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梭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德  王祖望 《海洋学报》1982,4(4):508-515
梭鱼Liza haematocheila(T.et.S)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沿岸,是沿岸的经济鱼类,也是半咸淡水、海水鱼类的主要增养殖对象,该鱼肉味鲜美,是良好的养殖对象.关于梭鱼轮相的特征,辽宁水产研究所(1959)、李明德(1978)曾作过系统的报道,但迄今对该鱼的生长尚未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渤海及某些地区梭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一系统的报道. 鳞片取材于河北省黄骅、天津市北塘及塘沽附近渤海海区,分别于1960—1961、1962—1963、1978—1979年共测定梭鱼1,399尾.  相似文献   

2.
黄海和渤海蓝点马鲛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半滑舌鳎及焦氏舌鳎的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和焦氏舌鳎C.joyneri Günther 均隶属于舌鳎科Cyonglossidae的舌鳎属Cynoglossus,系广泛分布在我国近海的底层鱼类。它们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中半滑舌鳎是该属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最大体长可达800毫米以上。素有名贵鱼类之称。惟产量不高。该类鱼多栖息在海湾水域,洄游距离短,活动范围小,是适合增养殖的对象之一。 关于这两种舌鳎的早期形态资料迄今尚未  相似文献   

4.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60-1993年在渤海,黄海及东海渔业生产和调查中收集的19096尾蓝点马鲛样品,进行繁殖生物研究。结果表明,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内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Ⅵ期;性腺周年内成熟一次,并存在发育、成熟产卵后和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5.
牙鲆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1980—1986年间连续逐月牙鲆生物学测定和耳石观察资料,确认其年轮形成期在3—5月,主要在4月。经标准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鱼体体长(mm)年间生长规律为: ♀:L_t=800.10[1-e~(-0.2323(t-0.0254))] (?):L_t=690.62[1-e~(-0.2557(t+0.1211))]依体长与体重间相关关系计算渐近体重和最大生长速度,雌鱼分别为8370.43g和865g/a;雄鱼分别为4867.15g和554g/a。对低龄鱼(0—Ⅲ)生长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雄鱼体长生长的季节变动幅度(C=1.07,k=0.5925)明显大于雌鱼;当年生雄鱼在7—9月的生长速度为年内最大。  相似文献   

6.
东海6种石首鱼的年龄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永伦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08-114
利用1985年9月 - 1988年10月长江口近海采集到的6种石首鱼的标本,以及1981年和1982东海作业区收集到的部分石首鱼标本,用且石切片机,对6种石首鱼的耳石进行切片试验,以确定6种石首鱼且石的最佳切片方法;并进行年龄鉴定。运用幂函数方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季节生长方程对6种石首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参数在不同种之间差异性显著,生长速度与极限体长(L)和极限体重(W)成正相关,生长速度的时间分布由K值决定。季节生长的冬滞点(WP)和耳石暗带的形成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变量形态分析方法,对黄、渤海海域的丹东、烟台、青岛、赣榆、昌黎和莱州6个地理居群的扁玉螺的表型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1.68%、28.45%和27.67%,累计贡献率达97.8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烟台居群与青岛居群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二者首先聚为一支;丹东居群与赣榆居群聚为另一分支;昌黎居群、莱州居群与其它居群的趋异程度较大。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扁玉螺各居群之间的若干形态差异显著(P<0.05)。利用逐步判别法进行判别分析,建立了6个居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52.9%—86.5%,P2为52.4%—89.1%,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4.4%。上述结果显示,6个居群的扁玉螺在表型形态上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壳高、壳顶至胼胝高是反映其形态变异的主要性状,但各居群间的变异尚未分化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沙蠋科研究——黄海和渤海的柄袋沙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毛类沙蠋科Arenicolidae内的动物统称为沙蠋或沙虫,又叫海蚯蚓。一般体大而肥是优良的鱼饵,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沙蠋是有代表性的底内动物,为砂滩和泥砂滩的优势种类,因此在研究潮间带生态学时是一个较重要的对象。沙蠋保持着有体节动物的典型特征,同时体大,又容易采到,所以也是实验生态、生理和生化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试验材料。目前沙蠋科在世界各海大约有2属24种。  相似文献   

9.
虫动物系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海生,世界种约140种,我国黄渤海目前发现4种,分隶于2目,2科,4属,其中有一新种-青岛池体Ikedosma?qingdaoensesp.nov。现将该4种的分类、分布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渤海强壮箭虫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纪明  李军 《海洋科学》1995,19(6):38-42
阐明了强壮箭虫营浮游动物食物,主要捕食桡足类。真刺唇角水量、双刺唇角水蚤和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捕食对象。强壮箭虫有同种相残的弱性,但发生频率不高。其消化道内的小颗粒硅藻和甲藻并非由它主动摄入。  相似文献   

11.
在黄渤海海域对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降解产生丙烯酸和丙烯酸的降解过程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水中有明显的DMSP降解和丙烯酸的生成现象。在DMSP降解初期,DMSP不断降解,丙烯酸则在经过1 h后浓度开始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再次下降。起始DMSP浓度越高,降解得越完全,且丙烯酸最大值越大。在观测的5 h内,丙烯酸的表观降解速率总是大于DMSP的表观降解速率,且两者都与初始浓度成正相关。在丙烯酸的降解过程中,黑暗条件下起始浓度越大,丙烯酸变化速率越大,而光照条件下则恰好相反。光化学反应中前2 h表现为丙烯酸的光化学生成,而后2 h表现为光化学降解。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7,28(4):376-382
于1992年8月-1993年6月期间,在渤海进行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基础调查, 型浮游生物网采取浮游动物样品,从中取出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中华水蚤标本。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辐射圆筛藻、偏心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合计占89.2%;此外,也摄食很少量的甲藻类,金藻类和纤毛虫类,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类群,季节变化不大,食物类九更替率各  相似文献   

13.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共有种,也是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境营造种。以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为研究对象,基于贝壳日生长轮方法,分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与生长速率,建立了其年龄与贝壳壳长关系的生长方程。同时,结合获得的生长方程,分析了南海F冷泉采样点(119.285 6°E,22.115 4°N)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样获得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最大壳长为11.4 cm,最大寿命为13.5龄。研究区域的贝壳长度分布集中在4~7 cm,占比60%;年龄分布集中在2~4龄,占比49.7%。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冷泉区域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核糖体RNA的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方法,以日本青蛤种群为外群,初步讨论了黄、渤海地区6个野生青蛤种群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采用AMOVA方法对获得的24种单倍型序列进行了遗传变异水平和等级剖分。结果表明,ITS序列核酸多态性参数Pi为0.01973,Eta值为0.04624。青蛤各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约占总变异的37.8%。但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于不同组团(日本海与黄、渤海),其变异达到总量的61.36%。黄、渤海地区青蛤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311-0.14914之间,P检验没有出现显著差别,说明该地区青蛤种群没有出现遗传分化,并存在7种共享单倍型序列,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日本种群与黄、渤海地区各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44803-0.54122之间,经P检验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地理隔离及遗传分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虾虎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文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渤、黄海14个主要海湾的原始验潮记录进行了分析,从中筛选出水位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50cm的54个假潮个例,着重分析了伴随假潮过程的天气形势,把可能引发假潮的天气形势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引发假潮的天气个例都与锋面活动有关;所有个例中低层大气基本上都是弱静力稳定,且都具有较强的垂直风速切变。根据观测事实和稳定度理论分析认为,低层大气的弱静力稳定层结构以及由垂直风速切变引起的剪切不稳定性,是假潮气象学成因的一种必要条件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渤海及黄、东海近海区水温日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道立 《海洋学报》1982,4(4):391-403
分析研究海水温度日变化的特点,对海况分析及了解海区水文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水温日变化很显著的浅海区域更为重要.此外,从渔业意义上来看,了解水温日变化对鱼类昼夜分布和移动规律的影响亦极其重要[1,2].  相似文献   

18.
渤海、黄海、东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黄海、渤海、东海以及长江、黄河、辽河表层沉积物中的轻、重矿物进行了研究。分析资料表明,调查区内共有三种类型的矿物:陆源矿物、自生矿物和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型矿物。根据轻、重矿物组合的差异,可把调查区分成8个矿物区。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与长江。黄河物质主要沉积在黄海、渤海;长江物质沉积在东海陆架区,而冲绳海槽则发现有海底火山喷发物质与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19.
渤海涟虫类和软体动物幼虫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98,22(6):36-38
根据消化道内食物分析结果得出:涟虫类、三叶针尾涟虫和驼背涟虫、瓣锶类后期幼虫和腹足类后期幼虫都营浮游植物食性,以硅藻类为主要食物。细长涟虫以星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三叶针尾涟虫以舟形藻和新月菱形藻为主要摄食对象;驼背涟虫以辐射圆筛为主要摄食对象。鳃类后期幼虫以辐射圆筛藻和未查明的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腹足类后期幼虫以未查明的圆筛藻、辐射圆筛藻和中心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20.
The underground salt water in Huang-Huai-Hai-Liao (Rivers) Plains, just like an underground salt sea, is buried around the Huanghai Sea and Bohai Sea. A lot of data show that the salt water bed and marine bed were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i.e. the salt water was the result of transgression. At pres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alt water is not strong and it is getting freshened under the effects of both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runoff. In view of such development,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paleogeography on the one hand and to change the salt water into fresh water through the dual actions of man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