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武定6.5级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陈培善等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地震破裂过程,提出的由地震波和地震基本参数等资料估算地震震源处剪切应力强度值的方法,对发生在武定震区及其附近的中小地震测算了剪切应力值,据此对武定6.5级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作了追踪分析。结果表明,武定地震发生在环境剪应力场具有高值分布背景的地区。强震孕育经历了环境应力场由低-高-低-高的多次起伏变化,反复增强的过程。震后环境剪应力场逐渐减弱,最终回复到正常状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MS5.6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地震前震源区周围及相关构造区域出现的中、短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结果显示,该序列为主-余型,余震活动呈间歇式,衰减迅速,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震前震源区东侧存在长时间4级地震平静、3级地震围空及多台地震波振幅比的异常等现象,同时在地震发生前1~3个月出现了短期异常,表现为振幅比异常的回返、空区瓦解和地震窗的异常。依据多种异常变化,在震前对该地震做出了三要素准确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3.
根据震前小震活动、b值、η值、N值、“地震窗”的月频度、孕震地震条带、缺震曲线值,并利用地震学方法提取大震前兆信息的测震学参数:波速比值、振幅比值、尾波持续时间比值等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研究了武定6.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5.
6.
从高波束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震叶地震波资料平均波束工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动态追踪了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束比军衔上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地震发生的在低还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经异常区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7.
8.
从高波速比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 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速比的异常图象则由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 地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速比异常区的交汇部位。其时间进程的演化显示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在1988年耿马—澜沧76 、72 级地震后进入非线性阶段, 1995 年孟连西中缅边境73 级地震前进入失稳阶段。结合滇西北地区地震垂直分布图象和对照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演化图象, 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特征 相似文献
9.
系统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较有影响的9次中强震前地震空区、中小地震条带分布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变化特征,认为江苏及邻区地震前出现地震条带、地震空区等异常现象较普遍。在本地区研究条带异常所选取的震级下限为ML3.0为宜,在黄海地区研究地震空区震级下限取为ML3.0,而陆地地震空区可取ML2.0为震级下限。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GL值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28次Ms≥5.0中强震前GL≥1.0的高值异常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时间上的变化特征,系统开展了该地区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计算震级下限,时间窗,空间窗的合理性研究。对计算中所选取的参数进行优化和修改;采用全时空扫描的方法研究,追踪华北地区历次中强震前GL值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82%的中强震前约1~3.5年内,在未来震中的附近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区,地震多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或附近。GL值异常区的时间曲线表明,异常持续时间为3~25个月不等,异常持续时间优势分布为3~14个月,约占总异常的78%;异常结束后,地震发生的优势分布为0~14个月,约占总异常数的83%,由此认为,GL值方法可能成为华北地区中强震预测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陕西省地震台网的资料研究了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其时间分布形态为持续低值异常—恢复—再次下降—拉锯式回升—发震。并对波速比异常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武定6.5级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rune提出的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参数(r.d)和(r.v)对地震应力降△σ的依赖性,并考虑地球介质Q值对峰值参数的影响,利用武定M6.5级地震序列的近场数字记录地震资料,由此导出了用峰值位移d和峰值程度v求地震应力降△σ的关系式:lg(g.d/e^-qr)=-10.56 2/3lgM0 1/3lg△σ;lg(r,v/e^-qr)=-2.566 1/3lgM0 2/3lg△σ.用上述公式测定了武定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σ,结果给出地震序列的应力降△σ构大多数在5.0-50MPa的范围内,是典型的高应力降序列。通过分析应力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应力参数与余震活动的频度及强度相关,也与地震构造背景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用地面运动峰值参数估算地震应力降是一种新的实用性较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南黄海61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诸如S波、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波速比,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及P波初始段平均半周期等。结果表明:震前地震波动力学各特征指标均有一定的异常变化,且大多能较好地反映出约05a左右的前兆异常。指出地震预报中同时使用这些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是滇东地区近10年来的最大地震事件。本文首先论述了该地区的长期缺震现象及周边强震持续活跃对它的牵动影响;进而通过多种地球物理量的时空分析,发现震前1年震区地表荷载突然出现剧烈加载,震区地下介质亦变得很不稳定;最后,6.5级地震恰在有多个“天文奇点”会集的10月24日爆发,受调性质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发震构造与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6年多的7级地震平静,成为我国近期较为显著的一次地震事件.综合分析MS≥4.0余震分布、震区断裂性质以及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认为郭扎错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据Harvard震源机制解分析,这次地震是在近NS向力的作用下,郭扎错断裂发生略带走滑分量的拉张破裂所致.通过地震前震区附近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于田地震发生在1996年以来新疆南部及邻区7级地震有序分布的空段;震前震区附近有4级地震空区形成,空区持续91个月后发生了2006年9月12日皮山5.8级"信号震",其后1.5年发生于田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流动台网对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定位结果,采用单台波速比方法,计算各流动台的波速比变化,得出以下结果:①各台波速比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化,但变化形态不一致,这可能与震源区应力调整有关:九江台和武蛟台的波速比在2006年4月下中旬至6月中旬这段时间较明显处于低值区间,相应的主余震的M-T图显示余震活动在该段时间内强度和频度有较明显的增强.②沿以武蛟和狮子洞两台连线的NW走向的波速比最小,结合主-余震北西向较优势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其中一组NW向节面,推断北西向断裂可能是九江-瑞昌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MS5.9地震在大兴安岭地区显得较为突出,为该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震级地震,突破了以往我们对这一地区地震构造背景的认识.地震发生后,相关考察报告与研究文献对于其发震构造的认识存在分歧.本项研究基于对该地震相关的地震学资料的收集,结合震区及邻区的航卫片判读,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了NW向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的存在.初步认定该断裂长度为60km,其中,该断裂西北段即水泉子沟-西山湾段的活动时代相对较薪,断错地层年代为距今498±49ka,断层泥ESR样品的测试年龄为距今325±32ka.综合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害分布特征以及余震序列等研究结果,推断水泉子沟-西山湾段为该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8.
19.
郭增建先生 (195 7)称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为关中大地震 ,并绘制了等震线图。 1983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将其称为华县地震。之后 ,中国地震目录几经修改 ,但对震中位置都没再进行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修订。 80年代以来 ,几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渐次提出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的新见解。本文同意这些见解 ,并通过分析大量史料和对发震构造的研究作进一步论证 ,提出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1)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的震中位置不在华县。极震区分布在蒲州 (今永济西黄河东岸 )、朝邑、潼关卫、华阴、华州、解州一带 ,故震中位置宜定在蒲州、潼关卫、华阴、朝邑之间 ,即北纬34°4 4′ ,东经 110°16′ ,震级仍沿用 1995年版中国地震目录修订的 8 级。由于蒲州最重 ,可称为15 5 6年蒲州 8 级大地震。(2 ) 15 5 6年 8 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只是华山山前断裂 ,而是大致沿黄河分布的北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及其南北两端相反方向分布的渭河拉分盆地和运城、临猗一带张性地堑、地垒带 ,由它们共同组合而成的走滑型发震构造带 ,为该次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