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州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郑州地区各站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郑州地区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发现郑州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频率自60年代到90年代呈逐渐减少趋势,但从大尺度背景情况分析,全球增暖不可避免,如不科学做好退耕还林、大范围恢复自然植被、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沙尘暴天气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春季沙尘暴特征及其异常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青海春季沙尘暴空间、时间演变特征及异常大气环流、海温对沙尘暴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沙尘暴高发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西北部、海南南部3地;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青海沙尘暴天气总体上是减少的。过程次数20世纪60年代青海北部较多、南部较少,70年代北部开始减少、南部回增,80年代开始整体减少,进入90年代后呈波动式减少趋势,且在80年代初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由高向低的显著波动;青海沙尘暴天气与前期12~2月、同期3~5月500hPa高度场相关密切,尤其是同期3~5月,当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减弱),蒙古低槽加深(减弱),冷空气活动频繁(减少),青海春季沙尘暴天气偏多(少),这种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异常天气形势与我国北方一致。青海春季沙尘暴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关系密切,当前期3~5月、6~8月印度洋中北部海温持续偏高(低),青海春季沙尘暴偏少(多)。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北部沙尘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宁夏中北部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及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风向对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从西到北之间的五个风向下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次数占沙尘暴天气总次数的70%以上;在同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不同代表站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与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与最大风速的关系;但同一代表站在不同的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最大风速对沙尘暴天气的持续时间影响最大;沙尘暴天气发生总次数越多的测站,在同一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持续时间相对越长。形成盐池站多沙尘暴天气的沙源,除背景沙源外,本地沙源的补充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与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陕西省58个气象观测站近46a(1961-2006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陕西沙尘暴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陕北沙尘暴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在相同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沙尘暴的时间变化(日、年、年际与年代际)主要与大风有关,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天气气候条件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陕西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变化较平稳,本世纪初徘徊在低值附近。  相似文献   

5.
利用郑州、安阳等17个国家基准(基本)站1961~2000年气象资料,对河南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发生的气候特点、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40年河南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郑州、安阳等17个国家基准(基本)站1961-2000年气象资料,对河南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发生的气候特点、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的浮尘日数在西部偏北和偏南地区分别有两个高频区,扬沙与沙尘暴日数的高频区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扬沙并沙尘暴日数呈总体下降的趋势,沙尘日数总体增加仅出现在个别地区。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期。沙尘暴的发生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较夜间更易发生沙尘暴,发生沙尘暴初始时刻的峰值出现在午后15h-17h。近47a来山西省的沙尘日数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沙尘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9—201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东亚主要沙尘源地(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古)及中国沙源地下游地区的沙尘天气频数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国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均远高于其他区域。中国整体沙尘天气数量显著减少,新疆快速增多,内蒙古和下游地区明显减少。新疆浮尘发生频次最高,近21 a线性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内蒙古扬沙频次最高,强沙尘暴最少,4类天气均呈逐年减少趋势;我国下游地区多发浮尘和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发生次数很少,全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1999—2004年为我国沙尘天气高发期,2005—2019年明显减少,其中2010—2014年减少速度最快。沙尘源地对我国沙尘天气总数的贡献持续增大,从2000年初的39%增长到2015年之后的71%。作为沙尘源地,蒙古国对沙尘天气产生的作用有所增强,而内蒙古则在减弱;国内沙尘源地导致的能够影响并扩展至中国下游地区和下游国家的强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11个站点1961~2000年扬沙和沙尘暴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包括其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沙尘暴出现日数在减少,而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呈波动增加态势.沙尘暴出现日数的变化是特定气候变化的反映,同时下垫面条件的持续恶化是造成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沙尘暴天气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97-200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塔中及沙漠周边气象站1997-2007年11a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尘天气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年平均日数分别为97.4d、59.6d、15.8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每年3月至8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占了历年平均数79.6%,浮尘和扬沙年日数呈上升趋势,沙尘暴反之.沙尘天气总体分布特征遵循从东往西南到南面逐渐增多,塔中并不是沙尘天气出现最多的地区.温度在19~33℃、相对湿度在10%~16%、风速≥7m/s范围里且在偏东风和偏北风情况下,沙尘暴天气发生几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