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7年8月1~2日,受副高后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辽宁出现1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分析了这场暴雨的中尺度雨团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活动特征,揭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和衰弱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环境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2.
3.
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高锋,王宁(吉林省气象台)1引言在实际的天气预报实践中,对于时间尺度小于1天的局地加强发展的对流云团产生的降水天气,是比较难于提前作出准确预报。特别是中尺度对流云团具有生消时间短、发展迅速、易造成局地性的大风、冰雹和... 相似文献
4.
1989年9月24日浙南、闽北东部下了一场大暴雨,暴雨带从福建的霞浦到浙江温州呈带状分布,24小时暴雨中心有三个,它们是温州165毫米、平阳101毫米、霞浦89.5毫米。由于雨势急、雨量极度集中,致使闽北、浙南东部江河骤涨、水库溢洪、山洪暴发,造成较大面 相似文献
5.
6.
一次冷涡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利用MM5模式对2000年8月发生在河北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本次过程是由蒙古东部的低涡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形成的,而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作用。中尺度对流云团形成前期有一个能量急剧积累的过程。通过改变地形、低层东南风大小的敏感性试验,发现这次暴雨虽然发生在河北东部,但华北西部、北部的地形对暴雨影响很大:当降低地形高度后,雨区的位置和强度都发生变化;减弱低层东南风后,蒙古东部冷涡的强度和移动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且层次越低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中尺度对流云团在吉林省产生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分析高锋(吉林省气象局,长春130062)l引言中尺度对流云团是形成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它具有生消快“’,维持时间短,降水强度大等特点,在天气预报中很难提前作出降水落区、降水强度及起始时间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台湾地区中尺度试验(TAMEX)中的两次IOP(加密观测期)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1)1987年5月13日至17日,台湾地区的对流系统活跃.究其原因,主要系两次锋面过境所致.这两条锋面的温度梯度比长江流域一般的梅雨锋要强.梅雨锋上的对流云团与降水直接有关. (2)高空东移短波槽与梅雨锋的有利配合,是造成台湾地区出现较大降水的重要原因、IOP2有高空短波槽配合,因而降水比IOP1大、槽与锋面的配合,使对流层中低层正涡度区加强,这与华南前汛期暴雨的特征有某些相似之处。 (3)由每小时一次的GMS卫星云图上发现,在此期间台湾地区发展的对流云团与大陆的系统联系密切.此外,NCAR飞机落仪探测资料表明,与环境相比,云团内部有较深厚的湿层;时空加密探空资料的计算结果显示,700hPa以下的水汽主要来自水平方向的辐合,而在高层主要来自垂直输送.对于活跃的云团而言,上述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1994—2002年间9次由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源地主要是黔西南和黔中}移动方向是东或东南;当环境云场强度指数≥28有利对流云团的发展,≤26时不利对流云团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生命史不同阶段的卫星云图形态特征,给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江淮地区副高后部强对流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1989年7月14日20时南京站的实测探空为初始资料,应用许焕斌的二维可压缩大气云尺度模式,对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后部的强雷暴产生及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雷暴的出现情况较一致,并通过不同初始扰动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扰动方案1对这次过程的模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利用卫星资料估计对流降水率,这对强降水的情报和预报服务很有实用价值。国外在利用定量处理的卫星资料作降水预报方面经多年研究,方法日趋完善,已投入试用[1、2]。国内由于缺乏定量的卫星资料,这项工作则刚刚开始。南京气象学院曾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7月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夏季(6—8月)的降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坡较强降水个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环境背景场中,雨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最大降水强度超过20 mm·h-1。对流降水回波顶高超过17 km,层状降水回波顶高低于15 km,6.5 km高度存在亮带,且外形也似非高原地区的层状降水垂直结构。统计分析表明在高原东部偏南区、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区南部的夏季降水频次高,而在高原东部偏北及四川盆地的降水频次、对流和层状降水频次均比上述地区小;多年夏季的日均降水量分布大体与降水频次分布类似。降水反射率因子的垂直结构具有地域性特点,高原东部偏南和偏北区的回波垂直结构相似,因受到地形高度的压缩,其降水垂直结构与非高原地区的不同;而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接区的降水垂直结构外形,介于高原与非高原之间;四川盆地的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垂直结构与中国东部平原及热带副热带洋面的相近,但层状降水的亮带高度高出1 km。
相似文献15.
16.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17.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18.
19.
20.
夏季中国副热带湿区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1984—1986年5—9月上旬的GMS卫星间隔3小时(部份间隔6小时)的增强红外云图,参考Maddox对MCC的定义,根据我国对流云团面积小的特点,将云团范围(-33℃亮温等值线所围面积)缩小为大于5万平方公里。共选取168次对流云团过程,统计其时空演变特征。云团的逐月发生和活动频数的地理分布及其月际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形和大尺度环流有关。我们还取7—8月55次典型的中α对流云团与美国69次中纬度MCC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日变化相似,均在地方时20:30生成,02:00极盛,早晨终止。最显著的差异是天气和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