dodge et al.,1 996;Ohnaka,Kuwahara,1 990 ;Yamashita,Ohnaka,1 991 ) .地震成核过程是指在地震动态破裂前从准静态到准动态破裂的过渡过程 ,它本身就是一种短期前兆 ,直接前震是从准静态过渡到准动态成核过程中发生的局部动态失稳 ( Ohnaka,1 992 ) .最近的理论研究表明 ,可以将直接前震看作为伴随大地震的准静态成核过程的局部破裂 ( Shibazaki,Matsu′-ura,1 995) .因此 ,在成核过程中可能伴随…  相似文献   

19.
1995年5月27日俄罗斯远东地区萨哈林岛发生7.5级强烈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这是俄罗斯历史上受灾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内容包括:震源参数,震灾情况,救援情况,地震成因和地震趋势,以及俄罗斯的地震研究情况等。  相似文献   

20.
共搜集到1960 ̄1990年中、南美洲地区10个地震序列。其中1个是板内地震序列。这个板内地震序列表现出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短,长短轴之比低;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相比变化大。其余9个是俯冲带上的板缘地震序列,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长;震源深度下限超过地壳,可以达到70km以下(第10号序列例外);主震的震源机制受俯站带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控制。但是这些震序列又分为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