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海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蝻海头足类资源丰富,献报道的种类有89种。在水深40m以浅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杜氏枪乌贼Loligo duuaucelii(Orbigny),在水深40m以深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中国枪乌贼L.chinensis(Gray)。渔讯期为夏、科季。统计历年生产资料表明,头足类的年产量和占渔获物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底拖网捕捞技术的提高,头足类的密度指数有所增加,但并不说明头足类的资料就很丰  相似文献   

2.
南海是中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海区,主要特色资源是海底油气、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旅游资源。根据资源与产业的四种对应关系,南海需要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主要是海洋油气和石油化工业、滨海旅游业,名特优海洋生物养殖和加工业。要坚持在保护、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运行机制下创资源管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沙群岛海域的头足类,过去仅报道过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 Linnaeus和白斑乌贼Sepia hercules Pilsbry 两种。 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在西沙群岛海域采到了一些头足类标本。经鉴定共2科2属6种,其中花斑蛸在南海中国近海为首次记录;枪柔鱼和小管蛸据Sasaki(1929)报道产于我国台湾海域,我们采到标本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4.
5.
南海油气资源及其开发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已发现的各类资源中尤以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为突出,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南海周边的普遍关注。加快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把海南建设成我国南海油气开发基地,不仅是海南依靠本省资源、区位优势,再创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需要,更是国家维护南海海洋权益之必需。一、南海油气资源潜量与勘探状况丰富的南海油气资源主要蕴藏于南海大陆架海区,这已被近年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实践所证实。南海的油气资源不仅分布广,而且储量大。世界许多著名地质学家都认为南海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具有石油储藏的远景较好的海区,它与东海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山东近海四种头足类的选择性曲线,同时评估头足类种群胴长的相对密度分布.本研究根据2016年10月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Logistic选择性曲线和最大体周估算选择率方法,得出渔获物中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金乌贼(Sepia esculenta)、长蛸(Octopus variabi...  相似文献   

7.
南海油气资源综述及开发战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之一,海底地形复杂,南、北宽而缓,东、西窄而陡,陆缘发育一系列沉积盆地。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综合介绍了南海北部大陆架油气区,西沙、中沙远景区,深海区,礼乐-太平远景区和南海南部大陆架油气区的沉积盆地,并对这些沉积盆地的资源量和油气远景进行综述。按照对南海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将海域分为油气生产区、远景区以及无远景区(深海区)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开发战略设想。应该加速北部大陆架油气区这一海域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西沙、中沙远景区经过地球物理勘探、区域研究,选准靶区,重点突破;在南沙海域,应遵循"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调整战术,以我主动开发,代替对方单独开发,最好形成联合开发。  相似文献   

8.
南海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类型丰富多彩,既有离散扩张,俯冲挤压,亦有剪切拉张、消减聚敛和地体碰撞。这些类型和演化控制着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与地下水资源,海涂资源及旅游资源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世界海域头足类的28个科及其重要种类的分布为依据,结合生境、生态和捕获状况,探讨了头足类的分布特点、分布趋向和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0.
飞柔鱼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斜坡海域,在水深400-599m海域栖息密度较高,用深海拖虾网捕捞,5-6月份密度指数较高,白昼的密度指数高于液晚,估算调查区内的资源量超过550t,产卵期为6-10月,营养成分测定表明,它是值得开发利用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南海暖流研究回顾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98,29(3):322-329
阐述了南海暖流的发现经过,对进一步的观测实验以及形成机制等方面作了回顾,重点是阐述各学者对南海暖流形面机制的看法,并概括出各学者的观点至少存在着4种较大的差异,期望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将会逐步达到一个合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夏季环流机制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斜压海洋模式,通过数值试验的方法对南海夏季的环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产生南海南部反气旋式环流的主要机制是西南季风的驱动,斜压效应起到了增强环流强度的作用;海底地形和黑潮的强迫是形成“南海暖流”和台湾海峡中东北向流的主要原因,而斜压效应和海底地形是形成夏季“南海暖流”右侧偏西向流的主要原因;南海北部的气旋式涡旋是在黑潮、海底地形和斜压效应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印度无齿鲳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64—1965年和1978年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印度无齿鲳的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该资源已明显衰退,拖网出现率由36.6%减为22.8%,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由2.38kg·h-1减为0.53kg·h-1,渔获百分组成由1.37%减为0.40%,渔获个体明显变小,平均体重只有33g·ind-1,渔获率无明显季节变化,捕捞汛期消失。该资源衰退的速度与南海区总资源量衰退的速度差不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14.
南海溶解氧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海1984-1994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计算溶解氧在南海三箱子的各通量值,并建立起南海溶解氧的通量模型。结果表明,南海溶解氧的总输入通量为280.4×104mol/s,其中通过外洋输入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49.2%;生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30.3%;降雨输入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3.0%;河流输入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0.4%;通过海气界面向海洋输入的氧量占南海总输入氧量的17.0%。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东北部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选的方法,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2017年8月)采集的7个站位点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选分析研究。通过对样品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7个站位点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24.3±52)ind./10cm2,分选出小型底栖动物三个大类群,其中线虫占整个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5.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4.1%),多毛类(0.2%)。本次研究中线虫的平均个体干质量为0.15μg/个;在生物量上,线虫为(32.2±12.96)μg/10cm2,占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58.7%。垂直分布上65.7%的小型底栖动物以及其中最优势的线虫(64.8%)都分布在沉积物表层0—2cm处。本航次样品中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93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05属,26科,4目,其中发现并描述了2个新种和5个新纪录。主要优势属有Halalaimus、Sabatieria、Cervonema、Molgolaimus和Acantholaimus等。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占优势(物种数占70.3%,个体数占72%);雌雄比例为1...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黄海,渤海^210Pb垂直分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10)Pb同位素地质学技术测定了我国南海,南黄海和渤海26个岩心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发现采样点岩心中~(210)Pb的放射性强度随深度衰减呈现出五种垂直分布模式,利用其分布模式,分析研究了采样点海区沉积作用强度、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210)Pb资料表明我国陆架浅海采样点、尤其象黄河三角洲高速沉积区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和沉积格局有显著的差异和独特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北部的断裂分布及其构造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重磁异常的分析和处理,结合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等地区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特征划分了4个异常区。应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推断了该区的主要断裂35条,其主要走向为NW、NE、NEE向及S-N向4组。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在该区划分了7个构造单元。依据地震剖面、物性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分析,对南海东北部地区中生界的地层标定、构造与结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研究了该地区前第三系基底和中生界的分布,并对南海东北部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南海风生正压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翟丽  方国洪  王凯 《海洋与湖沼》2004,35(4):289-298
利用ECOM si模式 ,1 0′× 1 0′水平分辨率 ,垂向 2 0个σ层 ,由H/R( 1 983)气候学月平均风应力场和开边界流量驱动 ,模拟了南海风生环流的季节变化 ,并针对南海冬夏季风生正压环流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中考虑以下动力因子对南海冬夏季环流的影响 :1 )开边界入流和出流 ;2 )风应力旋度 ;3)地形 ;4)惯性效应 ;5 ) β效应。数值实验表明 ,通过开边界进入南海的流量与风应力在南海内部引起的流量量值相当 ,特别是冬季两者对北部陆坡边界流和南海西边界流均有重要贡献 ;冬季南海海盆尺度气旋式流圈主要是由风应力旋度引起的 ,但平均风应力可以加强卡里马塔海峡的出流 ,而北部反气旋风应力旋度可引起南海暖流 ;陆坡地形使得海盆尺度冬季气旋式流圈中心限制在深海区 ,南海北部陆架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南海暖流的强度 ;惯性效应对南海环流的整体结构无明显影响 ,但使得黑潮入侵和台湾西南的流套变弱 ;深海海盆环流中 β项是与风应力旋度平衡的基本项 ,且 β效应对环流的西向强化和吕宋海峡入侵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用已成功地模拟了大尺度环流和黑潮的三维、斜压以及具自由海水表面的数值模式,模拟了冬季南海流场、温度场和海面高度场。所用网格为0.25°×0.25°,垂直方向分为6层;除巴土海峡和台湾海峡外,其它边界假设为封闭;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的边界值用已模拟的大尺度环流值。模拟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南海冬季环流的特征。从模拟结果可知,黑潮从巴士海峡南部进入南海后,其大部分又从对21°以北返回大洋。巴士海峡西侧的气旋型环流似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当然,涡旋东侧在巴士海峡的N向流可能与黑潮水混合,而且从这支流中分离出-小支流继续向北,汇入到“南海暖流”中。黑潮水虽然大部分返回太平洋,但是巴士海峡西侧的气旋型环流是由巴士海峡处的黑潮诱发的,南海海底地形对南海环流的形态(特别是对“南海暖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海环流的一个约化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约化数值模式研究了黑潮在巴士海峡的流况及受其影响的南海海盆区的环流,结果为:定常的黑潮入流在巴士海峡不易出现显著的环状流动结构,但在海峡西侧诱生一气旋涡,该涡旋达到一定强度时,β因子和侧边界作用使其向西南移动,因此,模式给出的南海环流呈准半年周期的气旋涡现象。动力分析表明,气旋涡因非线性平流作用将黑潮西侧的气旋性切变涡度向南海北部输送所致。模式同时计算了入流方向和流轴位置呈周期性变化时,巴士海峡和南海的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