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长海  任炳潭 《气象》1993,19(7):42-43
盛夏酷热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通过对1951—1992年42年资料的统计,分析了洛阳市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偏东,西伯利亚阻高建立和维持,是酷热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2.
张敏  傅刚 《山东气象》2004,24(Z1):10-12
本文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对2002年7月15日华北部分地区酷热天气,酷热发生前和发生时的地面和高空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温度垂直递减率以及用干空气绝热方程计算得到的地面温度与实况比较接近,说明酷热区上空为典型的干绝热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3.
山东酷热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成芳  龚佃利  张苏平 《气象》2003,29(9):28-33
利用统计方法对山东1951~2002年的酷热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山东的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鲁西、鲁北和鲁南;酷热天气在5~8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7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50~70年代前期酷热天气频繁发生,且强度较强。小波分析表明主要存在4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西风带暖脊是造成山东酷热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其次是副热带高压;酷热日与前期炎热日关系密切;850hPa温度场上郑州附近的24℃暖中心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安徽省1961-2017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对安徽省高温天气事件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安徽省2000年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加。为分析安徽省酷热天气特征和产生机理,文中挑选了35~37℃高温天气个例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850 hPa气温对酷热天气预报的指示性最好。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同位置控制,安徽省增温机制不同:当为高压中心控制时,太阳辐射在增温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易出现酷热天气;当高压中心位于海上,脊线位于安徽省附近时,安徽省高温强度较弱。通过酷热天气个例研究和合成平均分析,文中总结了安徽省酷热天气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
从副高演变、台风活动及850hPa温度场变化等方面分析了2003年超历史高温天气的成因,并通过与历史上酷热天气形势的对比,得出一些高温酷热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梅雨期江淮流域的暴雨在次天气尺度图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3—1986年6—7月在江淮流域间发生的7次暴雨,用平滑滤波尺度分离法,制作了梅雨期次天气尺度天气图。本文重点讨论暴雨在次天气尺度天气图上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大尺度背景条件下,与暴雨落区可能有联系的某些次天气尺度扰动。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南宁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2005年7月15日~21日南宁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过程的实况,并与34年(1971-2004年)历史同期相比较得出此次高温的特点: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高。  相似文献   

8.
徐良炎 《气象》2003,29(10):62-63
7月份 ,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 ,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 ;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 ,伏旱发展快 ,范围广。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江南、华南出现罕见的酷热天气 ;北方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有两个台风 (热带风暴 )在华南登陆 ,两广部分地区遭受损失。部分省 (市、自治区 )局部遭受雷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袭击。1 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本月降水量 ,东北大部、华北大部、西北东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一般在 1 0 0mm以上 ,其中江淮、黄淮大部以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黑…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2005年7月15日-21日南宁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过程的实况,并与34年(1971-2004年)历史同期相比较得出此次高温的特点: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高。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的持续性特大暴雨洪涝个例,利用NCAR第二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逐日降水过程及其关键物理因子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的侧边界条件由ECMWF的大尺度分析资料提供,模拟时间为1991年5-8月.模式范围包括东亚地区及相邻海域,水平分辨率为60 km×60 km,垂直方向为23层.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1991年夏季东亚地区的逐日降水过程,特别是在江淮流域发生的异常降水事件.对一些关键物理变量和过程时空结构的分析表明,大气垂直速度和水平散度的时间演变与江淮流域的5次降水事件一致;形成异常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着东亚夏季季风的进退,RegCM2能够模拟出西太平洋副高的南北位置移动。而且,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出对水汽输送至关重要的低空急流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以来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珍玲 《气象》1996,22(9):35-38
1991年和1994年的夏季,江淮地区分别出现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和少雨干旱,究其是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即500hPa极涡,西风带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配置不同以及100hPa南亚高压的强弱,位置和热带海洋温度的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2.
全国异常高温酷热 淮河出现暴雨洪涝—2000年7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志强 《气象》2000,26(10):58-61
7月份 ,东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淮河、汉水流域及西南地区大部、华南东部的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 ,黄淮的一些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显著偏少 ,气温偏高 ,京、津、晋、内蒙古、辽、甘、青及新疆大部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本月共有 4个热带风暴生成 ,其中一强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1 天气概况   7月 ,主要雨带位于东北东部、河北南部、黄淮中西部、汉水流域、西南大部以及华南东部等地 ,东北地区东部、华北平原中南部、汉水流域、西南地区大部、华南大部月降水量一般有 1 0 0~ 30 0 mm,部分地区达 30…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物理量诊断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27~30日连续大暴雨、暴雨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对贝加尔湖高压、河套低压、鄂海低压、副热带高压、冷暖空气、地形等因素,对这次在罕见的连续暴雨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复杂天气背景下的中尺度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有预报意义的特征,在今后的暴雨预报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结束预报的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泽君 《气象》1997,23(8):29-33
1991年江淮梅雨结束,在预报上具有相当难度。由于ECMWF数值预报出现重大偏差,曾一度造成业务预报的重大分歧,增加了预报决策的困难。作者客观地反映当时预报的实况,其目的在于剖析预报分歧中的症结,并由此提出预报员的经验可以弥补单一预报工具的不足,修正数值预报产品的误差,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刘敏 《陕西气象》2018,(6):39-4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7年7月7—14日榆林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大动力下沉增温使地面升温明显;中纬度维持纬向环流,冷空气活动受阻,有利于700 hPa暖脊发展和维持;高层辐合、中低层辐散,加强了下沉运动的发展;强下沉运动造成的绝热加热使地面温度升高,暖平流进一步加强了升温过程;地面热低压形成和发展时,近地层气压梯度小,风力微弱,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出现;近地面附近大气水汽含量低,空气干燥,且有逆温层稳定存在,增强了近地层的异常升温。  相似文献   

16.
吴涛  许冠宇  李双君  魏凡 《气象》2023,(1):27-38
采用天气雷达、高空地面观测、1°×1°NCEP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一次春季江淮气旋形成发展过程中混合型(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对流天气特征,初步解释了不同类型对流天气形成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时空分布和对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局地冰雹主要由气旋形成阶段离散对流线产生,带状短时强降水由气旋形成阶段人字形对流线上及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后部的列车线/邻接层状云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大范围大风主要由江淮气旋发展阶段S形对流线上尾随层状云降水类MCS产生。江淮气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斜压发展的结果,对流活动使锋面低层辐合增强,对气旋形成发展有加强作用。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与江淮气旋动力热力场有密切关系。气旋形成阶段,西南涡结合山区地形提供了有利于鄂西南大冰雹形成的环境场,暖式切变线以及气旋发展阶段受南支槽影响的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风暴列车效应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短时强降水;气旋发展阶段,冷式切变线提供有利于后部入流急流形成的环境场而产生大范围大风。  相似文献   

17.
18.
江淮流域大气水分特征与旱涝关系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丽青  高国栋 《气象科学》1993,13(2):164-173
本文利用全国125个探空台站1980年(涝年)和1985年(旱年)的一日二次的探空资料计算了江淮流域大气中的水汽通量。通过对其年变化规律的分析,揭示了旱、涝年份水汽输送的特点。结果表明: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对于旱涝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旱、涝年份的水汽输送场存在明显的差别。夏涝年,水汽输送最大中心及雨带均停留在江淮一带。而夏早年,水汽输送最大中心及雨带则明显偏北。并且发现,在水汽输送场上的可降水量最大中心、水汽辐合带及水汽辐合量最大中心也与雨带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孙安健 《气象》1992,18(9):13-16
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梅期雨季来得早、雨势猛、持续时间长,超过了水利工程所能承受的能力。里下河与太湖平原周围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地形和相对独立的封闭性水系是易于洪涝的自然条件。围湖垦殖和封堵河道的人为不恰当活动以及城市、工矿企业防洪意识淡薄,是洪涝危害程度加重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