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特培 《华南地震》1998,18(3):41-45
利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对广东地区陆地和珠江口外以及台湾海峡部分地区2000年前后的最大地震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区至2001年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ML5.2级,未来几年内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李媛媛  吴东 《山西地震》2009,(4):1-2,23
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对山西1970年以来年度最高震级序列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1998年以来年度最高预测震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这种建模方法有效,模型可信.  相似文献   

3.
利用门限自回归原理对山西地区未来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至2000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为ML5.3,而1997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ML4.1。认为,在该区未来几年内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文献[1]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自上个世纪以来5级以上地震的活动特征,给出了东北地区未来3~5年的地震活动趋势以及最大震级。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对山西、河北平原带及郯庐带1970年以来半年度最高震级序列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1998年以来山西、河北平原带及郯庐带半年度最高预测震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半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这种建模方法有效,模型可信。  相似文献   

6.
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有关文献,利用辽宁地区(38.7°-43°N,119°-125°E)1970年以来的地震资料,建立了逐年最高震级时间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和修改的震级一频度关系。同时,对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也作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对辽宁地区未来(到2000年)地震活动趋势和强度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选取1970年至1997年时间段内发生在山西地区的逐年最大震级,采用门限自回归原理进行建模,经过反复对比,选取最佳模型,预测得知该区未来3年(至2000年)发生强震(Ms>6.0)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时间序列分析在工业及水文、气象、地球物理等自然科学领域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用非线性门限自回归及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年最大震级和全球年地震能量释放序列。最大熵谱分析具有分辨率高、周期偏移小的突出优点。对1897年至1983年的我国最大震级和全球年地震能量序列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年最大震级的周期为3.9年,全球年地震能量的显著周期为7.7年、4.4年、2.9年、及2.3年。对上述序列进行了门限自回归分析,并对我国分区年最大震级序列进行了门限自回归分析。在门限延迟值d=4,8,10时相应的AIC值为谷值。  相似文献   

9.
2008年前东北地震大形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东北地区190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资料所显示的周期性活动特点,用正弦函数描述其地震活动规律,并结合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及其他一些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发展趋势和地震强度作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杨立明  石特临 《地震学报》1995,17(2):180-187
应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研究了地震活动的非线性行为:① 探索了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指数自回归模型的理论和建模方法;② 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层次性;③ 利用指数自回归模型给出了震级序列的内在结构,解释了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和活跃期震级-频度的不同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传统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与仿真时,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的数列进行仿真分析时,忽略了地震波动强度的时间属性对结果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准确性较低。本论述提出新的地震波动强度变化数学建模分析与仿真方法,通过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经验分布确定门限自回归模型的门限值,依据该门限值、AIC最小准则以及最小残差平方等方法获取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分析自回归模型的极限环和振荡的属性特点,得到地震波动强度变化的初步数值模拟结果。本论述构建了基于均生函数的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数学模型,通过均生函数数学建模方法拟合地震波动强度时间序列,依据时间序列基于双评分准则选取拟合周期,实现地震波动强度的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震级序列的门限建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国大陆地震1901年以来逐年最高地震震级时间序列资料,建立了非线性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2,4,3)。依此模型对1977-1983年做多步预报,其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主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型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按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地震区的划分方案,使用Mapsis软件选取了东北地震区1900年以来Ms4.7级以上地震资料,这样得到的地震资料可能具有一个完整的地质系统性。使用数学中19阶多项式模型,对地震资料进行最佳逼近拟合,并递推未来1~2年时间尺度预测,模型中的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引用了一种数学方法来描述东北地震区的地震趋势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地磁LURR能够反映地壳介质电导率的变化,通过计算2008-2018年东北地区地磁LURR,归纳总结东北地区地磁LURR背景值及统计M≥4.9地震发生前6个月内地磁LURR特征,结果表明,假设东北地区地磁LURR≥3.06作为该地区的最佳阈值,异常台站多于两个时能够大幅度提高中短期预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气候多雨与强震发生的延时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建立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华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发现明显有大约12年的延时相关。该延时尺度对中国其它地区和日本、美国的地震活动也同样适合。认为气候多雨是长期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可用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地震活动性总体参量Rt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到地震活动性综合分析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该参量由多项地震活动性预测因子构成,其中包括:地震频次、缺震、地震熵、b值和调制比,该参数描述了某时段内,多种地震活动性参量对正常状态的偏离。当Rt=1时,地震活动状态是稳定的,反之,当Rt<1时,则表明地震活动处于不同程度的不稳定态。文中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地震以及矿山地震的Rt值在强事件前后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在强震或较大矿震前Rt值明显偏离1。同时,对Rt值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  相似文献   

17.
开原-赤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开原-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的差异问题,认为在地震趋势预测研究中应该将辽宁南部和开原-赤峰断裂以北地区分开考虑更为合适,海城和岫岩应用前震序列进行主震预测的经验不能适用于东北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李永振 《地震研究》2012,35(1):12-17
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共发生13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东北及其邻区这8次中强地震前的小震,发现这些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结合东北地区小震活动的特点,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2日在赤峰—开原断裂中段发生了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形势产生双重影响。基于K值、G-R关系、能量释放比例RE和M-T等指标判定通辽5.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认为,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5级以上地震具有基于时间相依的空间对跳现象,通辽5.3地震是继2008年6月10日阿荣旗与鄂伦春交界5.2级地震之后,对跳发生于松辽盆地东南边缘的一次中强地震;对比东北地区以往震例分析认为,通辽5.3级地震既具有符合历史统计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不同于历史统计规律的特殊性。根据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强震前后东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及大兴安岭过渡带、环渤海地区至开鲁盆地的"菱形"区域是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响应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同时受到日本9.0级地震和鄂霍次克海8.2级深震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2013年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史无前例的发生了8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未来东北地区很可能将重启新的地震活动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