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加密报观测与发报中应注意的问题1 .1 由于三次观测站与基本站存在夜间不守班的差异 ,观测与发报也有差异 ,按规定三次站在使用 AHDM4.1编发报时 ,应注意报文校改的问题。例如 :三次站前一日 2 0时后至次日 0 8时前 ,测站出现降水 ,但 0 8时观测时现在天气现象 ww报 0 0 (没有出现规定要编报 ww的各种天气现象 ) ,而过去天气现象 W1W2 按一般理解报××( 0 8时 ) ,同时按规定 7ww W1W2 组应省略不报 ,相应配合 7ww W1W2 组的 ix报 2 ,但在加密报中如果 7ww W1W2 组省略不输 ,则程序提示 :“有降水而没有天气现象与之配合”,认为不…  相似文献   

2.
加密报 3.5条规定 :0 8时的“过去天气”W1W2 ,编报前 1日 2 0时后至当日 0 8时共 1 2 h内的天气现象 ,期间出现的所有天气现象按规定配合编报。如果只有 1种现象编报“过去天气”,而又不能确定该现象是否占满过去 1 h之前的整个时段时 ,按未占满处理 ,W1编报该现象 ,W2编报×。夜间不守班的站 W1W2 报××。该如何理解上面的条款呢 ?许多夜间不守班站 0 8时的报文 ,W1W2 有的报实际现象 ,有的每次都报×× ,说明对上面的条款理解不同。一种理解是夜间栏记有什么现象报什么码 ,不明时报× ;另一种理解是 W1W2 固定报××。第一种理解比…  相似文献   

3.
08时天气加密报中7WWW_1W_2的编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天气加密报中 ,我省规定夜间不守班的站 0 8时7WWW1 W2 一组的“WW”编 0 8时观测时的天气现象 ,即 7∶45~ 8∶0 0(包括 8∶0 0 ,不包括 7∶45)这 1 5分钟内出现的天气现象 ,“W1 W2 ”一律编报××。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台站曾多次将 7WWW1 W2 编报为72 1××、791×× ,这是不妥的。“WW”电码 2 1反映的是 70 1 ~ 745间有降水而观测时没有 ;“WW”电码 91反映的是 70 1 ~ 745间有雷暴 ,而观测时没有。由此可知 ,“WW”电码 2 0~ 2 9、91~ 94,我省一般站在编发 0 8时天气加密报时 ,不能使用08时天气加密报…  相似文献   

4.
地面观测规范中规定,观测时间是整点过45'~60',共为15分钟,但不包括45分,包括60分。如果降水这种天气现象,出现在当日晚上19时创分(即2000)时,在20点的天气报中,天气现象栏,就应反映降水这种天气现象,降水量栏中应为0.omm,这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例如(5‘’-18’‘20-21。。20时的WW应编报为60WI编报为6,WZ编0,7WWW;W。为76060。但在观测簿和月报表中,天气现象栏又不能记为15‘’一18’‘20-21”,如果当日记151()v*1’‘后一日记20-21”.这种记法虽然符合规范,但前一日的天气现象与报文不相吻合。因此,我…  相似文献   

5.
2013年“菲特”台风暴雨的水汽和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NCAR1°×1 °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菲特”台风暴雨的水汽和螺旋度做了分析,发现“菲特”影响期间:6日20:00-7日08:00降水主要出现在浙南,是由台风外围环流和本体造成的,水汽主要是台风本体环流输送;7日08:00-20:00降水主要出现在浙东沿海和浙北,是由“菲特”台风消亡后形成的倒槽和“丹娜丝”东风气流形成,水汽主要是由“菲特”台风倒槽形成的东南气流和台风“丹娜丝”形成的偏东气流输送;7日20:00-8日08:00降水主要出现在浙北,是由台风残留云系、偏东急流以及弱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水汽主要是由台风“丹娜丝”形成的偏东气流输送.850 hPa垂直螺旋度则反映出大值区和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中低层均有明显的正螺旋大值区,大值区中心位于950~ 850 hPa之间,而且在台风本体引起降水时垂直螺旋度明显大于其它时段.  相似文献   

6.
以下是本人对天气现象编码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现提出来与广大测报人员共同探讨。1通过WWW1W2的编码,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某测站现在和过去天气时段内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1.1WWW1W2编码规定的原则精神是:优先考虑最接近观测正点的天气现象。从现在天气现象WW电码表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观测时15分钟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W编码要比观测前1小时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W编码大,WW编码17、18、19、28、29作为特殊规定除外。1.2当有几种天气现象存在时,优先考虑最重要的天气现象。一般而言电码大所指示的天气现象要比电码小所指示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浦东机场2000—2014年低跑道视程(RVR,RVR1 000 m)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并建立低RVR预报试验的逻辑回归(Logit)模型。结果表明,上海浦东机场近15 a低RVR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低RVR日多出现在冷季,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2月出现频率最多;06:00—08:00出现最多,开始时刻主要集中在06:00—08:00;结束时刻主要在09:00—10:00;持续时间大部分在3 h以内,其中1 h频率最高;低RVR伴随的天气现象绝大部分与视程障碍有关,冷季时视程障碍比重更高,暖季强降水贡献更多;气温在0~10℃频率最高,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90%以上,风速大多在5 m·s-1以下,风向冷季多发生在260°~360°,暖季多发生在120°~170°;低RVR的发生与08:00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风速呈负相关,其中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在预报模型试验中较好地建立了Logit预报方程,历史回报的TS评分达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库尔勒市2010—2016年主汛期(5—8月)逐时自动降水资料,得出主汛期共出现降水371次,累计降水量393.5 mm,进而分析了库尔勒市主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日峰值在17:00,次峰值区在08:00—12:00,最低值出现在21:00;一天中降水频次最高的时刻为10:00,最低时刻在17:00和20:00。降水强度高值区出现在16:00—17:00,最低值出现在21:00和07:00。≥0.1 mm、≥1 mm、≥3 mm降水出现频次整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10:00、08:00和10:00、09:00达到最大,其中,≥0.1mm降水出现频次最多、≥3 mm出现频次最少。定时时次≥8成低云量出现频次和定时时次累计降水量变化均表现为02:00—08:00呈上升趋势,到08:00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2、2010、2015年北京地区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的人口密度和统计年鉴的总人口、车辆数、道路面积、12类能耗数据,获取能耗分时系数,优化由交通产生的人为热计算方法,计算北京地区冬、夏季节人为热,并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为热主要由交通产生,最低占比40%,高峰期可达80%。电力、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各占约15%,冬季供热占比约15%,人体代谢约3%。交通产生的人为热呈早晚双峰结构,分别发生在08:00和18:00(北京时,下同);电力产生的人为热冬季为双峰结构,峰值在09:00和20:00,夏季为弧形结构,弧顶发生在15:00;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冬季为主、次峰形态,主峰出现在09:00,次峰出现在18:00,夏季为单峰形态,18:00为峰值。一天中01:00—11:00,电力和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冬季大于夏季,其余时间相反;夏季00:00—07:00,电力产生的人为热大于能耗,其余时间能耗大于电力;冬季所有时刻,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大于电力。2002—2015年人为热逐年增大,冬季峰值从130 W·m~(-2)增至330 W·m~(-2),夏季从120 W·m~(-2)增至300 W·m~(-2)。交通产生的人为热逐年大幅增大;电力产生的人为热2015年最大,约为20 W·m~(-2),2010和2015年接近,但比2002年都有明显增加;能耗产生的人为热呈现出与电力完全相反的特点。人为热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人为热高值区主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核心区,2002年冬、夏人为热最大值分别为300、240 W·m~(-2),2010年分别为660、431 W·m~(-2),2015年分别为666、423 W·m~(-2)。  相似文献   

10.
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Z)文件》中2个过去天气码W1W2,既不能完善地反映测站过去天气时段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又编码复杂。为了解决此问题,探索用4个过去天气码W1W2W3W4按逆时间顺序编码。当有5个或5个以上过去天气码W码可供选报时,留4个W大码参加W1W2W3W4选报;有4个W码可供选报4时,用这4个W码参加W1W2W3W4选报;有3或2个W码可供选报时,根据天气现象是否开始出现在过去1 h之前参加W1W2W3W4选报;有一个W码可供选报时,根据该天气现象是否持续占满过去1 h之前的整个时段参加W1W2W3W4选报。W1W2W3W4的优点有编报简单,减少编报出错几率,比W1W2多一倍的码,能更全面地反映测站的天气情况。建议改革W1W2为W1W2W3W4,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昌吉市2009—2015年逐时自动降水资料,分析了主汛期(5—8月)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21:00至翌日03:00,最大值出现在00:00,最小值出现在14:00;逐时降水频次为明显的单峰型,降水易发生在21:00至翌日08:00,降水频次的高峰值出现在01:00,降水最不易产生于午后14:00—18:00;降水强度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大值区出现在21:00至翌日02:00和15:00—19:00,最高值出现在18:00,最低值出现在03:00—08:00;在≥0.1 mm、≥1 mm和≥3 mm的逐时降水频次中,夜间降水频次较白天高,≥0.1 mm的降水出现次数较多;降水主要以夜雨,且以短时间(1~4 h)的降水为主,贡献率最大的是持续7 h的降水。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地面天气电码中,与旧电码比变动较大的是7wwW_1W_2组,它不但增加了一个W,而且提出了几个新的概念,初略地看,似乎难以掌握,但通过反复学习,只要领会好雷暴期间和雷暴停止后的降水等新的概念,按照天气现象出现及持续时间的编报规定,就可以用四句话,十二个字来归纳7wwW_1W_2的编报程序,既快、又准,四句话是:“选现在,列种类,去对应,定1、2”共十二个字。 “选现在”选现在天气现象电码。 “列种类”列出整个过去天气时段所出现的天气现象种类。 “去对应”去掉现在天气电码所对应的过去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天津雾和霾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向,提高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及可用性,研究中对天津地区10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4年历年2月人工观测及2014年2月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轻雾、雾、霾现象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历年2月轻雾的平均日数为10 d,雾和霾均为2 d,轻雾和霾同期出现的日数占有天气现象的7.4%,而雾和霾同期出现日数仅占0.7%;平行观测期的对比分析得到人工观测轻雾日数比自动观测多11 d,雾日数和霾日数均比自动观测少6 d,其中,轻雾和雾的判别差异集中出现在每日08:00(北京时,下同),霾则基本出现在每日08:00,14:00,17:00,20:00;通过对比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能见度数据发现,二者相对偏差达25.1%,能见度小于15.0 km时,自动观测的能见度有60%~76%数值偏小,特别是08:00和20:00, 因此,在相对湿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判别误差是导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轻雾、雾、霾现象判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用数值预报场间接对比新疆两种型号探空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10年近4年的探空资料对比新疆中、北部地区乌鲁木齐、伊宁、克拉玛依、北塔山4个采用GTS (U)-2型P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的探空站及其周围的阿勒泰、阿克苏和库尔勒3个采用GTS1型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的探空站的探空记录与预报场的偏差值,发现采用GTS1型探空仪的3个探空站的探空记录不仅在同一观测时段而且08:00(北京时,下同) 与20:00两个不同的观测时段与预报场差值的差异小;4个采用GTS (U)-2型探空仪的探空站的探空记录与预报场的差值在同一观测时间的差异小,但08:00和20:00的差异很大;且GTS (U)-2型探空仪与GTS1型探空仪20:00获取的探空记录与预报场差值的差异小,但08:00探空记录的差异大。综合对比结果表明:2007年1月—2010年3月新疆自治区采用的GTS (U)-2型探空仪的探空记录08:00可能存在问题,用户在数据资料分析时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现在天气现象(WW)编报91-99时,过去天气现象(W1W2 )的编报方法,《地面气象电报》虽有说明,但没有具体的选码方法,另外,对怎样判断某降水时段是否属于雷暴期间的降水,书上也说得不够详细.加上实际情况错综复杂,有些观测员在碰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很难确定如何编码.笔者经过对特殊编报规定的认真分析,将书上的特殊编报规定转化成编码方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红外辐射传输模拟,计算了446183条全球晴空大气廓线的地表下行长波辐射通量以及FY-4成像仪通道亮温,应用统计回归分析模拟结果,建立了通道亮温与低层大气有效辐射温度的回归关系、大气柱总可降水量与低层大气比辐射率的回归关系,依据黑体辐射定律建立了由卫星观测估算地表下行长波辐射通量的反演模式。初步地,模式应用于FY-4成像仪代理资料Meteosat-8卫星的SEVIRI(Spring Enhanced Visible and Infared Imager)仪器观测数据,估算了2006年8月1日00:00(协调世界时,下同)、06:00、12:00、18:00地理范围在(45°S~45°N,45°W~45°E)的地表下行长波辐射通量,结果与用ECMWF 6 h预报场资料经验计算的通量相比,系统均方根误差(RMS)依次为12.1、13.0、20.7、12.5 W/m2,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6、0.9291、0.9042、0.9325,相比于GOES-R同类产品(RMS=13.7 W/m2),这一直接把卫星通道亮温与低层大气温度相联系的反演模式,其精度性能达到了应用研究对其反演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昌吉市2008—2015年逐时自动降水资料,分析了主汛期(5—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21:00至翌日03:00,最大值出现在02:00,最小值出现在14:00;逐时降水频次为明显的单峰型,降水易发生在21:00至翌日08:00,降水频次的高峰值出现在01:00,降水最不易产生于午后15:00至18:00;降水强度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大值区出现在21:00至翌日02:00和午后15:00至19:00,最高值出现在18:00,最低值出现在04:00至08:00;在≥0.1 mm、≥1 mm和≥3 mm的逐时降水频次中,夜间降水频次较白天高,≥0.1 mm的降水出现次数较多;降水主要以夜雨,且以短时间(1—4h)的降水为主,贡献率最大的是持续7h的降水,最小的为12h;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郑光明 《贵州气象》2001,25(4):41-42
现在地面测报工作从查算到报表制作都主要由计算机完成 ,只有原始记录部分完全靠观测员如实记录。由于各站的技术水平、对《规范》的理解以及传统记录习惯等不同 ,在一些目测项目上存在很大差别 ,特别是在云与降水、能见度与天气现象配合方面表现突出。下面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记录进行分析 ,以求能得到统一。记录一 :某 3次观测站某日 0 8时记录 :VV =0 8 N =1 0 云状为 :ScopFn ,2 0~0 8时降水量为 1 2mm ,天气现象 :夜间只有雨 ,白天为 :·0 8— 1 0∶2 5  =仔细分析该记录 ,我认为天气现象记录在夜间和白天都应当记录有…  相似文献   

19.
易家俊 《气象》1989,15(9):1-1
近年来笔者多次发现,当遇到象08时定时观测时有降水,但降水恰好在观测降水量后至08时正点前终止,且当日再无降水这类非日界(20时)的其它时次定时观测时的特殊降水现象,往往漏测观测后至正点前降水终止这段时间的降水量。例如:某站某日天气现象记录为·5:20~7:59,08时定时观测时观测了降水量,观测的时间在7:52左右,但该日以后的两次定时观测(14时和20时)均未再观测降水量。显然,7:52—7:59这段时间的降水量没有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20.
裴坤宁  王磊  李谢辉  陈得圆 《高原气象》2019,38(6):1221-1228
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对豫北地区2016年7月8日夜到9日上午在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天气过程做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 7月8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9日08:00,随着高位涡和冷空气的逐渐东移,豫北位涡值变大,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使豫北地区有降水生成。而后9日14:00由于高位涡的继续东移以及台风的登录,致使豫北地区位涡变小,台风强度变弱,进而降水减弱。(2) 7月9日02:00-08:00,111°E附近上空的高位涡向东向下传输,使豫北暴雨区上空位涡增大,同时地面存在强水汽辐合,其辐合最大值位于900 h Pa高度上的太行山迎风坡处。另外,9日08:00豫北暴雨区从对流层高层400 h Pa至地面有次级环流生成,其上升支对应豫北暴雨区。(3)位涡收支方程诊断分析表明,9日08:00在500 h Pa高度上豫北暴雨区的局地位涡增加,主要来自水平平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