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梁萍  丁一汇  何金海 《大气科学》2010,34(2):418-428
为便于江淮区域的梅雨划定, 更好地开展区域梅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 本文从区域角度出发, 在明确区域梅雨概念的基础上, 选取江淮区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6个代表站点, 根据梅雨的大范围持续性时空分布特征, 采用连续5个滑动候满足候内雨日≥4的站点覆盖率指标, 并结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 提出了江淮区域梅雨入、出梅的确定方法。基于所提出的区域梅雨划分指标, 进一步分析了江淮区域梅雨特征量的气候特征, 并与已有的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本文定义的区域梅雨指标既考虑了梅雨系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的天气现象, 又可反映典型梅雨系统的高低层环流配置及梅雨的降水条件, 能较好地描述梅雨的区域气候特征。区域梅雨指标反映的入、 出梅日期的气候特征、 长期变化趋势及异常梅雨等方面与已有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基本一致, 但本文的区域梅雨入、 出梅与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且采用江淮区域空间分布均匀的36个站点来描述区域梅雨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高温高湿单站要素确定入梅标准,用ECMWF产品结合天气国及本站要素。作入梅预报,梅雨持续指标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江淮梅雨区域入、出梅划分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讨论并划定了近30年(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各主要特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0年江淮地区梅雨的各重要参数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入、出梅时间与梅期长度和梅雨量有密切关系, 但入梅时间和出梅时间几乎是独立的;入梅早晚年同期大气环流存在明显的差异,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和推进快慢对入梅的早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碧莲  方兴 《气象》1981,7(1):20-20
对入梅、出梅的标准,我省各台站也有一些分歧意见,有的偏重于环流形势的建立,有的则偏重于连续降水的实况。我们认为应该以环流形势为主划定入梅、出梅期。按这种标准来划定,虽然有个别年分有些偏差,但从多数年分来看还是可行的。另外,梅雨期的一个特点是闷热、时晴时雨。这种晴雨多变的现象在一天中就可多次出现,群众称为狗毛雨。虹在梅雨季节里常见,就是这种时晴时雨的反映。由于空气潮湿,温度又比较高,物品、用具很容易发霉。而单单用连续暴雨和连阴雨作为主要标准,就难以反映梅雨的这些特点。 如果以天气实况来划定梅雨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因为系统的位置和强度等会对各地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的天气现象。当然,一般说来,环流形势和天气现象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以环  相似文献   

5.
李松勤  张素琴 《气象》1996,22(6):42-45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入梅期后西太平洋副高的演变,发现,无论是入梅副高形势的建立,还是入梅后副高的稳定发展,都与引潮力有密切关系,并归纳得到预示长江中下游入梅的天文判据。  相似文献   

6.
徐群 《气象》1992,18(9):17-20
从年、季、月以至中期等多种时间尺度,探索、分析了1991年江淮流域入梅期异常偏早的成因。发现以前冬黑潮区为中心的北半球低纬暖洋流和暖空气异常偏强,热带中、西太平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是重要因素,其次还应考虑到5月13日太阳质子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梅雨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降水现象,是世界降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梅雨的形成及其强弱与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西南季风以及西风带长波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由于这些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度、进退迟早和速度  相似文献   

8.
罗昭彰 《气象》1980,6(8):9-10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天气气候现象,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总结。但是,对入梅期、出梅期及早梅雨的划分等,还缺乏一个客观的、比较统一的标准。为此,本刊特发表罗昭彰同志《对入梅、出梅和早梅雨标准的看法》一文,在刊物上开展讨论,以求有助于梅雨的预报和研究。希望对梅雨有研究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来稿要求依据充分,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9.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江淮入梅的关系,得出:东亚高空急流对江淮入梅早、晚有一定的短期预测指示意义。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时,江淮入梅偏早;反之,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南时,江淮入梅偏晚。东亚高空急流偏北年,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冷,亚欧大陆异常暖,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由冬到夏的季节转变异常偏早,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发生季节性转变也偏早;同时,中东太平洋地区ITCZ异常活跃,夏季风系统的推进和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的北跳都异常偏早,这种环流有利于江淮梅雨季节开始偏早;高空急流偏南年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汽总量资料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雨期是江淮流域从春季到夏季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传统诊断入梅的方法主要根据雨日和温度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来确定。由于雨日的不连续, 天气形势的多变, 常会引起诊断入梅日期的分歧。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网所反演的连续的大气水汽总量 (GPS/PWV) 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2002—2005年入梅情况, 发现GPS/PWV资料可以反映出入梅前后大气中水汽发生显著季节性跳跃的特征, 总结出利用大气中水汽变化特征来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 (PWV方法)。采用1980—2000年的历史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水汽总量 (PWV) 资料, 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21年中有13年的入梅日期与历史上传统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吻合; 对两种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差较大的3年的入梅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 PWV方法诊断出的入梅日比原定入梅日更合理。该方法在2006年入梅诊断的应用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利用30年欧洲中心数值产品格点资料500hPa分析场和51年山东省雨情等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方法,研究了山东省雨季结束的标准。详细分析了山东省雨季结束的西风带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了山东省雨季结束时的最后一场大范围降水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和冷空气路径。总结出山东省雨季结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湖北省32个台站1960-2007年梅雨期逐候降水资料,分析湖北省梅雨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对多雨年和少雨年的集中度和集中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389,最大值为0.642,最小值为0.216;集中期平均为5.600候,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8.450候和3.053候.梅雨期降水集中度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呈减小趋势,80年代至21世纪前7年呈增大趋势;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型,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鄂东南与鄂西北地区的反相,第三特征向量表现为鄂中平原地区和湖北东西部山区的降水集中度反相.多雨年的降水集中度比少雨年的偏小;多雨年的降水集中期比较集中,少雨年的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雨季开始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1年(1971-2001年)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500hPa分析场、山东省雨情等资料,研究了山东省雨季开始的标准。结论指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北抬,中纬度高压脊东移,在沿海与副高同位相叠加,使西南季风北上,到达黄淮地区,向山东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实现了由干热气团影响到湿热气团控制的转变;同时,北方冷空气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从不同的路径南下,冷暖空气在山东交汇,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是山东雨季开始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湖北一次梅雨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加密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分析2009年6月29日湖北梅雨大暴雨。结果表明:暴雨期间700hPa江淮较长切变线维持准纬向特性,850hPa低空急流北上到江南北部。700hPa鄂西北等地准东西走向θse锋区有所加强并南移,湖北暴雨区位于θse锋区南侧且θse数值有所增加的地区。垂直积分水汽辐合大值区与强降雨带位置对应比较好,且整层水汽辐合比强降雨发生要早6h以上。恩施、武汉两站暴雨发生除了受低层切变线等较大尺度系统影响外,局地气象要素配合也很重要,尤其是低层较为充足的水汽是降雨维持的条件。当高层低槽移过,高、中层之间出现水平风垂直切变后恩施降雨明显加强。武汉站前期高层或中层干空气向下伸展,中、低层不稳定层结加强后降雨发展,其最强降雨和低层冷式切变线过境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浙江省四季划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1—2011年浙江省63个站逐日气温资料,结合物候观测资料,经过统计计算及对比分析,发现运用候温法来判断换季时间常造成换季偏晚;运用气象学法和气候学法则会造成换季偏早,也很容易造成换季偏晚;各种方法造成的换季异常在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分析各种方法造成换季时间异常的主要原因,基本都是由于期间几天的气温波动导致换季条件不满足造成的,波动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以3~5天为主,波动幅度一般也不大。因此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考虑尽量减少气温波动的影响,总结出一套能够解决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且相对合理、适用于浙江地区的四季划分方法,得到的结果大大减少了其他方法偏早或由弱冷空气造成的偏晚现象,全省平均四季换季时间分别为3月16日、5月29日、9月30日、12月8日,换季明显偏早或偏晚的频次较其他方法明显减少,在全省各地区均比较符合物候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云南雨季开始期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EOF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及云南16个地州代表站1961~2002年共4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对云南雨季开始期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多尺度周期变化等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雨季开始期的空间分布,第一主要特征是全省雨季开始期一致偏早(晚);第二主要特征为云南滇中及以东、以南地区与云南西部雨季开始期反向变化的空间异常分布型态;2)云南雨季开始期存在明显的40年左右长周期、28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和8年左右的年际周期.从小波方差看,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变化以40年和2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的振动最强,变化最显著,而年际变化相对较弱;3)云南雨季开始偏早期与偏晚期5月份500 hPa高度距平场有着明显区别;4)印度季风与南海季风对云南雨季开始爆发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梅雨期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和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吉义 《气象》1994,20(11):32-36
通过对湖北省梅雨期27例非局地特大暴雨资料的分析,概括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一般特征和作用;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归纳出两类基本环流型;结合物理量场的分析,建立了强锋区和暖涡旋两类典型特大暴雨系统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湖北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及其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利用武汉多普勒雷达和武汉暴雨所AREM模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梅雨期的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条状回波带变宽的时候,位于2 km上空切变线附近的中尺度气旋中,表现为强对流单体回波;强降水发生时,对流系统中有两个强上升运动中心,分别位于300 hPa和600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对上升运动的维持是有利的;环境风场并不能很好地控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中尺度对流系统向低层涡度增加的地方移动;暴雨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低层切变线东移诱发出地面低压,产生垂直上升运动迅速增加,配合丰沛的水汽输送和高不稳定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