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体构造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及其邻区的23个古地磁新数据,为该区地体构造的划分提供了古地磁证据。提出北山北部地体属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东延部分,探讨了该板块晚古生代的逆时针旋转运动,分析了塔里木板块的演化特点,该板块大约于泥盆纪通过顺时针旋转运动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对接拼合,应用多个参考点古纬度资料研究板块运行特征的方法,分析了断面域及其区地体构造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了北祁连地体的古生代南向位移事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 NUVEL-1全球板块模型的 1122个数据、菲律宾海板块(PH)的地震滑动 矢量以及由GPS测得的的运动速率,根据全球板块模型反演了包括菲律宾海板块在内 的12个板块相对于太平洋板块(PA)的欧拉矢量.推得了菲律宾海板块相对周围其他板 块的运动矢量.这一结果与观测值相当符合,并能满足开罗林板块(CR)附近的CR-PH, PA-CR边界上的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约束.最后利用板块运动参数讨论了菲律宾海板 块的形变.  相似文献   

3.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裂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主要的事件包括:早古生代时期祁连小洋盆的闭合、柴达木-祁连重新和华北拼合;石板井-小黄山洋盆闭合,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拼合;晚古生代时期阿尔金洋盆和古亚洲洋闭合,柴达木-华北、塔里木-准噶尔和西伯利亚拼合成一个完整陆块;中新生代时期,除了受南侧特提斯洋盆活动及陆块碰撞的影响以外,一系列陆相盆地沉积、陆内构造变动及青藏高原隆升成为该区构造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相似文献   

4.
我们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4年的大地测量资料计算了:(1)6个主要板块之间的运动;(2)板块边界带上10个点的相对板块运动。大地测量速率与刚性板块之间的统一性的标准误差,对水平速率(一维)约为2mm/a,我们根据GPS估算结果描述成对板块之间运动的15个角速度中的每一个角度,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NUVEL-1A中的响应角速度无明显的不同,而后者是取过去3Ma的运动均值。观测到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运动比采用NUVEL-1A预测的要快得多,支持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得到的太平洋板块运动在过去的若干Ma中加快的结论。欧亚-北美的转极处于NUVEL-1A的北端,与这样的一种假设是一致的,即:极点最近向北穿过东北亚朝勒拿(Lena)河三角洲(俄)附近迁移,位于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主要冲断层上的维多利亚,以消减板块速度的30%作相对于主要板块内部运动,支持了冲断层在大陆架和陆坡下面被锁住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火山旋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是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布总面积约30万km^2,火山活动时间从早三叠世到第四纪。该岩带基底由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海南板块等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组成。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可根据其地区差异,构造环境、岩浆源区性质与基底构造背景不同等因素,以主要区域深大断裂为界,划分为浙东-闽东、浙西-赣东北、闽西-赣中、粤东、粤西-桂东南、雷琼  相似文献   

6.
根据德国卫星激光测距(SLR)数据分析中心GFZ对1980年1月-1991年7月获取的SLR观测数据处理后得到的41个SLR站的站速度,解算了北美、欧亚、太平洋、南美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欧拉矢量,得到了第1个SLR实测的板块运动模型SPMM1.与地学板块模型RM2和NUVEL-1的比较指出,SPMM1大体上与地学模型一致,与NUVEL-1更为接近;SPMM1的欧亚与北美板块相对运动欧拉极与NUVEL-1的相应极很接近,但旋转速率明显偏小.还分析了各板块上SLR站的局部形变特征.欧亚板块东部和西部存在10-20mm/a的相对运动;板块边界附近SLR站的残差站速度基本上反映了该边界的构造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高锐  丁谦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2):3-14
概述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研究的地学环境,调查研究内容和初步建立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为主,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为辅的双向挤压环境是大陆岩石圈最新变形的背景,下地壳的挤压和上地壳的逆冲走滑以及滞后伸展构造组成了岩石圈变形的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北祁连——河西走廊地壳细结构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在北祁连-河西走廊测制了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查明测区莫霍界央深40-50km,向南倾向连山区,北祁连山前逆掩断裂西南倾,上陡下缓消失于3.5-4s处(可能是滑脱带)。阿尔金断裂向东延伸到宽滩深部,倾向南,下切到地下壳,阿尔金断裂带与北祁连冲断裂带吸收了印度板块向北推移产生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9.
将地震学资料和GPS数据用于检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构造格局和板块运动,主要目的是重新评价最近提出的一种观点,即认为安纳托利亚-爱琴海微板块围绕着位于北非的一个欧拉轴存在刚体转动。两种数据显示出了更为复杂的格局。在北人利托利民层(NAF)的南部,安纳托利亚相对于欧洲的板块运动可被恰当的描述为简单的刚体转动,其主要分量为东西分量,平均速度约为22mm/a,然而,两种数据均显示出爱琴海区域形变速率的明显增加(30-50mm/a),并且显示出一个比刚体旋转所预期的大得多的南北分最(达20mm/a),这一形变图象与将爱琴海区域作一个分离的微型板块的模型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东-东海地区1980年1月至1993年4月期间的地震资料,描绘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目前地震平静的边界。关东-东海地区的大多数地震,不是发生在上覆板块(欧亚板块)之内,就是发生在俯冲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之中,其震源深度不到30km。  相似文献   

11.
据地层及其时代,岩相古地理,基性-眼基性岩及蛇绿岩套,花岗岩类,古生物地理区系,古地磁,地球物理,遥感影像及韧性变形变质带等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康古尔塔格-黄山深断裂带为晚古生代双向俯冲对接碰撞带。其南为塔里木板块,早古生代为库都克奇克-沙泉子俯冲带;泥盆纪北移至康古尔塔格-黄山一带,经泥盆-石炭纪拉张,双向俯冲、对接碰撞,二叠纪固结-裂解演化,两者间为觉罗塔格岛弧增生带,其北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南缘大南湖岛弧带,有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和中酸性斑(玢)岩及铜镍、金和铜钼矿分布,中酸性斑(玢)岩及铜钼矿呈对称分布,进而建立区域构造-造浆-成矿模式,进行战略性和战术性成矿预测,千万吨资源量的赤湖-土屋斑岩型Cu,Mo(Ag)矿的发现,验证了这种模式和预测的正确性,对地质构造研究及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测出北半球活动板块边缘会聚、扩张和滑动速度.北半球板块间南北方向运动总体上呈现会聚类型,反映北半球在南北方向处于收缩状态;北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明显小于南大西洋中脊;纬度为7.7,23.3,34.8,42.0和51.0的闭合环纬线长变化率分别为-20.0,-15.5,-3.5,-4.1和-5.8 mm/a,均为负值,表明北半球纬向运动在收缩.另外,利用板块欧拉运动定律得出北半球同纬度板块回路速度闭合差为负值,进一步验证了北半球压缩.   相似文献   

13.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采自苏北-胶南-大别高压变质构造混杂岩带的片麻岩、糜棱岩和郯庐断裂带上的片麻岩中9个钾长石进行了 ̄40Ar- ̄39Ar年龄测定和多重扩散域(MDD)模式处理,9个样品的热演化史表明上述地区存在5个不同的快速冷却时段,并就其可能的构造含义,提出了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的折返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最新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布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建立了一个独立于任何其它模型、安全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较百万年平均地质模型NNR-NUVELIA更能真正反映全球板块现今运动特征,相比ITRF96,晚接近于百万年地质模型NNR-NUVELIA,而且ITRF2000参考架在定向、原点和尺度的定义较ITRF96和ITRF97参考架有了改进,但ITRF200VEL模型存在诸多问题:总角动量|L|=0.127,即不为零,与协议参考架(CTRF)不符,存在整体旋转,并建立无旋转NNR-ITRF2000VEL模型,台站不均匀分布全球板块、部分板块界线不明确以及有的板块不满足刚性特征等,这些对ITRF2000的高精度应用和长期维持、地球自转参数的长期变化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南印度洋脊(SEIR)东部一带的板块运动数据与SEIR西部一带的数据给出的旋转极性不一致。MeMets等(1998)期望在SEIR北部找到小板块证据以解释这一差异。但未能如愿,我们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即假定1998年南极走滑大地震(Mw=8.2)位于SEIR南部小板块(这里称之为巴勒尼)的边界,以此来解释板块运动的差异,由板块闭合构造确定的围绕南极-=巴勒尼欧拉极的一个小环,符合东西向的余震条带,与走滑边界一致,然而,南极-巴勒尼欧拉极预示的是右旋走滑,而地震活动性给出的是左旋走滑,方向相反的走滑不仅否定了巴勒尼板块假说,而且需要其它地方的形变来调节SEIR一带的板块运动差异和南极地地震的应变积累。  相似文献   

16.
俯冲带的负浮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Murnaghan-Birch状态方程,计算了密度P、热膨胀系数av、定压比热cp等物性参数在上地幔温压条件下的分布,给出了热传导系数k在上地幔温压条件下的分布.采用准动力学计算方案,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板块不同俯冲速度、角度、不同厚度及不同俯冲深度情况下俯冲带的温度分布和密度分布.计算了不同俯冲模型下俯冲带的负浮力及其对岩石层板块形成的等效应力,发现负浮力在俯冲过程中是变化的,俯冲速度和板块厚度对其有明显的影响,在稳定俯冲状态,负浮力约为(1.5-2.3)×1013Nm-1,等效张应力约为0.25-0.29Gpa.  相似文献   

17.
腾冲火山地热区的构造演化与火山喷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腾冲地区在D-E2时期的板块拼合演化过程及其大地构造单元位置,用以说明腾冲火山地热区的现今区域构造条件,讨论了火山喷发时期与板块碰撞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太平洋俯冲带的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2,自引:13,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分布及特征、西太平洋Wadati-Benioff带的形态及俯冲带上的应力状态及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了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计算了俯冲板块在地幔中引起的P波速度异常,提出了俯冲板块与660km间断面相互作用的4种可能;研究了俯冲板块物理性质的变化、俯冲板块产生的负浮力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开展俯冲带对东亚大陆构造运动和演化的影响、俯冲带相互关系及演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Ligi  M 《世界地震译丛》1998,(4):81-83
3个岩石层主要板块-南级,南美和非洲板块,交汇于南大西洋中的布韦岛附近。中大西洋海岭(MAR)、西南印度洋海岭(SWIR)和美洲南极洲海岭(AAR)恰在这一区域向快速演变的板块三连点会聚,最近巨大的岩浆冲击已经形成新的西南印度洋海岭膨胀弓形体,它以4 ̄5cm/a的速率正向大中洋海岭扩张,瓦解着先前的海岭-海岭-海岭(RRR)三连点。新的三连点可能在未来1Ma之中在北边大约70km处形成,西南印度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