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上对于微玻璃陨石、磁性铁质球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包括研究其年代学、分布特征、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1~5].人们认为,形成这些微玻璃陨石、磁性铁质球粒的地质事件对生物灭绝、古气候、古环境演变有明显影响[3,6,7].  相似文献   

2.
对于 ODP提供的深海钻探 5 73B孔始新统顶部 -渐新统底部的地质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和微玻璃陨石的挑选等 ,结合附近区域的其它地质资料 ,探讨了东太平洋中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始新世末期东太平洋地区多种海洋微体古生物灭绝、大面积微玻璃陨石 (或微球粒陨石 )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异常等 ,说明该时期有明显的突变性地质事件发生 ,很可能是由于陨击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于1985年,一颗独特的凸缘微玻璃陨石被发现于采自北太平洋(9°33′N,167°00′W;水深4928m)深海沉积物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它的显微特征、微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凸缘微玻璃陨石的形态和结构与达尔文的凸缘澳大利亚石(或玻璃陨石)和查普曼的人造凸缘玻璃陨石相似,从而揭示了玻璃陨石和微玻璃陨石的凸缘结构是由空气动力消融作用的产物。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来自南海的94个样品,测定了15个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沉积物稀土平均含量为152ppm。运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研究了南海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华南沿海广泛分布的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碎屑是南海表层沉积物稀土的主要来源,中央海盆东南部沉积物有火山物质的混入,属混合型大洋沉积物。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南海沉积物中发现的地球外源物质——宇宙尘,按能谱分析资料,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以硅为主,其它有铝、磷、硫、氯、钾、钙、钛、铁、镍、锌等元素;第二类以铁为主,其它有铝、硅、磷、氯、钾、钙、钛、锰等元素。而以第一类即硅酸盐玻璃质占绝对优势,第二类铁质的极少。 硅酸盐玻璃质宇宙尘,具玻璃光泽,透明、半透明或微透明,贝壳状断口,性脆,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陨击对地学的影响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始新世以来,微玻璃陨石事件至少有5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0.83Ma、1.04Ma、2.14~2.30Ma、14.7Ma和35Ma。微玻璃陨石事件及陨击事件对地质历史的气候、环境、生物甚至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尹延鸿等[1] 在东太平洋的 DSDP5 73孔发现始新世末期微玻璃陨石。他们认为始新世末期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为 2 5 0°,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几乎一致 ,提出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撞击引起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突然改变为 NWW。这与万天丰等 [2 ,3 ] 提出的陨星撞击可能诱导板块运动或引起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观点一致。这假说很有创新性 ,很有趣 ,在多学科中都可能有重要意义 ,值得详细研究。始新世末期有两层陨星撞击产物 [4,5] ,上面一层是 microtektites (微玻璃陨石 ) ,稍下一点的一层为clinopyrocene- b…  相似文献   

8.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9.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年龄的高分辨率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DP 1146B孔位于南海北部陆坡,从孔深115.58~116.09 mcd之间厚51cm层段中采取沉积物样品46个,进行了微玻陨石分析。应用古地磁、氧同位素和生物等地层年代资料,计算了位于孔深115.90 mcd处微玻陨石层的年龄,其中依据磁性地层学事件的年代控制点计算得出的撞击年龄为792.6ka,微玻陨石年龄早于B/M界线12.6ka,晚于氧同位素20.2期约7ka,早于19.1期约5ka,表明中更新世撞击事件与全球冰期和间冰期发生及B/M界线磁场倒转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集三亚市近岸海域SYD1钻孔的沉积物样品,对其稀土元素的含量进行计算和对比;通过对稀土元素δEu_(CN)、δCe_(CN)和LREE/HREE等的平均值以及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的分析和对比,探讨该区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SYD1钻孔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的平均值低于中国浅海沉积物和南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受沉积物粒度影响,符合"元素粒度控制律";该区沉积物源具有大陆地壳性质,以海南岛近岸陆源碎屑为主。  相似文献   

11.
南海铁锰结核(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7年5—6月间,中、西德在南海进行地球科学调查,获得5个铁锰结壳、6个铁锰结核样品。本文在利用X荧光法测定15个稀土元素的基础上,对南海铁锰结核(壳)的稀土丰度、配分模式与伴生元素的关系以及稀土的来源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研究表明,南海铁锰结核(壳)的平均丰度为1625×10~(-6),铁锰结核为2167×10~(-6),分别要比太平洋结核高1—2倍,比太平洋北部沉积物高3—4倍,比南海沉积物高10—20倍;结核和结壳的稀土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模式基本相同,Ce正异常,Eu亏损不明显;与伴生元素、沉积物及岩石稀土对比研究表明,结核(壳)中稀土主要来自南海中酸性岩类风化、淋漓后缓慢沉积。  相似文献   

12.
南极陨石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6,10(3):66-66
收集和研究南极陨石是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之一,对于建立完善的陨石学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自1912年澳大利亚人在南极发现了第一块陨石以来,已收集到6000多块陨石,大部分是由日本和美国等考察队收集到的。使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陨石几乎都是在南极大陆内部的裸冰带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在雪面上或埋入冰中的陨石是极为罕见的。南极的裸冰带分布在海岸地区和大陆内部山脉的周围,其面积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1%。在南极的一些裸冰带,陨石的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两块,已在一个约4000平方公里的裸冰带找到了1000多块陨石。在收集到的陨石中,有5600多块是球粒陨石,只有很少量的铁陨石、石陨石和碳质陨石。最大的陨石超过5公斤,最小的为10克左右。  相似文献   

13.
离石丰义剖面2.50 MaB.P.前后地质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石丰义剖面红土与黄土之间发育的厚约2m的岩性混杂层从磁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天体撞击事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初步认为M/Ga界限位于岩性混杂层中部,从N2红土到岩性混杂层,气候由干热暖湿转变;由岩性混杂层到第四纪黄土,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化 ;在岩性混杂层中发现有蛎量的强磁性微颗粒,可能为微玻璃陨石或铁质陨石,这可能意味着一次天体撞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Glass(1967)在深海岩心中发现的微玻陨石,根据其地层位置和地理产状,已经被用于将玻陨石和微玻陨石建立起一个成因上的联系,这一点已被其化学性质进一步证实.澳大利亚微玻陨石分布区与布容/松山地磁倒转范围明显有关,由于澳大利亚撞击事件只是瞬时过程,表示的是瞬间的地质记录,所以微玻陨石用于沉积物再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南沙群岛南永2井的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标志着两次异常事件,简称为“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这两个特殊沉积层的主要特征是磁化率为正值、锰铝(黑色沉积)和铁铝(红色沉积)含量高。关于它们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火山喷发或地震活动,另一种是气候突变。将红色沉积层和黑色沉积层与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资料、南海及其周缘火山活动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进行详细对比,并综合分析几种成因的可能性大小。“红色事件”和“黑色事件”在南海其它珊瑚礁钻井中的反映不明显或无反映,表明两事件的影响范围很有限。尽管南海周缘的一些火山活动期次、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代用指标和深海沉积中的微玻陨石层在时间上与“红”、“黑”两事件有较好的对比,成岩作用也能使某些沉积层位形成铁富集或锰富集,但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可以排除周缘火山喷发、气候突变、撞击事件及成岩作用等4种成因。火山或地震活动引起的铁或锰热泉上涌可以对“红”、“黑”两事件作出较好的解释,是可能性较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火山碎屑是边缘海沉积的重要来源,其分布特征对研究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2276个表层站位碎屑矿物分析表明,664个站位含火山玻璃,占总站位数的29.17%,其中含量最高达95.8×10−3。表层沉积物火山玻璃主要出现在南海东部海域,往西呈逐渐降低趋势。南海东部主要重矿物磁铁矿和角闪石分布与火山玻璃十分相似,表明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火山玻璃主要来自菲律宾群岛。这与南海东缘的琉球-台湾-菲律宾火山-地震带的吕宋岛大量活火山分布吻合。南海南缘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虽然第四纪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但对表层样火山玻璃贡献不大。南海海域火山可能有少量贡献,但不是主要因素,南海北缘及西缘基本没有贡献火山玻璃。  相似文献   

18.
粤西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断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粤西电白、茂名、吴川一带发现的玻璃陨石(雷公墨),进行了年代和化学成分测定,证明它们和邻近的雷琼地区以至澳亚散布区内其它地区的玻璃陨石一样,是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本文根据雷公墨所在层位,大体确定了若干第四系剖面的时代,为判断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近期活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6次陨击事件研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陨击事件对古生物灭绝、古气候、古地质环境演化有重要影响。结合我们在陨击事件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生代6次主要陨击事件的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新的陨击证据被进一步发现,有的微玻璃陨石场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有的相关源陨击坑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当然,还有一些难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西洋中脊TAG热液活动区中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ICP-MS对TAG热液活动区表层热液沉积物中6个块状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所有样品均表现出正Eu异常和LREE相对富集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热液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是由于海底热液循环体系中热液流体和涨水不同程度混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