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夏思维与信息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这一个跨学科论题,内地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华夏思维中的朴素系统论已有不少论述,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信息思维和华夏思维之关系,中国传统文明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中位置和贡献。焕发华夏后人在新的地球文明来临前之醒觉,迎接廿一新世纪之到来。  相似文献   

2.
曹振  李坚  李琪 《国土资源》2012,(9):53-55
城市化是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是城市空间和区域规模扩展、城市生活方式和观念向农村辐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精彩点映     
《国土资源》2005,(6):1-1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丈量尺度。城市是伴随着政治文明和商业文明走向成熟而出现的。在东方中国,封建制的诞生就是从建城开始。天子分封诸侯,每个诸侯就要建一个城市,管理他的封地。在古代西方,一个城市就是一种体制,这就是城邦制,在城邦制的政治土壤中诞生了曾强势主导世界的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也是从资本主义势力集中的城市中,通过资本占有和分配分析中得出结论:人类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矿业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传统工业是靠矿物原料的高强度开发和应用为基础的,西方世界二百余年,中国不到一百年的工业化进程都是如此,于是诞生了以矿业开发、加工和应用为主导的产业,从业人口相对集中的矿业城市。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5.
阐述计算机发展概况及其对人类现代文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人类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并就克服这些负面现象说明了在人类现代文明中倡导"诚信"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涵盖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督察发现,随着生态文明持续深入推进,一些具有生态功能的土地在多年以来大量被占用后,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公众对此类用地的需求激增。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绿色政绩工程",贪大求全,将以往城市"摊大饼"式开发的用地思路和方式直接"拿来",绿色城市、景观工程、绿化工程等大量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造成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 在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城市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双修"等多项部署,意在破解全国城市发展困境,加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早期电影作品为考察对象,透视影片中"大团圆"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心理:既是"中和之美"的儒家美学理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的循环人生观等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浸润出来的结果,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和文化根基。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意义从正反两面进行辩证的评判,以此引发对当今中国电影叙事观念以及创作手法的更新变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业主单位:武汉市人民政府承建单位: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背景介绍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了保证城市各项功能高效运转和建设活动有序进行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是领导艺术、决策艺术和管理艺术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管理落后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法制  相似文献   

10.
近日,喜讯传来:广西第六地质队被广西贵港市文明委推荐作为"自治区文明单位"的候选单位.的确,走进广西第六地质队,现代文明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道路洁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静谧而优美,人们随处可感受到干部职工的文明和谐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古近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借助于城市地图。城市地图可相对准确地反映出当时城市的空间形态,对于研究城市历史平面布局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近代城市地图(明、清、民国时期的城市地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对传统城市地图的继承与受西方文化及先进测绘制图技术影响发展的角度,探究近代城市地图的类型特点、发展方向与价值。近代城市地图一方面既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城市舆图在绘图手法和表现内容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制图技术和文化的冲击与推动,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趋向多样化、专题化和近代化,并且能充分反映该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地域特色。本文分别从同一城市(以北京为例)不同时期的城市地图和不同城市典型的城市图2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了近代城市地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绘图技术等方面的特征及地图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新余市城镇体系分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方法对城镇现状条件难以进行科学量化的局限性,一些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对提高城镇体系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应用分形理论,对新余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分形特征的数学模型计算了新余市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最后得出新余市城镇规模不均衡,城镇联系不紧密,城镇体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结论。在此结论基础上根据新余市的现实条件,对新余市城镇体系规划及发展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土地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而随之消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结合城市更新,加强对传统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大数据信息图谱相较于传统地图信息平台而言,具有可定位、可视化、实时监测的特点;同时,将城市信息图谱平台精确落实到空间地块,则能实现从表层到深层对城市各系统、各单元的全面、综合的信息表达与联动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大数据采集、人机互动技术及谷地软件等方法,形成从建筑单体-用地地块-道路红线-街区单元-地形地貌的三维建筑精度的城市空间数据库,进而建构出城市多源大数据全信息复合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涵盖城市绿化系统、城市市政系统、城市微气候系统、城市产业系统、城市人车系统以及城市意象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Arc GIS平台将空间形态数据库与复合数据库进行空间耦合,形成基于统一空间坐标系的城市空间大数据信息图谱的基础模型;根据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管理需要进行多对象的大数据组合与相关性分析,获得多源数据融合特征综合信息,进而优化规划和设计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5.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 ,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 ,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 ,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 :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整理不仅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应在乡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该文探讨现代村落与传统村落的内涵,并将传统村落区分为一般传统村落和特殊传统村落;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状况;提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中传统村落保护内容;根据不同的村落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整理模式与整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科学技术的哲学原理,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的系统论思想,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的进展探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技术价值和文明进步价值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质工作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地质勘查单位应转变发展思路,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为水生态保护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协助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全方位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