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龙门山中段前缘鸭子河构造深层须家河组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鸭子河构造深层油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川鸭126井须家河组分层以及油气是否能规模成藏等存在的问题。通过鸭子河构造须二段的沉积相带、砂体展布,以及鸭子河地区构造演化分析,认为不仅鸭子河地区须二段沉积环境向西存在着相变,而且该区因不存在印支及燕山期适时古构造,也就不存在油气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同时指出鸭子河地区深层油气的有限规模及藏实为由构造裂缝系统控制的小规模油气藏,属于构造裂缝和岩性复合圈闭成藏类型。因此认为对鸭子河地区深层的油气勘探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对龙门山中段前缘彭县断层上、下盘四个勘探领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其领域重点构造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对该区烃源、领教盖组合、圈闭类型、断裂系统及保存条件诸因素进行了成藏分析,建立了以晚期局部构造占主导的构造-岩性型复合圈闭的远源气驱水成藏模式,揭示了该区油气成藏具多领域、多层系、多圈闭类型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预测出彭县断层上盘的金马构造中深层和下盘的马井背斜浅中层为本区最有利的勘类型的  相似文献   

3.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巨大。圈闭形成、生烃史、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南缘油气充注为两期,第一期成熟油、气充注为库车末期(5-2Ma)。第二期高熟油充注为第四纪-现今(2-0Ma)。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为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优质的储盖组合、圈闭的有效性及其与油气成藏期的匹配关系,其次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背景、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因素.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早期油气藏-晚期聚凝析气藏型。近期的油气勘探应以中新生界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变形程度相对强烈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亚肯平缓斜坡构造带的背斜、断背斜以及阳霞凹陷的阳北构造带等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经历了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新生代3大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受燕山期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以及向盆地逆冲推覆形成的冲断系统控制。其中龙门山北段冲断系统总体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扩展的“前列式”构造变形,在盆山结合位置,深部构造楔向造山带方向消减了大部分位移,造成前渊坳陷部位构造变形急剧减弱。川西北燕山期前陆盆地之下保存了南华纪—中奥陶世和泥盆纪—中三叠世两期完整、连续的裂陷层序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门山与米仓山急剧隆升并向盆地大规模推覆,造成前渊坳陷内的海相层系急速埋藏增温,进入成藏高峰。由于山前冲断带自中-晚侏罗世(~160 Ma)以来处于抬升和剥蚀状态,而前渊坳陷始终处于埋藏状态,油气保存条件要优于山前冲断带,因此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5.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布特征及生烃期次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成藏幕次等研究,认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受构造古隆起、断砂配置、储层物性、构造演化影响,形成了“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的成藏演化模式,同中存异,高庙子地区古构造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中江地区岩性控制作用占主导。沙溪庙组气藏间歇性充注具“燕山期三幕成藏,喜山期调整改造”的成藏特征,多期构造演化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含气饱和度,导致沙溪庙组气藏分布、气藏产能差异大。  相似文献   

6.
石柱古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晚喜马拉雅等五个阶段.海西期-早印支期、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是石柱古隆起形成并继承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发育了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序列,厚度大于5 000 m,形成了多套生、储、盖成藏组合.三叠纪末的挤压(晚印支运动)对石柱古隆起的叠加导致了古圈闭的最终形成,圈闭高度达100m左右,隆起幅度达400~500m左右.此时,下志留统、下二叠统烃源岩埋深均大于2 600 m,已进入生气、生油高峰阶段.三叠纪及侏罗纪石柱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及聚集区,侏罗纪末-白垩纪(燕山晚期)则是石柱古隆起圈闭的油气重新运移聚集的重要时期.石柱古隆起及周缘地区成藏条件优越,区内现今的圈闭群可认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7.
石柱古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晚喜马拉雅等五个阶段。海西期—早印支期、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是石柱古隆起形成并继承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发育了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序列 ,厚度大于 5 - 0 0 0 -m ,形成了多套生、储、盖成藏组合。三叠纪末的挤压 (晚印支运动 )对石柱古隆起的叠加导致了古圈闭的最终形成 ,圈闭高度达 10 0 -m左右 ,隆起幅度达 4 0 0~ 5 0 0 -m左右。此时 ,下志留统、下二叠统烃源岩埋深均大于 2 - 6 0 0 -m ,已进入生气、生油高峰阶段。三叠纪及侏罗纪石柱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及聚集区 ,侏罗纪末—白垩纪 (燕山晚期 )则是石柱古隆起圈闭的油气重新运移聚集的重要时期。石柱古隆起及周缘地区成藏条件优越 ,区内现今的圈闭群可认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
川东地区石炭系为层状碳酸盐岩孔隙性储层,底界超覆在加里东期志留系剥蚀面不同层位之上,顶界受海西期云南运动影响,遭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残存厚度0~80m。在印支期-燕山期的古隆起附近,存在有由石炭上倾缺失而形成的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地层圈闭和地层-构造圈闭,共中,地层圈闭是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勘探效益十分显著,这些继承性古今复合圈闭,为烃类的液相-气相运移和聚集,提供了动力和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藏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与塔里木库车坳陷有着相似的沉积地层和构造演化历史,但是天然气勘探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在南缘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判识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探讨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层系。结果表明,南缘地区天然气存在煤型气、混合气与油型气三类,且以煤型气和混合气为主;侏罗纪煤系为该地区主要的天然气源岩,其大量生气期与背斜构造形成期相匹配,构成最佳源灶-圈闭成藏组合;二叠系湖相和上三叠统湖相-湖沼相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天然气源岩,其主要生气期在中部地区早于绝大多数背斜构造形成期,而在西部地区与背斜构造形成期相匹配。南缘地区生烃物质基础好于库车坳陷,只是主要气源岩侏罗纪煤系的成熟度略低于库车坳陷,盖层封盖性和储层发育规模略逊于库车坳陷,但仍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成藏条件。深层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是最为有利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层系,西部是寻找和发现侏罗纪煤系和二叠系湖相油气藏的有利目标区域,中部是寻找和发现侏罗纪煤系天然气藏的有利目标区域。中浅层白垩系-新近系成藏组合是次要的天然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寻找和发现一定规模天然气藏的潜力。高探1井获得重大突破充分表明制约南缘天然气勘探大发现的因素不是气源规模、运移通道、储层物性和盖层封闭性,而是有效圈闭的落实、钻井工程技术及勘探工作量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付广  薛永超  付晓飞 《沉积学报》2001,19(4):617-621,636
通过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分布特征研究,提出了深层天然气成藏的 4种控制因素,即气源条件、盖层条件、断裂和不整合面,并对它们在气藏形成中所起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4种模式。即天然气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基岩风化壳成藏模式,天然气沿裂缝运移源岩区内火山岩成藏模式,天然气沿不整合面或砂体和断层长距离运移古隆起之上各种类型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最后指出了该区深层有利钻探靶区。  相似文献   

11.
粤北大宝山矿区徐屋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屋岩体位于粤北大宝山矿区南部,是区内花岗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徐屋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441.2±4.2Ma(MSWD=1.02),表明其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前人年龄数据表明,大宝山矿区存在有加里东期和燕山期2次成岩作用和1次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剖面、土壤汞气和岩石剖面的测量,结合重新编制的丁家山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对丁家山矿区深部和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结果表明,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中Hg、Ag、Au等元素异常和土壤壤中汞气、热释汞异常明显。异常与下伏侵入的燕山期岩脉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侵入及其成矿(矿化)作用是元素成晕的主导机制。将丁家山矿区与城门山矿区对比,认为丁家山矿区及其外围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应注意在丁家山矿区外围志留系砂岩中寻找银金矿化,在其深部(-500~-1000m)寻找以钼(铜)矿化为主的矿体。  相似文献   

13.
推荐系统算法是大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之一。根据钦杭成矿带南段文地幅1∶5万地质矿产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研究选取中型银金矿床、小型银金矿床(点)、确证无银金矿床、未评价区域(针对银金矿床)、中型铅锌矿床、小型铅锌矿床(点)、确证无铅锌矿床、未评价区域(针对铅锌矿床)作为待预测的能动项,选取加里东期混合岩、燕山早期侵入岩、燕山晚期侵入岩、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以及Au、Ag、Pb、Zn元素作为因素项,运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算法,构建能动项-因素项的效用矩阵,计算已知矿床(点)与其他未评价区域之间的相似度,进而预测银金矿床和铅锌矿床潜在的找矿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推荐系统算法能够较好地挖掘与成矿有关的信息,快速抓取出与某类矿床(点)相似的潜在成矿区域。对于银金矿床,相似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已知矿点周围以及北东向断裂的两侧,少量分布于叠加断裂附近。对于铅锌矿床,中型铅锌矿床的结果显示出较高的区分度,高值区基本涵盖了所有已知的铅锌矿点,小型铅锌矿床的结果更加集中。除已知矿点外,还有几处高值区可作为重点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4.
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田内花岗岩类侵入体SHRIMP锆石U-Ph定年结果表明,该区中生代以来到少经历了三次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它们分别以西台子二长花岗岩、娄上含辉石石英闪长岩和西对面沟花岗闪长岩及闪长玢岩脉在218±4Ma(印支期)、161±1Ma(燕山早期)和126±1Ma(燕山晚期)的侵位为标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这些花岗岩类侵入体形成与造山作用有关,为造山后或陆内拉张作用的产物。二道沟矿区成矿前或成矿期闪长玢岩脉的年龄126±1Ma限定了该区金矿化的最大年龄;结合前人有关年代学资料,认为本区金矿化应发生在126~118Ma。这说明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田的金矿床与我国胶东、小秦岭和辽东等地区的金矿床是同时形成的,再次证明燕山晚期是中国最重要而广泛的金成矿期。此外,在这些主要的金矿区内,金矿化时间上均具有与各自区内最晚一次花岗质岩浆作用同时或稍晚的特征,这可能指示金矿床是造山作用或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最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剖面、土壤汞气和岩石剖面的测量,结合重新编制的丁家山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对丁家山矿区深部和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结果表明,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中Hg、Ag、Au等元素异常和土壤壤中汞气、热释汞异常明显。异常与下伏侵入的燕山期岩脉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侵入及其成矿(矿化)作用是元素成晕的主导机制。将丁家山矿区与城门山矿区对比,认为丁家山矿区及其外围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应注意在丁家山矿区外围志留系砂岩中寻找银金矿化,在其深部(-500~-1000m)寻找以钼(铜)矿化为主的矿体。  相似文献   

16.
Twenty‐one Mo–W–Cu deposits and prospect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Honggor–Shamai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during past 5 years. This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Chagan Obo–Aoyoute–Chaobulen tectono‐magmatic belt, which is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The Mo–W–Cu deposits in the district are associated with Mesozoic granitoid intrusions and occur as veins, stockwork, and disseminati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se newly discovered deposits are similar to porphyry‐type deposits worldwide. Two mineralization ev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dosinian (235–224 Ma) and Yanshanian (137–131 M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se deposits and prospects in the Honggor–Shamai district were related to the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linked to the Indosinian orogeny during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period, but some of those deposits were overprinted by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retaceous magmatic‐hydrothermal (Yanshanian) event.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钼矿床的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钼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钼矿床四百余个,它们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本文在钼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钼矿床和含钼矿床的成矿年代(依据辉钼矿Re-Os年龄),结果显示我国钼矿床空间上可分为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华南、青藏和天山-北山六大钼成矿带;成矿时代上,钼成矿作用分为古元古代(1882~1804Ma)、早古生代(480~420Ma)、晚古生代(412~260Ma)、中生代印支期(251~209Ma)、中生代燕山期(194~77Ma)和新生代(65~13Ma)等六个阶段,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元古宙形成的钼矿床分布于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古生代钼矿床主要分布于天山-北山钼成矿带,中生代钼矿床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新生代钼矿床全都分布于青藏钼成矿带。我国古元古代钼矿床(1882~1804Ma)形成于古陆块之间俯冲碰撞背景下的岛弧环境(东秦岭-大别);早古生代钼矿床(480~420Ma)形成于不同构造单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岛弧或陆缘弧环境(东秦岭-大别、兴-蒙和华南);晚古生代钼矿床(412~260Ma)形成于古亚洲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兴-蒙);中生代印支期钼矿床(251~209Ma)形成于板块碰撞及后碰撞背景(东秦岭-大别、兴-蒙和天山-北山)或洋壳俯冲的背景(青藏);燕山期钼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及其后伸展体制下岩石圈减薄拆沉环境(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燕山晚期钼矿床(85~77Ma)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背景(青藏);新生代(65~13Ma)钼矿床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及其后的伸展背景(青藏)。我国钼成矿作用受到了环太平洋构造带(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中亚造山带(天山-北山、兴-蒙)和特提斯构造带(青藏)三大构造体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湘南荷花坪锡铅锌矿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仙岭花岗岩侵位于印支期.过去一直认为荷花坪锡铅锌矿为印支期矿床,与王仙岭岩体有关.经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钻孔资料研究发现,荷花坪地区存在隐伏花岗岩体,其岩性不同于王仙岭花岗岩.本文选取钻孔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利用La-MC-ICP-MS法对其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获得U-Pb年龄为(157.1±0.8) Ma,显示其为燕山...  相似文献   

19.
The Dachang mining district is the second largest producer of Sn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other metals. The known mineraliz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1) cassiterite + Cu-Fe-Pb-Zn sulfides and sulfosalts, (2) Zn-Cu skarn, (3) Sb-W veins and (4) residual and placer concentrations of Sn and Fe oxides. Most orebodies are hosted by Upper Devonian calcareous, marly and quartzitic formations in spatial association with Cretaceous Yanshanian magmatite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is the occurrence of stratiform, lens-shaped orebodies which appear to represent the root zone of overlying stockwork mineralizations. The metallogeny of the district may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n Upper Devonian Sn and polymetallic concentration with subsequent remobilization and, possibly, the introduction of additional elements during the late stages of the Yanshanian magmatism.  相似文献   

20.
矿物学填图在福建丁家山铅锌矿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典型矿物富集型异常填图,揭示了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区各种矿物的带状切层分布特征,指出矿区接触交代变质热源(燕山期花岗岩)自矿区北西方向侵入,在矿区范围内的侵入中心位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层交汇处(Ⅲ-2矿体中部和Ⅲ-1矿体之间)。花岗岩在侵入过程中与中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区域变质的富钙质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不同阶段形成石榴石、绿帘石、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等典型矿物。矿区成矿流体自北东向南西运移。再次证实矿物场填图在变质类型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