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裂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主要的事件包括:早古生代时期祁连小洋盆的闭合、柴达木-祁连重新和华北拼合;石板井-小黄山洋盆闭合,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拼合;晚古生代时期阿尔金洋盆和古亚洲洋闭合,柴达木-华北、塔里木-准噶尔和西伯利亚拼合成一个完整陆块;中新生代时期,除了受南侧特提斯洋盆活动及陆块碰撞的影响以外,一系列陆相盆地沉积、陆内构造变动及青藏高原隆升成为该区构造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2.
刘训  傅德荣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2):114-129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理解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西南地区思茅地体中部巍山和五印地区白垩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两个地区的高温剩磁分量并通过了褶皱检验.巍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64.3°,Is=48.5°,k=54.6,α95=4.7°;五印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5.4°,Is=44.8°,k=212.0,α95=4.6°.通过思茅地体磁偏角变化与兰坪—思茅褶皱带构造线迹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思茅地体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受控于思茅地体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走滑断裂带活动年代分析,确定兰坪—思茅褶皱带蜂腰构造部位形成于两期构造事件,早期构造变形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北东向挤压缩进有关,后期构造变形与川滇微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时南向挤出运动有关.以华南板块稳定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巍山和五印相对于华南板块分别发生了10.5°±6.0°和3.8°±4.9°的南向运移量.通过选取思茅地体内部构造形态较稳定的巍山和普洱地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五印相对于巍山和普洱分别发生了3.4°±5.0°和3.1°±5.4°的北向纬向运移,表明五印和和巍山之间自印亚碰撞以来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北向地壳缩短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地球物理标志研究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和复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提出依据地震活动与波场标志、岩石层结构与速度场标志、古地磁标志、位场标志、温度场标志、地质与构造标志作为进行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原则.据此,由北向南将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带划分为7个地体,即柴达木地体、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羌塘地体、拉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和恒河平原地体,它们的分布格局与特征对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板块运动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西南地区思茅地体中部巍山和五印地区白垩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获得了两个地区的高温剩磁分量并通过了褶皱检验.巍山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64.3°,Is=48.5°,k=54.6,α95=4.7°;五印剖面特征剩磁方向为Ds=15.4°,Is=44.8°,k=212.0,α95=4.6°.通过思茅地体磁偏角变化与兰坪-思茅褶皱带构造线迹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思茅地体内部差异性旋转变形受控于思茅地体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走滑断裂带活动年代分析,确定兰坪-思茅褶皱带蜂腰构造部位形成于两期构造事件,早期构造变形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北北东向挤压缩进有关,后期构造变形与川滇微地块发生顺时针旋转时南向挤出运动有关.以华南板块稳定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巍山和五印相对于华南板块分别发生了10.5°±6.0°和3.8°±4.9°的南向运移量.通过选取思茅地体内部构造形态较稳定的巍山和普洱地区白垩纪古地磁极为参考极,计算得出五印相对于巍山和普洱分别发生了3.4°±5.0°和3.1°±5.4°的北向纬向运移,表明五印和和巍山之间自印亚碰撞以来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北向地壳缩短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北部地体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构造地层地体分析方法,对沿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研究区内的地域进行了研究,以现有的资料,把研究区划分出由3个地体群组成的3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它们由南往北是青藏地体群、古西域地体群、准喝尔-南蒙地体群,这些地体群经历早古生代的裂解、离散、晚古生代的拼合,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活动阶段时又经历两次(即一次由北往南,另一次由南往北)强构造挤压作用,致使地壳变形和缩短,形成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格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二台地区晚古生代古极点位置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地块同时代极点位置无显著差别。实测古纬度更接近于用哈萨克斯坦极点计算得到的预期古纬度。因此,晚古生代准噶尔地块与哈萨克斯坦地块已是统一的整体。泥盆纪准噶尔地块内的准噶尔洋盆于晚石炭世闭合于乌伦古河一带。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地块等组成东部劳亚大陆的块体,尽管其运动演化有所差异,但都遵循了以西伯利亚板块为主体大致相同的总的运动演化过程,即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NW向运动和侏罗纪以来的SEE向运动  相似文献   

8.
周真恒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3,16(4):410-418
本文以古地磁资料为基础,编制了古地磁纬度变化图,结合地质、生物古地理等资料。重点探讨了扬子板块、滇缅泰板块的漂移、碰撞拼合过程,同时,也探讨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拼合以来云南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9.
红河断裂带白垩纪古地磁及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河断裂带两侧古地磁结果表明,羌塘地体与扬子地台至少从早白垩世以来已连接为一个整体。青藏高原是由四个发育历史不同的地体组成的大地构造复合体,在晚古生代它们分别是劳亚古陆、华夏复合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的组成部分。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碰撞拼合形成欧亚板块构造格局。喜玛拉雅地体、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拼合、推挤,使青藏高原隆起,并使欧亚板块的块体沿已存在的断层产生左行走滑,这种作用至今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杨振宇   《中国科学D辑》1998,28(Z1):44-56
在较详细地补充报道了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国内外一些公认的古地磁数据可靠性标准,以及岩石地层是否受后期的构造改造(如旋转作用)和热作用(如重磁化)等标准,对这些新老数据作了较为严格筛选,选出一批可靠性较高、易于被国内外同行普遍接受的数据.编制了一条华北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并讨论了华北地块显生宙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的试用判据,对华北、杨子、塔里木中国三大稳定地块显生宙的构造古地磁数据做了初步检验,考虑古极点的密集区,选用229个古极点以“世”或“纪”为单位进行统计,获得三大稳定地块显生宙综合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以此为基本依据,结合地质构造、古生物和全球古地理重建图的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三大稳定地块运动演化的大致轮廓,华北、杨子、塔里木地块碰撞、拼接时限和方式以及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运动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据地层及其时代,岩相古地理,基性-眼基性岩及蛇绿岩套,花岗岩类,古生物地理区系,古地磁,地球物理,遥感影像及韧性变形变质带等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康古尔塔格-黄山深断裂带为晚古生代双向俯冲对接碰撞带。其南为塔里木板块,早古生代为库都克奇克-沙泉子俯冲带;泥盆纪北移至康古尔塔格-黄山一带,经泥盆-石炭纪拉张,双向俯冲、对接碰撞,二叠纪固结-裂解演化,两者间为觉罗塔格岛弧增生带,其北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南缘大南湖岛弧带,有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和中酸性斑(玢)岩及铜镍、金和铜钼矿分布,中酸性斑(玢)岩及铜钼矿呈对称分布,进而建立区域构造-造浆-成矿模式,进行战略性和战术性成矿预测,千万吨资源量的赤湖-土屋斑岩型Cu,Mo(Ag)矿的发现,验证了这种模式和预测的正确性,对地质构造研究及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高锐  丁谦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2):3-14
概述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研究的地学环境,调查研究内容和初步建立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为主,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为辅的双向挤压环境是大陆岩石圈最新变形的背景,下地壳的挤压和上地壳的逆冲走滑以及滞后伸展构造组成了岩石圈变形的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14.
1 钻孔岩芯的古地磁法定位过去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地层时代和构造运动,往往是将各类岩石的次生剩磁组分清洗掉,将其原生剩磁揭露出来,分析沉积地层生成时的地磁要素,从而探讨其地质时代、构造变形和板块运动等.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生代古地磁数据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程国良  孙宇航 《地震地质》1991,13(2):184-186
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一度彼此分离的中朝扬子、塔里木地块,于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碰撞、拼合,并于中生代末焊合,与欧亚板块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结束了它们之间大幅度相对运动的历史。然而板块(包括地块)内部由断裂围限的次一级块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彼此之间也会产生相对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块体绕水平轴的掀斜和绕垂直轴的转动。通常,在野外可直接观测块体的掀斜量,而转动量则不能直接获得。正是由于古地磁的测试能够定性或半定量地测得地块的转动量,从而为研究新构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陆缘位于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北段,中-新生代经历了古洋盆的闭合与打开,陆缘弧的发育,洋底高原、洋内弧与弧前盆地的侧向增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系统梳理了东北亚陆缘的古地磁数据,涉及华北东部、朝鲜半岛、佳木斯—兴凯、那丹哈达、俄罗斯远东和日本等地区.作为定量研究地块运动有效的方法,古地磁资料对该地区几个主要构造过程起到了关键的制约作用,包括牡丹江洋的闭合、日本海的打开、陆内块体旋转或调整运动、陆缘增生楔的就位过程以及西北太平洋洋内岛弧系统的运移过程等.同时,东北亚陆缘古地磁研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同区域构造解析结合的薄弱性以及对探讨块体动力学机制的局限性等.未来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强对数据缺乏区的古地磁研究,开展该地区磁组构的构造应用研究,同精细构造解析相结合深度挖掘数据意义以及开展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工作以探究块体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海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PSP)与南海(South China Sea, SCS)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其构造演化对东南亚、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板块构造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PSP和SCS的构造演化模型已经分别建立,但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还不明确.本文综述了PSP和SCS的古地磁数据、海底磁异常条带资料,并结合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其他地质结果的约束,对二者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PSP四国盆地与SCS在渐新世开始时,受控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两者具有地质意义上的亲缘性.早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地块碰撞,致使PSP发生旋转,四国盆地开始与SCS发生分离,并逐渐向北运动和顺时针旋转,直至演化至现今位置.本文最后提出了这种协同构造演化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基于近年来的古亚洲洋两侧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总结华北块体和西伯利亚板块拼合焊接的时间和位置 ,对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简要阐述 ,探讨了华北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的运动学特征 .早侏罗世 ,西伯利亚板块北向漂移达到高潮 ,转为南向漂移 .受其影响 ,早侏罗世期间华北块体也表现为相应的南向位移 ,但由于块体间造山带的应力消减 ,使得南向位移量产生差异 .早侏罗世以后 ,由于库拉板块的斜向俯冲 ,使得华北块体转为北向漂移 ,并产生 1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和形成中国东北巨大的弧形构造体系 .  相似文献   

19.
根据P波相对残差对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周围地区所作的成象研究表明:两个岩石层的根深超过200km,它们被一股来自该山脉中央部分正下方的岩石层-软流层转换带的上升流分隔开.P波相对速度的取向关系表明了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周围地区地壳下的岩石层中各向异性波的传播,给出的深部岩石层构造模型表明,该区的构造发育有好几个阶段:一是亚德里亚海板块前缘同东阿尔卑斯的欧洲r板块磁撞,一是亚德里亚海板块末端因欧洲板块在西阿尔卑斯山脉下方倍冲而产生的右旋走清运动以及左旋运动.后者导致东阿尔卑斯山脉下方两板块陡倾下擂和Friuli地区的应力积累.刚性上地壳的分层及其旋转的模型解决了近地表和深部构造之间的一些矛盾,同时也解释了地震活动性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对青藏高原过班公—怒江构造带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探测,获得班公—怒江构造带及其邻区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班公—怒江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及其两侧上地壳内广泛分布不连续高阻体,反映了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构造带南北两侧岩浆的活动规律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内的冈底斯及羌塘地体的中、下地壳普遍发育高导层,反映了印度大陆碰撞、俯冲过程的效应与痕迹,而高导层之下的高阻块体则可能是向北俯冲、冷的、刚性的印度大陆地壳.羌塘地体的电性结构模型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南羌塘块体的壳内高导层与班公—怒江构造带对印度板块俯冲的阻挡作用有关;而北羌塘块体壳内高导层与亚洲大陆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阻挡”与向南“对冲”有关.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与挤入,受到班公—怒江构造带及亚洲板块的阻挡,可能没有越过班公—怒江构造带,并在班公—怒江构造带附近向下插入软流圈,导致幔源物质上涌,形成壳、幔热交换与物质交换的通道和规模巨大、延伸至上地幔的高导体.班公—怒江构造带的电性结构证明了该构造带是一组产状陡立、巨型的超壳深断裂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