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气候监测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邵勰  周兵 《气象》2016,42(5):540-547
文章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现行厄尔尼诺监测和诊断业务规范,分析了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并将之与1982/1983年以及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做对比。监测结果表明,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1年以来继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之后的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并且在持续时间、峰值强度、累计海温距平和海温距平连续超过2.0℃的时间等指标上均强于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多次西风爆发过程驱动次表层异常暖海温东传,使得厄尔尼诺事件发展。与前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比发现,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盛期暖海温中心强度和范围较前两次事件偏小,南方涛动强度较前两次偏弱,西风爆发过程中西风异常强度也小于前两次事件。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事件的划分标准和指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我国ENSO监测小组吸取了国内外各家表征厄尔尼诺事件指数的优点,最近研制出一套划分厄尔尼诺事件和反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和指数,供业务中参考使用。 表征厄尔尼诺事件的指数,主要使用1951年1月—1988年8月赤道东太平洋范围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测晴空射出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研究了1985年前期冷拉尼娜到1987年晚期厄尔尼诺期间热带温室效应的变化情况。尽管从冷到暖的状态变化中,逐月资料的比较可能得出温室罩作用在减弱,但从4年的观测记录整体考虑,热带平均温室罩有2W/m2的明显增加,同时热带平均海表温度增温0.4K。将这种实际观测到的增加与GCM模拟的ENSO期间晴空温室效应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在ENSO期间,很明显与SST的重新分布有关的动力变化叠加在SST驱动的温室罩变化之上。若能保证GCM具有预测温室罩动力和热力变化的能力,那么,GCM模拟也能成功地再现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事件与灾害天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49年至今中等强度以上厄尔尼诺事件共有9次。其中有8次对应黑龙江省夏季的低温多雨,有6次造成重大灾害。通过分析北半球500hPa环流特征找到其天气成因,春夏之际赤道东太平洋暖水多数有规律的西移,对应东亚区500hPa高空有阿留申长波低槽西退,于7、8月控制东北区和日本岛在中高纬形成北脊南槽,在中低纬形成南高北低环流形势,造成黑龙江省长时间低温多雨天气。  相似文献   

5.
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   总被引:42,自引:12,他引:42  
用统计相关和典型年合成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减少,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增加,而且台风活动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和终止时间、强度、台风生成区域有关。利用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年台风活动频数的统计特征,及台风频数与海温等要素的时滞相关关系,为台风频数的预测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还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海气耦合作用将造成不利于台风发展的环流条件,因此台风偏少,反厄尔尼诺年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近50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王绍武 《气象》1989,15(4):15-20
根据南美洪水、澳大利亚干旱、印度尼西亚干旱、登陆我国台风次数、东亚冷夏,用我国旱涝恢复的南方涛动指数,用北美树木年轮恢复的南方涛动指数,用北美树木年轮恢复的南方涛动指数等资料初步确定了1470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与同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和4月份气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年气温易偏低,反厄尔尼年气温易偏高,对此结果进行了t检验和机制简析。  相似文献   

8.
从长期预报角度出发,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这一短期气候异常的强信号与黄河中游汛期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相当暴雨日数较少,在反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相当暴雨日数较多。  相似文献   

9.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4,(4):10-11,21
本文通过制作曲江汛期旱涝指数和冬季冷指数,从强度方面简要地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曲江汛期旱涝和冬季冷暖的统计关系。从而为当地的气候分析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半球50hPa环流异常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润源  刘晓东 《热带气象》1990,6(4):340-347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事件的一种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49-1990年赤道东太平洋月平均海温(SST)资料,提出了表征厄尔尼诺事件的指数ENI、又根据ENI指数定义出1949-1990年发生的厄尔尼诺和反威尔尼诺事件。同时提出了厄尔尼诺事件的一种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厄尔尼诺事件对辽宁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该现象发生时,尤其是秘鲁沿岸的海温异常增暖,会导致热带大范围降水区的位移,太平洋东、西部大范围出现区域性的洪涝和干旱。大气环流的异常还会影响到中高纬地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气候异常,对社会和经济建设有巨大的影响,是目前公认的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13.
北京汛期暴雨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吴正华  储锁龙 《气象》1998,24(5):14-18
利用北京近百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厄尔尼诺事件、非厄尔尼诺事件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干旱,相当暴雨日数≤4天;在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北京汛期易多雨偏涝,相当暴雨日数≥5天;在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增多;反之,非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的次年和下一个厄尔尼诺最大影响年时,北京汛期相当暴雨日数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进气象行业标准(国标)推荐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指数所涉及的异常数据带有趋势、间隔10年的修订所可能引入的额外周期、指数一致性及气候标准值变动所引起的事件属性、强弱的变化等系列问题,本文基于一个可以消除一阶趋势并舍弃气候标准值的异常计算方法用以构建相关指数.结果表明,该方案所计算的指数与原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的某些气象征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1950-1989年期间出现的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对其前期在中-西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某些气象条件及北半环流特征作合成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对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6.
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利用CEOF方法,分析研究了近50年来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当年和翌年新乡市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异常。结果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当年,夏、秋两季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雨量比正常年份偏少;冬季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第2年,上半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偏低,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增多;下半年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雨量比正常年份偏少。  相似文献   

18.
王咏梅  王运生 《山西气象》1999,(3):14-15,17
本文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和运城48 年长度的气象要素资料, 得出运城气候异常年份均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且厄尔尼诺开始年和结束年所对应的气候异常相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79—2018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月平均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对流降水异常、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征,发现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海洋及大气加热场并不是赤道对称,赤道以南热源强度大于赤道以北。大气对热源的响应表现在:1)低层在大气热源西侧出现南、北半球热带相对应的气旋环流异常,但是赤道以南气旋的涡度大于赤道以北,且两类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涡度中心的位置不同;到高层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赤道对称的反气旋环流控制。2)低层热源的西侧出现西风异常,东侧为东风异常,西风异常的强度与范围明显大于东风异常,且东部型西风异常的强度大于中部型;而到高层,纬向风的风向和低层正好相反。3)低层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上升运动异常分别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下沉运动出现在热源东西两侧及赤道两侧5°N以北、5°S以南的热带地区;东部型到中层上升运动异常强度达到最大,而中部型到高层上升运动异常强度达到最大。4)低层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位势高度在中东太平洋为负异常,西太平洋为正异常;到高层,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均为位势高度正异常,并且在赤道两侧分别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中心,与反气旋环流涡度中心及下沉运动异常中心相对应。5)除西风异常范围大于东风异常,其他特征与赤道非对称热源GILL响应的理论计算模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