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3.
对2006年2月~2010年4月浙江数字地震台网所有记录到的浙江及邻区范围内437个地震事件重新进行震相识别及定位,筛选出震相清晰且有4个台站记录的291个地震事件后,用双差地震定位法进行精确定位,得到多个事件内部相关事件之间的距离.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的相对位置比常规地震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此外本文得到了该区域内多个地震序列的精确活动图像,并根据新的定位结果讨论了地震分布、发震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濮阳地震集中区地震精定位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濮阳地震集中区进行地震精定位,利用重新定位后地震的三维空间分布,对山东鄄城、河南濮阳交界地区出现的中小地震集中增强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该区地震构造背景和投入开发油田的分布情况,对该集中区的地震活动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讨论了该区地震重新定位对于未来地震趋势判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地震精确定位及其构造意义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彦  杨晶琼  苏有锦  刘杰 《地震研究》2005,28(4):340-344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的北段和小江断裂带。这一结果一方面揭示出这两条深大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重定位结果在震源深度和空间分布上都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同时,姚安、大姚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也说明双差定位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地震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比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测定的中国台湾中深源地震目录与中国台湾中央气象局公布的相应中深源地震目录,分析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别情况,基本认为:福建台网测定中国台湾中深源地震的结果,在震中位置上,纬度偏大,即偏北;经度偏小,即偏向台网方向;采用单纯型方法定位的结果,发震时刻略偏小,震源深度偏小较多;用Locsat方法定位的结...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N,113°—117°E)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 223次有效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得到该区震源分布的精细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的水平分布更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加明显,震中在断裂带呈更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地震与线状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关系密切;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震源分布为典型震源密集区的空间形态,呈纵深约15 km、直径20—40 km的近圆形"厚饼状"。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 N,113°—117° E)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 223次有效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得到该区震源分布的精细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的水平分布更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加明显,震中在断裂带呈更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地震与线状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关系密切;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震源分布为典型震源密集区的空间形态,呈纵深约15 km、直径20—40 km的近圆形“厚饼状”。  相似文献   

9.
江苏及周缘地区地震精定位与构造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江苏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江苏及邻区地震事件(1990-2009年)重新定位,共获取1020个定位结果,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向0.43 km,垂直向0.53 km.精定位后约94%的地震事件震源深度分布在5-20 km范围内,平均震源深度为12.3 km.震源深度自东向西,从海域向陆...  相似文献   

10.
利用观测走时、走时残差和波形互相关方法获得走时残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方法对1996年6月1日天祝5.2级地震后布设的微震台网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台网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地震绝对位置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由此勾画出区域活动断裂在深部的延伸情况.地震层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  相似文献   

11.
就穿透地球内核的SKKS震相的传播路径、走时以及随深度变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对银川台记录SKKS震相的特征和震相识别做了研究总结,同时给出了SKKS震相求极远震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用SKKS震相测得的深度在单台定位中相对比较准确,为应用SKKS震相测准极远震深度,提高银川单台月报质量,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2.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莫霍面形态及其动力学成因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内49个临时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的接收函数分析,采用H-κ叠加和CCP 叠加成像两种方法,获得到了藏北羌塘中部莫霍面深度以及泊松比分布.作为羌塘盆地构造单元的南缘边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下的Moho存在一个南深北浅、断距约10 km的台阶;把羌塘盆地分为两部分的羌塘中央隆起带下存在一个3 km的Moho台阶;北羌塘盆地下的Moho 平均深度约为60 km,而南羌塘约为63 km.羌塘高原下的近水平Moho结构可能是受到印度大陆北向俯冲作用下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Moho再均衡所致或者与其构造演化有关.泊松比值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特征,如南羌塘下的泊松比平均为0.31,双湖缝合带下的泊松比接近正常值,为0.265,而北羌塘的泊松比平均为0.28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的利用到时差的方法测定地震参数,确保了所定得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的可靠性,具有简便,实用等优点,可用于地震现场和水库地区的震情监视。  相似文献   

14.
安徽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安徽及邻区观测精度相对较高的地震资料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不同空间范围内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初步讨论了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地壳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平均震源深度10 km左右。中小地震震源深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大体上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深度优势分布为5~15 km。其中霍山地区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5~10 km。总体上,安徽及邻区地震多发生在5~20 km地壳的中上部,为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5.
以2014年金寨震群为研究对象,采用MSDP软件的单纯形定位、震源区流动台站直达波到时差、双差定位、PTD等方法测定震源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TD法测定震源深度结果更为可靠,金寨震群震源深度在4-5 km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6.
采用震源深度测定的确定性方法(PTD)和震源机制CAP反演法,对2019年11月30日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发生的ML 4.2地震进行分析,重新计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到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均约为7.0 km,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编目结果(7.1 km)相差不大,此结果可能表明地震监测台网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用不同方法测得的震源深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Pn波走时,应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通过sPn与Pn震相之间的走时差测定了芦山地震序列中28个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集中在10~20 km范围内,垂直余震带的北西-南东向震源深度剖面揭示,余震分布表现出西深东浅的特点,倾角大约为39°.这些余震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线性分布特征,推测可能发生在与主震有关的破裂面上或邻近位置,由此推测主震的破裂面倾角大约为39°.根据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并非双石-大川断裂,可能是其东侧的一条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18.
深度震相sSmS特征及其在震源深度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立波  罗艳 《中国地震》2012,28(2):121-132
通过一系列理论地震图模拟,研究了莫霍面超临界反射深度震相sSmS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该震相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SmS和sSmS属于高频波,一般情况下在高频段(1Hz左右)可被清晰地观测到;而在更长周期的地震图上,SmS和sSmS的强度比S波或者S多次波弱,不易辨认;地壳结构复杂地区且震源深度较浅时,sSmS震相也不容易被观测到。本文以2011年6月20日腾冲MS5.2地震为研究实例,利用sSmS深度震相确定其震源深度为6km,与其它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在利用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研究中,sSmS震相可以作为震源深度精确测定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渐近式地震速报和地震信息服务的工作程序的设想。随着通讯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地震速报工作已经开始逼近地震参数快速测定的地震学极限,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和震相分析的复杂性带来的极限,从而使同时提高速度和精度存在档大的困难,中国方面,防震减灾工作以地震快速反应的要求却不一定是速度与精度的同时提高,而 分阶段的、依距地震发生的时间而不同的,这就使得渐近式的地震速报程序成为可能。从更  相似文献   

20.
利用重庆市地震局及四川省地震局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采用CAP方法反演2013年7月18日重庆石柱M 4.5地震的震源深度,在波形拟合较好的情况下,计算得到震源深度约4 km,结合该地区地质结构进一步分析孕震机理,解释短周期面波发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