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强震发生之前,地形变异常是多种前兆异常中重现性较好的异常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用高精度水准测量的方法来掌握地壳垂直形变,仍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六十年代末期,我国在邢台地震试验区用短水准测量的方法预测地震初见成效,特别是辽宁省金县台用它预测1975年2月4日海城7.3(M_s)级地震的成功,使短水准观测成为预报中短期地震的前兆手段.日本目前正在进行明治以来的第七次重复测量,从水准测量的结果发现伊豆半岛东北部,从1975年前后开始出现异常隆起,这样在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时,发现了几种前兆现象,这一期间频繁的大地测量,为阐明伊豆半岛  相似文献   

2.
一月十四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附近海底发生了里氏震级七级的强烈地震,这次大地震波及了除九州以外的整个日本列岛。在这次地震发生之前,日本一些予测地震的群众团体和个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动物的异常反应,程度不同地予测到了这次地震。他们的这些成果,引起了日本各界人士的注目。  相似文献   

3.
地质调查所为了获得对地震预报有用的资料,自1976年以来在伊豆半岛东部,对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质、氡含量和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一直进行了观测与研究。在伊豆半岛东部进行的地下水位观测,由于要想尽量接近曾发生异常隆起的地带,所以测点相当固定。所用的一个观测点是上白岩观测井。为测定地下水位所用的仪器中包括数字水位计、水位记录仪、穿孔编码器,电子气压计发送器、气压记录器、换能器、模数转换器、换流器、雨量计和直流稳压电源。另一个观测点是姬汤观测井。这口井离1930年北伊豆地震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上周连续两个早晨,东京的市民被较大地震从睡梦中震醒。第二次是9月25日的里氏6.4级(或中强破坏性)地震,东京伤73人,两位老人由于心脏病发作死去,医生说:“他们是吓死的。”这些地震是在关东大地震57周年纪念日后不到一个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在9月1日的中午,死亡10万多人,猛烈的大火使东京和横滨成为废墟。地震在日本已成习惯。在世界上每年记录到的地震中,日本的这些岛屿约  相似文献   

5.
据法新社1992年8月22日报道,日本中央防灾委员会发表报告说,在不久的将来,东京及周围地区可能发生一次里氏7级的强烈地震。报告已划定东京周围282个城镇和村庄为一个防灾总计划的范围。该报告说:“考虑到自关东大地震至今已过了700年,我们毫不怀疑在未来10—20年发生一次7级地震的高概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了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与断层形为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地震监测     
起伏波动的地幔的一种新理论能帮助地震学家预报何时何地将发生地震。现在在加利福尼亚是令人担忧的时刻。沿圣安德烈斯断层安置的地震仪器台网,不祥地显示了地壳正在隆起,并且叽叽嘎嘎地作响,就象一台有毛病的旧的辅助发动机一样。监视圣安德烈斯的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真有点担心。虽然这里里氏8级以上的大地震不会经常发生,但是科学家们知道大地震将会发生。圣安德烈斯断层北段自1906年旧金山  相似文献   

8.
李保进 《地震研究》1992,15(1):46-52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前3年震区周围降水量的大幅度涨落,震前1月内气温、地温的明显增高,震前1—2天霾和动物异常的出现。以及地震发生在近“望”时刻等环境变化,说明东川6.5级地震前既有地下热能输出,又受到地表动荷载和天体引潮力的激励,即东川6.5级地震是在地壳内外作用叠加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本州岛西海岸的石川县能登半岛附近海域3月25日早上9时42分左右发生里氏7.1级地震,目前已经造成至少1人死亡170人受伤,200所房屋被毁。据报道,地震灾区距东京以西300km,震中位于地下约50km。地震引发的山崩导致当地道路交通瘫痪。能登半岛西部小镇一名52岁的妇女在地震中丧生,40多人受伤,多数为轻伤。附近几个县已经派出约400名警察前往现场协助救灾。据悉,地震发生时首都东京有明显震感,日本气象厅也随即发出海啸警报,在1个多小时后,又解除了海啸警报。(董泰)日本海域发生里氏7.1级地震@董泰…  相似文献   

10.
应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邀请,我们于1992年5月14—21日访问了日本,参加了“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测研究的电磁方法”学术讨论会,实地考察了伊豆半岛地震预报实验场,参观访问了柿罔地磁台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现将这次访日的简况介绍如下。一、“地震与火山喷发预测研究的电磁方法”学术讨论会概况为拟定1994—1999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日本电磁工作组于1992年5月15—16日在东京  相似文献   

11.
地震消息     
新西兰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据惠灵顿电台1990年3月22日广播,新西兰北岛当天发生两次强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早晨4时50分(当地时间),震级为里氏6.7级。第二次地震是当天中午12时01分(当地时间)发生的,震级为里氏6.2级。据新西兰科学和工业研究部门说,这两次地震是太平洋地壳板块向澳大利亚运动的迹象。(董泰)哥斯达黎加沿海发生强烈地震1990年3月25日晨哥斯达黎加太平洋沿岸的尼科亚湾发生里氏5.2级和6.5级的两次地震,造成人员受伤和不同程度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伊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夏季用"基石"网络观测到东京地区的地壳变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6年以来,在东京都地区的4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这个项目称为"基石"计划(Keystone Project,KSP).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不仅在伊豆岛,而且在"基石"网络,都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该网络最近的台站距伊豆岛一百多公里.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鹿岛台站与馆山台站之间的基线长度变化超过2cm/月,是"基石"台站中变化最大的.通过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研究所和公众都能获得实时VLBI的观测数据.这是首次结合GPS和SLR用VLBI系统对地壳变形全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根据观测数据提出了火山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一、充分认识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意义。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我国陆续发生了1969年渤海7.4级,1970年通海7.4级,1973年炉霍7.9级、西藏7.1级,1974年昭通7.1级,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龙陵7.5、7.6级、唐山7.8、7.1级、松潘7.1、72级等强烈地震。从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性。做好中长期预报很重要,而做好短临预报则是取得防震抗震胜利的关键。今年和林格尔(6.3级),唐山地震都是没有发现前震的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对这类型地震是不适用的。没有发现前震,大震就发生了,人们感到突然,甚至怀疑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这是由于对地震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说到底是“不可知论”的流毒没有肃清,既使没有前震的地震,它也是地壳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伊豆和茨城县附近是有名的地震频发地区。1983年4月26日在筑波科学城召开的地震学会上发表了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和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地震活动研究室室长大竹政和对这两个地区的有意义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即发生在伊豆的地震与潮汐的涨落有密切关系;发生在茨城的海上地震和内陆地震是成对的。这在地震预报方面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目。伊豆半岛的东侧是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1983年1月中旬至月底就出现过震群活动,1978年11月至1979年5月以及1980年也出现过震群活动。1980年6月24日起地震持续约1个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一种新的预报方法一异常系列分析法(即多层次通近的组合式预报),结合浅牛6井水氡1985—1989年资料建立了异常判定及地震三要素预测的指标。在1991年3月26日大同东发生的M_s5.8级地震之前分别做了中期、短期、临震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获得较好效果。文中最后提出应用中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据美联社东京1978年10月31日电,日本科学技术厅的一位官员于10月31日说,日本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关于可能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的警告,已开始一项三年规划以发展一个早期地震监视系统。日本地震专家们一直认为,这个国家在未来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一次震级为里氏8级的毁灭性地震。该官员说,将以一笔三百多万美元的筹划投资来研制一套新的地震监视装置,并对这个国家三个主要地震发生区的海洋地壳进行观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报告,1982年世界重要(significant)地震为56次,比1981年的51次有所增加。而且1982年美国的有感地震数字比1981年增加了33次。但是1982年全世界死于地震的人数反而比上一年减少了三分之一。所谓重要地震是指那些里氏6.5级或6.5级以上的地震,或震级虽较小、但造成伤亡或严重破坏的地震。所谓有感地震是指据报道人们感觉到的非重要地震。以上情况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收集了全世界3000个地震台的资料汇编而成的。1982年美国仅发生过一次重要地震(1月25日)。这是没有发生过重要地震的1974年以来的最低数字。1982年的这次地震震级为6.5  相似文献   

19.
赵洪声 《内陆地震》1991,5(3):206-215
构造运动强烈、不断发生强震的云南地壳,可能经常有部分区域处于不稳定状态,外力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对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调制效应。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级、7.2级大地震前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云南地区,特别是澜沧—耿马附近地区又再次出现了类似1970年通海7.7级、1974年大关7.1级和1976年龙陵7.4级大地震之前,曾发生过的那种地表涝旱剧变和大气压力巨涨落现象。这种震前的外部异常扰动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在对应地震上也显示了很强的应验性,故其很有可能在云南未来7级大地震的监视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