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磁绝对测量对中等地震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993年获得的两个中等地震震例的情况,并以此验据以往震例总结出的预报公式。验证的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另外,文中指出了该手段的主要优点及克服其缺点的可能途径,即有些台站可采用地磁等变线差值法处理。  相似文献   

2.
张淑兰  江在森 《地震》2004,24(10):98-102
着重介绍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西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磁绝对观测资料的前兆异常情况。利用地磁场等变线大台距差值法,在预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多年的震例总结,在震前几天到几个月有中短期、短临异常显示,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磁场等变线在地磁预报地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磁绝对观测预报地震中,若充分利用地磁场一般具有规则的等变线分布这一特征,可以使原来仅限于小台距的预报法推广到大台距,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这样,解决了台站稀少地区台站观测资料难以用于地震预报的难题,为地磁绝对预测预报地震找到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淑兰  李献智  丁鉴海 《地震》1999,19(4):399-402
在应用地磁绝对测量预测地震中,为适应我国大陆地磁台距大的状况,充分利用地磁场等变线有规则分布特征,使原来仅限于小台距的差值预报法扩大到大台距,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报效果,自1996年以来已获得Ms ≥ 6. 0震例6组次,并在震前做了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地磁特征线法是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以磁报震方法。该方法不仅分析、使用简便,物理意义清楚,而且有定量的预报指标及国内大量的震例,并在我区地震监测预报的应用中已收到良好效果。本文初探了兰州台地磁特征线法的参数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经验关系及在地震短期预报中的效果,并对该方法预报地震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江苏高邮地震台地磁变化与地震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江苏高邮地磁台1980年至2002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值的高值异常与江苏及邻区ML5.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地磁垂直分量谐波幅度的逐日比,提出了适用于高邮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参数,并对其内检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1984年地磁清理攻关时,我们曾对西南地区地磁低点位移与5级以上强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其结论是:“由于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侯多变,地区差异大,导致低点位移频繁发生,虚报很多,相关系数接近1。因此,震磁关系不明显。本文进一步从地磁低点时间的规律性着手,分别对单台、多台低点时间进行统计研究:为区分磁暴影响,分别作了静、扰日对比;为查明气侯影响,作了季节统计对比;为查明低点位移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林金狮  王梅 《地震研究》1994,17(4):355-361
本文收集了山东省东部两个流磁测网多年的观测资料,应用泰勒多项式二次拟合方法,研究分析了流磁测网内区域地磁场和局部地磁场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分析研究迭加在区域磁场和局部地磁场上的构造磁效应磁场的变化状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磁前兆的物理判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地磁研究应从经验性向物理性转化。在此,作者提出了几种判断地磁前兆可靠性的物理判据;必须符合地磁学本身的物理基础,必须与其他手段的结果基本一致,必须经得志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近十几年来我国45次中强震(5级左右31次,6级以上14次)前后数年内震中区附近基准地磁台地磁特征线参数(斜率K,相关系数C,或然误差γ)随时间的变化。在正常情下,参数在临界值(k=-0.16,c=0.75,r=1.8)以内变化,即k>-0.16、c<0.75、γ<1.8。但在震前两三个月内,k、c、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同时超出临界值,出现k值下降,c值上升的对偶异常。用上述参数组预报地震的显著优点是降低了虚报率,除了内符检验较好外,在用于预报地震中也取得了实效。本文还给出了参数的异常幅度k与震中距L,震级Ms与震中距L之间的经验关系式。k=aL+b;Ms=EL+D。地磁特征线法用于地震预报的物理意义已有文献报导。近年来通过大量震例分析和预报实践,在提炼该方法的定量预报指标,提高报准率,降低虚报率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A new metho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earth-resistivity measurem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metho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earth-resistivity measurements(薛顺章)(温新民)(董永德)(梁子彬)(张庆渊)(赵和云)Anewmethodfor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2.
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的概念、计算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学异常预测法是基于CAPSeis软件对N值,蠕变值,能量值,b值,缺震值、η值,GL值,Rm值,C值,D值等10项地震学预报指标空间扫描数据进行综合异常判定的方法。以华北及华东地震的地震资料为例,系统总结了该法的原理,计算方法,历史震例,地震学异常度预测图的判读原则与预测实例。结果表明,其预报效能明显高于各单一参量的统计概率。根据环江地震,嘉义地震的预报经验以及对环江地震和张北地震后两种不同类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中国地磁场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建立了2000年代中国参考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CGRF-SV2000.模型显示,中国地区地磁场变化比较平缓,X、Y、Z、H、D、I、F七个地磁要素的“无符号平均年变率”分别为12.2 nT/a、8.2 nT/a、43.8 nT/a、11.8 nT/a、0.96(′)/a、2.99(′)/a、22.4 nT/a,比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给出的全球年变率约小1/3到1/2.各地磁要素的变化显示,地磁北极正在向中国移近,或者说,中国正在向高地磁纬度方向移动,平均移动速度约为3(′)/a.磁偏角变化还显示,中国地区东西部偏角差异继续扩大.作为检验和对比研究,本文利用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分析了全球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讨论了全球长期变模型IGRF_SV与中国长期变模型CGRF_SV的异同点.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与全球长期变化总趋势基本符合,但是,CGRF_SV也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局部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对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地震检测能力的实时、不同深度评估,本研究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以西昌流动地震台阵为例,对2013-01-13—2014-05-14期间平均的地震检测能力、不同震源深度检测能力,以及某一时刻的实时地震检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PMC方法可识别地震观测资料处理中人为因素对地震检测能力的影响,不同震源深度下地震的检测能力存在差异,其中H=7.5 km时,"网内"的完整性震级MP可达ML0.8,而在H=15.0 km和25.0 km时,"网内"的MP分别为ML1.0和ML1.4.在示例的2014-01-14时刻,非正常运行的台站造成地震检测能力的变化可被清晰识别出.此外,与MAXC和EMR等其它常用方法的对比表明,这些方法可能过高估计了地震台阵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硅藻转换函数的研究为湖泊环境指标的定量重建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水质和表层沉积硅藻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开展了表层硅藻与营养态指标的关系研究.15个水质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数据的最大变率,是影响硅藻种群分布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环境变量.通过对不同加权平均回归方法的比较,选择了反向还原加权平均回归与校正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硅藻一总磷转换函数模型.依据刀割法统计检验,该模型提供了较低的推导误差(RMSEPjack=0.157).在删除异常样品后,该硅藻一总磷转换函数的推导能力明显增强,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大大提高(R^2jackk=0.82),推导误差(RMSEPjack=0.12)也较原来降低了近21%.该转换函数同世界上其它区域的硅藻-总磷模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推导能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为今后开展研究区内不同营养类型湖泊营养本底的定量重建奠定了基础,可望为湖泊治理参考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海拉尔、根河、漠河),其构造受到大兴安岭断裂、德尔布干断裂的控制,西北方向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甚至更远的西太平洋板块运动、印度板块运动以及黑龙江中西部微板块间拼合等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作用在该盆地群基底产生了复杂的深部构造特征.本文利用沿盆地群实施的4条(1000余公里、94个测点)MT剖面处理解释的地电学结构,得到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带的特征.引入物理量"低阻化作用"借以描述盆地基底物性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