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呼和浩特春季连续两次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8日和5月11—12日呼和浩特地区连续出现了两次关键性的中雨、局部大雨的天气过程。两次降水过后,连旱两个月的呼和浩特地区彻底解除了旱情。为了弄清楚间隔2d出现的两场较大降水的物理原因,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这两次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源源不断的大、中尺度水汽输送是这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大、中尺度急流间的风向辐合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这是形成两次降水的关键所在。另外,通过分析发现5月8日的降水为混合性降水,而5月11—12日的降水则为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MWF客观分析场及T21300h的物理量场,对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的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两次天气过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维持较长时间的中尺度暖式切变;在降水过程中处于低压前部或低压控制;都配合南支槽比较活跃的暖湿气流。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配合有高低空急流、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不同的是:2009年11月5-6日天气过程中,主导系统是乌拉尔山长波脊,影响系统是西伯利亚低涡;2010年1月6日至7日天气过程主导系统是西西伯利亚脊,影响系统是萨彦岭低涡。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春季呼和浩特地区沙尘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气象月报表资料,分析了2006年春季(3—5月)呼和浩特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3次;武川、清水河是两个沙尘暴多发中心;2006年春季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比历年同期平均值(1971-2005年同期沙尘平均次数为16次)偏少,但比2003、2004、2005年明显偏多。分析沙尘天气成因是前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大大降低了浅层土壤墒情,地表干燥,3—4月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接连不断。5月3次较大范围降水有效地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姚雷  吴世美 《贵州气象》2005,29(4):25-26
2005年5月31日-6月1日我市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本文着重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产品、卫星云图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此次降水过程的特征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2012年青海东部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12年5月20日和7月29日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运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从影响系统、能量及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11年5月10-13日广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在这次强降水过程中降水落区、持续时间以及过程雨强均体现出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然高空都存在西风槽,但主要影响系统不同,低层切变线性质不同,低空急流强度不同;物理量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强降水落区、范围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利用GPS/MET 水汽监测资料,对2009-2011 年江西省8 次具有代表性的强天气过程的GPS 可降水量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重点对2011 年6 月10-15 日的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每次强天气的发展过程中,水汽含量其增长率均表现为不均匀,但均呈现剧烈增长;6 次强天气过程的初始GPS 可降水量高于6...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MICAP3.2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14年5月2日一次寒潮天气背景下降水相态的成因。结果表明:此过程是高空较强冷空气与南部低压系统共同作用产生的由雨转为雨夹雪后转雪的降水相态的变化。从高空形式场分析,0℃层迅速下降,850 h Pa已达-2℃以上及地面气温在0℃左右是产生降雪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山东飑线过程和2011年7月26日河北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都位于500 hPa高空槽前;两次飑线过程均产生了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湿层均较深厚;下沉有效位能均较大。不同点为:2010年7月19日山东飑线过程属于有明显垂直风切变环境中的飑线;对流不稳定能量相对较低。而2011年7月26日河北飑线过程属于风垂直切变相对小的环境中的飑线;对流不稳定能量很大。除了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之外还产生了冰雹。  相似文献   

11.
孙敏 《内蒙古气象》2011,(6):82-84,128
利用汛期2011年5—8月逐日20时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对人工和自动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及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数据很接近,自动观测数据可以准确反映当地汛期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其次给出了自动观测数据的修正方程,为今后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Hydrographic and direct current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n May 2010 and April 2011 as part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Cruises(EIOC) organized by the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SCSIO).Analyses of the shipdrift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 data indicate that the equatorial currents observed in May 2010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ly eastward surface current(Wyrtki Jets,WJs) with a maximum velocity of 0.9 m s 1,while that observed in April 2011 is weak and without a consistent direction.The strongly eastward WJ transports the surface water eastward,resulting in a deeper upper mixed layer,as shown in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However,it was found that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EUC)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s strong in April 2011 and weak in May 2010.The EUC was located approximately at the position of the thermocline,and it had higher salinity(up to approximately 35.5 psu) than the upper and lower waters.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2007—2011年春季(3—5月)呼和浩特市逐日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日平均值进行了分析,得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呼和浩特市近5a春季环境空气出现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污染天气的唯一的首要污染物;在此基础上,对发生在2011年春季(3—5月)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下,呼和浩特市同期首要空气污染物的变化做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预报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Given and analyzed are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ing of concentration of ozone O3, nitrogen oxides NOx, and carbon monoxide CO at the surface as well as the sum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aerosol optical depth in Obninsk (Kaluga oblast) during the warm period 2010 and 2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maximum daily ozone values in May–September 2010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an in May–September 2011: 0.82 ± 0.05 versus 0.64 ± 0.07.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ozone in Obninsk in July–August 2010 as compared to the similar period in 2011 were caused by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he compounds-predecessors of ozone. The concentration of O3 in August 2010 exceeded 200μg/m3 and was never registered in Obninsk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of 2004–2011. Th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ir masses that came to Obninsk from the areas with peat and forest fires that resulted in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surface concentrations of NOx, CO, and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通辽市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资料数据,统计结果表明:(1)PM10年均质量浓度为85.92μg·m-3,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PM10季均质量浓度特征是春季冬季秋季夏季,PM10月平均质量浓度与季节分布基本一致;(3)PM10质量浓度在一周中呈现出单峰变化的特点,不同季节PM10质量浓度周变化不同;(4)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PM10浓度峰值从夏季到冬季逐渐推迟,这主要与日出日落时间和其他气象条件,以及上下班交通高峰相关;春季峰值还与沙尘天气发生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旱涝急转发生在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5月极涡偏强,而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偏弱、偏南;6月极涡强度变弱、范围偏小,而南亚高压增强、西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季风活动异常是引发此次旱涝急转的重要因素,前期南海夏季风强度弱,且中间一度中断,6月初突然增强并北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前期我国主要的3条水汽输送带均明显偏弱,6月初又明显加强,导致大量暖湿气流汇集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为旱涝急转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4月结束的拉尼娜事件是此次旱涝急转事件可能的重要外强迫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0-2011年观测的降水和美国NCEP/NCAR大气再分析等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讨论了2011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旱涝急转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年1-5月持续的La Nina事件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位于125°E以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风伴随的水汽通量无法达到长江流域,从而导致了2011年长江流域1-5月份的持续性干旱现象。伴随La Nina的减弱,6月份的青藏高原的感热明显增强,诱发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自东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10°E,引导西南风水汽向长江流域输送,而青藏高原对流的加强和向东移动与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汇合导致了6月份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急剧增加,从而形成了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季节的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18.
以郑州市1998-2009年的麦蚜发生情况、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结合麦蚜自身生物学特性,分析了郑州地区麦蚜发生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光、温、水等环境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筛选出影响郑州市麦蚜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地面气象因子为1月上旬平均气温、2月上旬降水、5月下旬日照和5月温雨系数。据此,利用当年上述地面气象因子预报值,建立了年度预报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95.0%,对2010和2011年郑州市麦蚜发生程度的预报精度分别为92.2%和90.0%。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肃省1960~2011年逐日降水量及1984~2011年暴洪灾害的灾情资料,分析了甘肃省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2 a来,甘肃省降水量整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河西年降水在1986年以后均匀度明显下降,而河东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匀、80年代后期较均匀,其它时间变化不大;河西5~9月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分布最不均匀,河东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降水不均匀性有所增加,此后逐渐减小;(3)河西西部一直是近50 a甘肃降水量分布最不均匀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以来不均匀度明显较高;(4)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河西强降水明显增加,而河东在21世纪初有短时段的增加,2008年以后又逐渐减少;(5)甘肃省暴洪灾害的频次及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呈增加趋势,而因暴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减少,2009年以后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
伊朗高压东伸对西藏高原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志强  薛改萍  何晓红 《气象》2015,41(2):153-15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西藏高原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80—2011年5—9月967个伊朗高压东伸影响高原个例进行了分析,将西藏高原降水分布类型分为大雨型、中雨型、小雨型和无雨型四类分布,分别有158、516、165和128 d;当伊朗高压脊线偏北(南)时,500 hPa的南北气流辐合偏强(弱),200 hPa辐散偏强(弱),高原上的降水偏大(小);伊朗高压东伸除直接影响西藏高原的环流外,当其脊线偏北(南),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强度偏强(弱),导致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多(少),高原降水偏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