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砂体的特征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砂体是三角洲的重要沉积单元,它构成三角洲的骨架,决定三角洲的形态,反映三角洲的演变过程,是认识三角洲的关键.砂体的矿物组分能为推断三角洲的物质来源提供重要线索,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判断沉积环境最灵敏、最可靠的因素.三角洲砂体的上覆和下伏层及其与砂体的接触关系,有助于辩认海进海退和沉积盆地发育历史.此外,三角洲砂体紧靠富含有机质的泥质沉积,是石油和天然气储集的良好场所,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因此,研究三角洲砂体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沉积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海域温、盐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位于黄海和东海的分界处。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对长江口海区进行了水文调查,调查范围为124°E以西,30°45''N以北,32°N以南的黄海和东海区域(图1)。 本海区属中纬度季风区,水深一般不超过50m,气象因素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很大。冬季盛行偏北风,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频频南下,因海面冷却和蒸发造成的垂直对流可直达海底。夏季盛行偏南风,并常有台风侵扰。 长江径流量十分充沛,每年约有9240亿立方米的淡水人海,约占进入黄海、东海的径流量的80%。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1%。充足的淡水入海和海面的增温影响,使调查海区水体在夏季明显分层,并形成强大的淡水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此淡水舌不是沿长江入海口门的方向指向东南,而是经常转向东北方向,并且转角的大小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长江口区的潮流比较大,潮混合对这里的水文要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有重要影响。长江口是部分混合型即B型为主的河口(沈焕庭等,1986) ,发达的潮混合和充沛的径流输入,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河口区的盐度垂直分布有时呈垂直均匀状态,有时呈层化状态。 长江口海区南部有台湾暖流北上,其延续体可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长江口北面有苏北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南下。北上的台湾暖流和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同长江冲淡水相互交汇、混合,对长江口区的水文要素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 以下我们根据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调查所得资料和部分历史资料,对长江口海区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作一扼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早期古长江海侵三角洲卫片初步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德林等通过卫片解释研究了古长江口的演化问题,提出了从东台到江都在全新世早期的古长江口演化也存在“雁”形演化这一新看法。本刊认为,这种看法是对玉木冰期低海面时长江三角洲可能位于东海水深150米以下这一概念的挑战,并有可能建立起自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演化的基本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科研动向。我们热切希望有关这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出现在本刊上。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通过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14)C测年分析,认为应以第一海相层底板作为Q_4/Q_(1-3)界线,而不能机械地划在“硬粘土层”顶板;上更新统顶部属河漫、湖沼相沉积,后经暴露、脱水局部层段硬化而成为所谓的杂色“硬粘土层”;本区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逐渐抬升的掀斜状,并控制着全新世的海侵方向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全新世高分辨率的黄土-古土壤孢粉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现代遥感数据显示黄土高原主要塬区为农业型生态环境,植被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已无原生植被生长.最近12 000 aBP以来耀县剖面的孢粉记录显示,黄土高原南缘塬区植被经历了干草原-湿润性草原-干草原-湿润草原-草原5个阶段, 表明在黄土高原南缘降水较丰富的半湿润地区,塬区植被仍以草原植被为主,无森林生长.渭南姜村、洛川和富县等塬区剖面的孢粉记录也显示出,全新世以来,即使在全新世高温期水分较现在丰沛的时期,黄土高原塬区植被仍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并无森林生长.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孔、柱状样及浅地层剖面仪等对长江水下三角洲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全新统的发育可分为全新世早、中、晚期沉积;自河口向海有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沉积相、三角洲-陆架过渡相三个相带;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垂直相序,覆盖在下伏浅海相之上,向上依次为前三角洲相和三角洲前缘相。  相似文献   

7.
According to analyses on the texture and structure of sediment, species component and accumulative way of shells, geometry of sana body and its vertical sequenc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and ridge located in the west of Shanghai is a kind of ancient chenier, and the entire broad plain of cheniers and the mud flats in between is called chenier plain. The origin of the chenier is related to the shifting of main branch channel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coastal change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s. Based on 14C dating data, the ages of the cheniers from west to east are 6800-6000,5800-5500, 4200-4000 and 3200 years B. P. respectively. These cheniers of different ages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Changjiang Delta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相似文献   

8.
南流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文  黎广钊  刘敬合 《海洋科学》2001,25(12):34-37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影响沉积物类型空间排列的主要因素是水动力条件,各类沉积物粒级分区的排列方向明显与海流方向一致。基本上为近南北向排列,与落潮方向一致。并且,沉积物粒度明显与海流的强弱有关,强海流区,粗粒级沉积物发育;弱海流区,细粒级沉积物发育,此外,沉积物的物源也影响其粒级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The isolation and enumeration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from 37 sediment samples of 16 stations in Changjiang Delta and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area were studied using the streaking plate method. The 722 isolates from sediment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in genus lavel.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lso examined. We obtained a preliminary correlation between bacteria and sediments.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孢粉、藻类、有孔虫等古生物综合分析方法,对比土壤微形态、沉积磁组构分析结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古土壤是海平面变化、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土壤堆积阶段,海水已退出本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积水,多次滞水与暴露环境的交替,形成了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互为消长的特殊生物组合特征。这一时期沉积与暴露成壤作用反复交替,古土壤形成了多个粘粒胶膜淀积层。此期相当于未次间冰阶向未次盛冰期过渡及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沉积后进入了持续成土阶段,海平面变得更低,气候变干,地下水面降低,古土壤已不能被淹没,持续暴露成壤,这一时期逐渐接近末次盛冰期。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泥丘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和钻孔,在1982-1983年对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演化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现代河口沉降中心前缘在东南方60-80km的浅海地区,存在着若干泥丘构造。泥丘构造由晚更新世沉积物组成,有些正在顶起上部全新统地层,有些则已出露海底达20多米。调查资料证实,这些泥丘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江河口沉降中心的沉积物擀力压实用作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河口水下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沉积地层中蕴藏了许多环境变化信息.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泥质区采集了柱样SC09,首先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确定了沉积柱样的平均沉积速率,其次对沉积柱样以0.2 cm间隔进行高分辨率取样,获得了沉积物粒度参数,然后提取了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模态分解(EMD)...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北支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和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长江口北支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结合磁参数和粒度特征,探讨其在各沉积动力分区的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重矿物以角闪石和绿帘石组合为主,其次为云母类和磁铁矿等.其中浅滩和潮流脊处水动力较强,沉积物颗粒较粗,重矿物以片状矿物-稳定矿物组合占优势,磁性参数相对较低;汉道和潮汐通道处水动力相对较弱,沉积物以...  相似文献   

14.
利用顺德地区1988年1月和7月大气边界层1500m内温度、风场资料,分析不同季节、不同稳定度的温度与风场廓线特征。研究表明,夏季温、风垂直增长率大、增值均匀;冬季近地层增长率特别大,向上趋平缓。逆温层在冬季的频率较高,而且在适当天气条件下出现的平流逆温持续时间亦相当长。温、风垂直分布较复杂,很难用直观的简易函数关系表示。因此,沿用各种经验公式时,必须注意在特定地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分布与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0年6月9~25日在东海赤潮多发区海域调查期间所观察到的5次中肋骨条藻赤潮的特点以及与环境要素变化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是多发区海域夏季的敏感赤潮生物,风速减小、气压下降以及良好的海况条件有利于赤潮的发生;(2)赤潮发生时发生区边界存在明显的界面变化特征,这种空间界面的环境要素变化与赤潮发生的时间变化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广西防城湾全新世海侵及防城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北部湾北岸防城湾地区河口的地貌特征和地层、古生物以及~(14)C年龄资料论述了这一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海侵过程及河口三角洲的演变过程。文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不同沉积相的岩石学特点和相应古生物组合的各个种属,并具体分出两个沉积旋迥以及与之对应的两期三角洲。认为本区在全新世中期6000年前开始接受海侵,然后在两次海面波动过程中形成两期三角洲,随着海侵的发展,河口后退,第一期三角洲形成于1800年前,分布在防城河口—5m以内至牛头岭地区,第二期即现代三角洲分布在将军岭以北至针鱼岭的防城湾顶。  相似文献   

17.
夏季长江口东北部上升流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2006年7月18—23日对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大面调查,重点分析和探讨了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及生态环境特征。结果显示:(1)大约在122°—123°E,32.3—33.7°N的海域范围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下层高盐冷水抬升的现象。(2)伴随着冷水的上升运动,对DO、营养盐以及Chl.a的平面和断面分布均存在一定...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年5月到9月对象山港海域五个航次的监测结果,对象山港海域水体和底质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区水体和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水质恶化严重;海产养殖是造成本海区营养元素超标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营养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信息,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气候及海平面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分为6个阶段:①早全新世早期,10900~9100aBP,海平面较低,尚未淹没本区,为近岸氧化环境或氧化-还原过渡环境;②早全新世晚期,9100~8000aBP,海水上涨,本区时淹时退,为浅海或潮坪环境,生物钻孔发育;③中全新世主体,8000~4150aBP,海平面快速上升,完全淹没,Fe^2+/Fe^3+介于0.7395~1.9123之间,为全新世中最高段,表明还原程度强、全球气候变暖(大暖期);④中全新世后期,4150~2850aBP,海水有所下降,仍为浅海环境,Fe^2+/Fe^3+较高,多在1.0以上;⑤晚全新世,2850~1310aBP,海平面进一步下降,本区时常暴露,其中2150~1310aBP以还原环境为主,为潮下带,2150~2850aBP以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为主,为潮间带;⑥1855AD以来,海平面基本稳定,稍有上升,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本区全新世至少存在5期冷热交替的旋回性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对长江口海域中汞的研究由于受测定方法所限,仅停留在汞含量较高的沉积物方面。近来随着测定水体中汞含量的方法取得了进展,因而对长江口海域汞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就更为迫切。基于此,我们于1983年10月调查了自长江下游(水体盐度为0.10)开始直至长江口区域(水体盐度为30.00)的水、悬浮体及沉积物中的汞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