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地形地貌分类是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类方法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完成。海底地形地貌中典型地理实体类型的界定也是海底地名命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海底地名的准确性。国际海底地名命名分委会(SCUFN)在此领域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包含54类海底地理实体类型的海底地名通名列表。但由于命名方法的限制,目前SCUFN有关地名通名的界定原则多局限于对地理实体外表形态的判别,较少考虑其地质成因和构造性质,这也造成了许多地名提案出现了审议—通过—推翻—重新审议的情况。在分析海底地形地貌类型的基础上,总结现有的海底地理实体分类方法,并针对海底地名命名出现的地理实体类型界定争议,说明SCUFN分类方法存在的缺陷,力求寻找更加科学准确的海底地理实体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国内各种交流的增多,地名的翻译工作也日渐重要起来。为在地质工作中作好地名的翻译,笔者根据有关规定拟写成此文以供同志们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地名和地名的标准化 (一)地名地名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给地表的场所(或物体)起的名称。它往往反映人类的活动、历史的演变、民族的迁移和自然景观的演化等,因此在外交、军事、新闻、邮电、交通、测绘等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质》2012,(10):58-58
国家海洋局近期对我国西沙海岛地名进行普查,这是我国近20年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西沙海岛地名情况进行普查,  相似文献   

4.
郝沛 《新疆地质》2007,25(1):I0001-I0004
黄泥泉,这个赋有色彩夸张的地名,类似的地名在新疆境内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5.
紫泥泉,这个赋有色彩夸张的地名,类似的地名在新疆境内数不胜数。石河子紫泥泉,位于101国防公路中段,南邻玛纳斯河支流清永河,北接玛纳斯主干河。  相似文献   

6.
陆培  毛丽成  毛炎 《安徽地质》2022,(S2):216-218
地名地址标准库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在政府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在传统地名地址库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转变服务方式,不仅仅提供单一的地名地址库,而是提供集采集、汇聚、整合、共享于一体的动态解决方案。同时也改变过去的组织方式,由各部门独立建设转变为一体化集成、各部门分工协同、信息共享协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质》2007,40(3):43-43
在科技论文中,外国人名、地名应尽量翻译成中文,规范汉语的表述。英语人名、地名的翻译工具书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英华大词典》,词典正文中都列有英、美等国家的重要地名,《新英汉词典》附录里有常见英美姓名表;近年出版的《辞海》后面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此外,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原型产地的矿物种数计208种,其中118个是具有人名或地名意义的矿物种名。这些矿物的现中文译名多数采用化学成分名称,未能体现原作者的意愿,与IMA-CNMNC关于新矿物的命名原则和译名规则不相符合。本文根据英文的人名与地名,采用音译方法,列举这些矿物的英文名称、原命名依据和现中文译名,并列出新的建议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9.
《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之一,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范阳(涿州—北京)人,因此书中对北京附近的水系和地理情况进行了描述。书中称拒马河为巨马水、大石河为圣水、永定河为漯水、清水河为清夷水、温榆河为湿馀水、潮白河为鲍邱水、泃河为泃水,称永定河出山段为清泉河、流经北京城内的什刹海和中南海为高粱河。对家乡附近的地理进行了描述,称房山为大房岭、石景山为梁山,记录了昌平县、密云戍、平谷县等行政区域,记录了羊头埠(羊头岗)、马兰(马栏)、芹城(秦城)、独乐水(独乐河)、良乡、居庸关、盘山等地名。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首都——涿鹿,记录了中国现代首都蓟城(北京)内曾有蓟丘,说明永定河沟通了古今首都。记录了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勘察设计》2002,(1):22-23,37
上海市规划系统政务公开工作是从1997年7月开始推行的。四年来,在建设部关心下,在上海市政务公开办公室指导下,全市规划系统上下联动,政务公开有序推进、步步深入,实现了从规划管理部门向地名、测绘、城建档案专业管理部门拓展,从公开方式的确立向机制建设迈进,从方便群众办事、接受市民监督向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延伸。通过政务公开,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08年,日本原型产地的矿物种数共计118种,其中87个是具有人名或地名意义的矿物种名,而这些矿物的现中文译名则多采用化学成分名称命名,未能体现原作者的定名原则,与IMA-CNMNC关于新矿物的命名规则也不相符合.本文根据日文的人名与地名,依据日文汉字翻译的习惯译法,列举了这87种矿物的英文名称、日文名称、原命名依据和现中文译名,并列出了新的推荐使用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12.
邢立达  陈郁 《中国区域地质》2011,(10):1530-1537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邢立达  陈郁 《地质通报》2011,30(10):1530-1537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会议纪要,研究日本与俄罗斯帝王海山链(Emperor Seamount Chain)之争、日本与俄罗斯日本平顶海山群(Japanese Guyots)之争和日本与美国幸运星海脊(Lucky Star Ridge)之争的过程。根据SCUFN的命名规则,探讨其处理争端的主要依据,并对我国当前的命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彬 《湖南地质》2011,(7):89-90
湖南是众所周知的矿产大省,其出产的精致标本早已闻名国内外,这让每个湖南矿商都引以为傲,我也不例外。 2011年6月25日,我和朋友相约一起前往湖南郴州香花岭旅游,因为久负盛名被誉为“国宝”的香花石就出自这里,以其地名命名,如此大的名头当然成为我湖南矿物产地之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索引”一词从字面上看是求索、指引的意思。人们借助于索引,可以按其指引,获得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所以人们又把索引比作为揭示包含在文献中的情报信息的钥匙。《江苏地质》自1977年创刊以来,长期只为读者提供单一的年度篇名(目次)索引。到1991年该刊为增强其检索功能,在保留篇名索引的同时,又新增了年度著者索引、地名索引  相似文献   

17.
魏敏 《安徽地质》2012,(4):310-313
基于SuperMap软件平台,综合多源数据,介绍了民政电子地图制作方法、流程及地图编制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电子地图应用于合肥市民政系统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地名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准地籍测量”是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帐于实地标绘宗地界域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等;基于这种测量模式,其成果以传统的图、表展示已很难适应。实践运用MGE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开发出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其准地籍测量约70%的宗地成果与实际确权一致,不失为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地籍测量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GIS地名定位工具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文  鄢军霞 《地球科学》2006,31(5):725-728
为了满足城市GIS中高效查询、规划设计、应急处理及社会化服务的应用需求, 采用地名数据库、管理及搜索引擎、维护及搜索工具三层架构, 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通用的城市GIS地名定位工具.该定位工具兼顾点状要素和区域范围, 提供建库、维护、搜索、移图等功能, 支持快速模糊匹配.结果表明: 城市地名数据库便于建立和更新, 不仅使UGIS系统能快速将关注区域移动到指定地点, 还是一种要素类的表达方式, 可以为高级的查询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抗 《地质科学》2009,44(4):1105-1112
断块说形成过程充分表现了张文佑先生广蓄并纳继承创新的治学思路。在1956~1958年主持编纂的1∶5 000 000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完成的1∶5 000 000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断块构造导论》是其发展两大阶段的标志。古中国大陆在断裂体系影响下破碎分离再逐步拼合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断块与活动带相间的格局; 拉张造洋挤压造陆,洋、陆型地壳互相转化等两大学术观点的提出是其重大理论创新。断块说在解释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中不断发展并融合了其它学术流派,断块开合说的提出即是其表现之一。立足亚洲-西太平洋复杂的地质构造断块说可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