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孙晓猛  张保民 《地质论评》1997,43(2):113-120
本文对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及其混杂岩的产状、规模,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并根据大量的化石资料,将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蛇绿要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早、中三叠世,论证了本区蛇绿岩产于规模较小的洋盆环境之中,由于金沙江洋盆发育阶段较短暂,不具有隔离冈瓦纳及扬子两大古生物地理区系的作用,因此,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2.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蛇绿岩的时代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发现两条蛇绿混杂岩带,它们沿逆冲带分布。古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定年资料表明其时代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其岩石组合代表大洋岩石圈残迹。镁铁质岩主要形成于洋岛环境。硅质岩形成于深海、半深海环境,部分生成于洋岛或洋脊附近热水活动区。这是一套弧前蛇绿混杂岩,是古特提斯洋壳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楔。这些资料表明,可可西里地区至少在早石炭世就已存在古特提斯洋,洋盆中有一些洋岛,洋盆在早二叠世末期基本闭合。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与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7,他引:27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和昆仑-秦岭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3条主要的晚三叠世板块缝合带,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后2条缝合带不具备冈瓦纳北界的基本要素。简要介绍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有关古特提斯洋存在的基本事实,即早古生代洋壳残片、二叠纪蛇绿岩、泥盆纪—二叠纪放射虫硅质岩、各类不同性质的增生岩片、2种类型的构造混杂岩带和蛇绿混杂岩盖层体系的时代与性质等,已有的资料初步确定羌塘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限为晚泥盆世到晚三叠世。认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古特提斯洋消亡的主要场所,是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的最重要的窗口,也是地学界几十年关注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体制与增生造山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盆中多条状地体的存在,多俯冲、多岛弧增生体系的形成和多地体汇聚、碰撞造山的动力学环境,其构架包括4条代表古特提斯洋壳残片的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昆南-阿尼玛卿蛇绿岩带、金沙江-哀牢山-松马蛇绿岩带、羌中-澜沧江-昌宁-孟连蛇绿岩带和松多蛇绿岩带)、5条火山岩浆岛弧带(布尔汗布达岛弧岩浆带、义敦火山岩浆岛弧带、江达-绿春火山岛弧带、东达山-云县火山岛弧带和左贡-临沧岛弧-碰撞岩浆带)、4个陆块或地体(松潘-甘孜地体、羌北-昌都-思茅地体、羌南-保山地体)、3条洋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金沙江得荣高压变质带、龙木错-双湖高压变质带、松多高(超)压变质带),以及5条弧前增生楔或增生杂岩(西秦岭增生楔、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增生楔、金沙江增生楔、双湖-聂荣-吉塘-临沧增生楔、松多增生杂岩)。古特提斯洋盆的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普遍存在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复合造山体中,构成与多条古特提斯蛇绿岩带(缝合带)相伴随的俯冲增生杂岩带(链)。古特提斯俯冲增生杂岩带包括由弧前强烈变形的沉积增生楔、以及高压变质岩、岛弧岩浆岩、蛇绿岩和外来岩块组成的混杂体,代表在洋盆俯冲过程中的活动陆缘的地壳增生。  相似文献   

5.
王国灿  张攀 《地球科学》2019,44(5):1688-1704
蛇绿岩代表了古洋壳的残余,通常被作为识别古汇聚板块边界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通过对西准噶尔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出露的蛇绿混杂岩的大比例尺填图和构造解析,揭示出并非所有的蛇绿混杂岩带都具有缝合带的大地构造意义.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将蛇绿混杂岩划分为缝合带型和非缝合带型2种类型.非缝合带型蛇绿混杂岩带的分布与残余洋盆在闭合过程中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在残余洋盆被巨厚层的碎屑岩填充之后,作为残余盆地基底的大洋岩石圈物质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可通过多种形式构造就位于上覆碎屑沉积地层之中,形成具有弥散性分布特点的残余洋盆型蛇绿混杂岩系统.而缝合带型蛇绿混杂岩的就位过程可划分为3种方式,分别是俯冲就位、仰冲就位和碰撞就位.这些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在板块汇聚后的再造山过程中,早期的构造变形会被叠加改造甚至导致蛇绿混杂岩的重新就位,使其分布形式复杂化.因此,正确识别和厘定不同构造过程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及其对应的大地构造背景,对研究洋陆转换过程和造山带的演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特提斯构造格架复杂,特别是印支板块西缘琅勃拉邦-黎府构造带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线连接更是争议不断. 通过老挝西北部填图工作,首次在黎府构造带北部南莫溪地区发现保存完整的蛇绿混杂岩,为探讨黎府构造带的属性以及区域古地理格局,选取了蛇绿混杂岩中的含放射虫硅质岩、辉长岩以及洋岛海山中的礁灰岩,开展了岩相学、古生物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出露端元包括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蛇绿岩套层序特征完整;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0.4±3.3 Ma,成岩为早石炭世;洋岛海山中珊瑚种属为Thamnopora sp.和Paracravenia sp.,所属时代为中二叠世;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指示其为生物成因,沉积环境为洋盆或开阔的盆地环境,放射虫共鉴定出9属30种,所属时代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 综合本次研究,反映出南莫溪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洋盆具有长期的演化历史,从晚泥盆世开始,一直持续到中二叠世还未结束,演化时间至少超过135 Ma,指示了该蛇绿混杂岩代表残留的古特提斯洋盆,而非弧后盆地. 认为黎府构造带向北应与琅勃拉邦构造带相连,且该区域从晚泥盆世开始一直存在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7.
月牙山蛇绿质构造混杂岩带位于红柳河—洗肠井蛇绿岩带东部的月牙山一带。月牙山蛇绿岩套出露较完整,自下而上由超基性杂岩、辉长岩、层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组成。蛇绿岩套北侧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混杂作用,形成蛇绿质构造混杂岩带,由强糜棱岩化、强蛇纹石化的辉橄岩、玄武岩基质和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花岗岩、橄榄岩、橄辉岩、角闪石岩、白云岩、放射虫硅质岩、蚀变玄武岩等岩块组成。通过对蛇绿岩套中辉石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辉长闪长岩及蛇绿岩套北侧斜山——东七一山火山弧中的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等开展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确定月牙山蛇绿岩套形成时代约为530Ma,相当于早寒武世;洋盆发生大规模自南向北俯冲作用的时间为421.0±15~442.4±1.5Ma,相当于志留纪。通过对蛇绿岩带两侧地层形成环境及蛇绿岩带对两侧地层单位的限定意义等研究认为,红柳河—洗肠井蛇绿岩带是代表古大洋闭合的板块缝合带,以该带为界,北侧为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侧为塔里木板块。  相似文献   

8.
月牙山蛇绿质构造混杂岩带位于红柳河—洗肠井蛇绿岩带东部的月牙山一带。月牙山蛇绿岩套出露较完整,自下而上由超基性杂岩、辉长岩、层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组成。蛇绿岩套北侧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混杂作用,形成蛇绿质构造混杂岩带,由强糜棱岩化、强蛇纹石化的辉橄岩、玄武岩基质和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花岗岩、橄榄岩、橄辉岩、角闪石岩、白云岩、放射虫硅质岩、蚀变玄武岩等岩块组成。通过对蛇绿岩套中辉石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辉长闪长岩及蛇绿岩套北侧斜山——东七一山火山弧中的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等开展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确定月牙山蛇绿岩套形成时代约为530Ma,相当于早寒武世;洋盆发生大规模自南向北俯冲作用的时间为421.0±15~442.4±1.5Ma,相当于志留纪。通过对蛇绿岩带两侧地层形成环境及蛇绿岩带对两侧地层单位的限定意义等研究认为,红柳河—洗肠井蛇绿岩带是代表古大洋闭合的板块缝合带,以该带为界,北侧为哈萨克斯坦板块,南侧为塔里木板块。  相似文献   

9.
阿尼玛卿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的发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千韬  李涤徽 《地质科学》1999,34(4):523-524
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东昆仑东段南缘,处于秦祁昆缝合系和古特提斯缝合系(Bian,1996)的交接部位。蛇绿岩带呈NWW向延展,长约400km,宽10—50km;由一系列构造岩片构成。在其西段的布青山-牧羊山蛇绿混杂岩带见有晚二叠-三叠纪砂板岩角度不整合在此蛇绿混杂岩之上,不整合面之上有底砾岩。有加里东末期岛弧型花岗-英云闪长岩侵入此蛇绿混杂岩中。前人认为该蛇绿岩的时代属晚二叠-中三叠世(姜春发等,1992;许志琴等,1996;王国灿等,1998)。最近,作者于此蛇绿岩带中发现了早古生代和早石炭-早二叠世蛇绿岩,证明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是一条包含有早古生代、早石炭-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中三叠世三个时代蛇绿岩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10.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  相似文献   

11.
新疆西昆仑出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出露于新疆于田县西昆仑玉龙喀什—阿克苏一带,笔者通过对苏巴什蛇绿岩带南带中2个辉长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较准确的年龄数据(352.7±3.0)Ma和(261.9±2.2)Ma。确定了该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二叠世,结合混杂岩带中与之共生的沉积岩和相关的边缘地质体综合分析,基本可以确定该蛇绿岩带应是华力西期洋壳残片,与木孜塔格峰、阿尼玛卿等地残存的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一致,其共同组成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相当于青藏高原第四缝合带。  相似文献   

12.
地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证明,红柳河地区蛇绿混杂岩同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弧后火山-沉积岩系组成,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于典型大洋中脊,岛弧及板内玄武岩,并暗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向洋中脊过渡的构造环境,铀-铅同位素测年结果证明其侵位于早志留世,混杂时代早于晚泥盆地,上述成果表明中天山结晶基底与塔里木大陆之间在早志留世曾闰开形成红柳河小洋盆,于晚泥盆世之前发生碰撞混杂形成次级缝合带。  相似文献   

13.
鲁浩  刘欢  万鹏 《西北地质》2021,54(4):1-15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出露多条蛇绿岩混杂岩带,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出露于木孜塔格峰北东约100 km处。通过对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含放射虫硅质岩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结合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雁头山-屏障岭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环境为具有弧后盆地性质的小洋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归属为木孜塔格北蛇绿混杂岩带,其与西侧苏巴什及东侧阿尼玛卿等地残存的蛇绿岩共同组成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构造带,相当于青藏高原第四缝合带。  相似文献   

14.
The Mianlue suture extends from Derni-Nanping-Pipasi-Kangxian to the Lueyang-Mianxian area, then traverses the Bashan arcuate structure eastward to the Huashan region, and finally to the Qingshuihe area of the southern Dabie Mountains. From east to west, with a length of over 1500 km, the ophiolitic melange associations are distributed discontinuously along the suture. The rock assemblages include ophiolite, island-arc and oceanic island rock series, 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ed a suture zone and a vanished paleo-ocean basin. The Mianliie paleo-ocean basin experienced its main expans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and closed totally in the Triassic. It belongs to the northern branch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separated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under the paleotethys mantle dynamic system.  相似文献   

15.
通安-小关河元古代碰撞缝合线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四川南部地区发现了从通安延伸到小关河的蛇绿混杂带,它可能代表了元古代的一条碰撞缝合带。这条东西延伸的缝合带的证据是:1.残留洋壳经消减、冲断形成的蛇绿混杂带;2.该带两侧的地层有明显的差异;3.强烈变形的冲断褶皱带;4.变质程度在两侧有明显的不同;5.有类似于阿巴拉契亚山带的夹心糕式模式,依次为南部的被动边缘的俯冲表壳岩系、中间的蛇绿混杂带和北部的上冲基底。上述证据说明通安-小关河蛇绿混杂带代表了两个陆壳地质体的碰撞缝合带,碰撞事件的年龄大约为距今1000Ma。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问世和发展,混杂地质体愈来愈引起构造地质学者的浓厚兴趣,因为它是古俯冲带或缝合带的主要标志之一。最早研究混杂地质体的当推Griesbash、Diener 和Middlemiss(1883),Kaufmann(1886)在描述阿尔卑斯复理石中的杂乱堆积物时,启用了“野复理石”(Wildflysch),Greenly(1919)首次将“melange”一词引入混杂地质体的研究中,Flores(1955)提出了滑混堆积(Olistostrome)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后,许靖华(1  相似文献   

17.
布青山蛇绿混杂岩位于阿尼玛卿带西段,它是由早古生代和早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两期蛇绿岩组成的复合蛇绿混杂岩带。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以方辉橄榄为主,高镁,∑PEE是球粒陨石的0.2-0.65倍,HREE是球粒陨石的0.28-0.32倍,属亏损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早古生代蛇绿岩中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镁铁质岩主要具N-MORB性质,少量具T-MORB性质。早石炭世一早二叠世蛇绿岩中玄武岩也主要具N-MORB性质、少量具T-MORB性质。它们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本区曾存在成熟的早古生代洋盆和古特提斯洋盆,有更复杂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8.
赣东北蛇绿构造混杂岩是江南造山带最典型的地质实体之一,对其开展以大比例尺岩性填图+构造解析为核心的露头解剖。查明岩块类型包括0.9~1 Ga的洋壳残片蛇绿岩岩块和0.8~1 Ga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块,基质类型包括约1 Ga的蛇绿岩组分基质、0.9~1 Ga的洋盆沉积物基质和830~1000 Ma的碎屑复理石基质。混杂岩总体呈北东向延伸的网结状构造,就位期构造变形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的韧塑性逆冲剪切变形,并受到后期推-滑覆和走滑构造的叠加改造。综合解剖性填图认识和区域资料,认为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构造混杂岩是弧后洋盆闭合至弧-陆碰撞等一系列洋-陆转换过程的产物,华南洋盆最终闭合的时间在780 Ma之后。研究成果丰富了蛇绿构造混杂岩专题填图方法,对认识华南新元古代洋盆演化及造山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实例阐明了蛇绿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构造侵位机制的多样性 ,其中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具有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剖面相似的四层结构模式 ,它们形成于洋中脊扩张构造环境。由于构造运动使蛇绿岩套肢解 ,构造侵位于大陆造山带缝合线地带 ,沿断裂构造以构造岩片和构造混杂岩产出。蛇绿岩提供了洋壳形成和破坏的重要证据 ,蛇绿岩带或古缝合线是确定造山带中古洋盆存在及陆块边界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