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夏丽  陈贻竹 《海洋科学》1999,23(2):56-59
将盐藻(Dunaliellasalina1009)置于低温(10℃)下并同时给予强光照,以比较它在低温诱导下的光抑制以及从光抑制了恢复的能力,实验还检测了蛋白质抑制剂氯霉素(CAP)与低温光抑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独使用低温和CAP均加深盐藻对光抑制的敏感属性,但CAP和低温的共同作用并不影响这种敏感性,与对照(25℃)相比,低温下的盐藻有更高的QA(PSⅡ反应中心的原初受体)还原态和q^N(非光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低溴代多溴联苯醚——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赤潮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DMSO作为助溶剂时,BDE-47对米氏凯伦藻的96 h半数效应浓度(96 h EC_(50))为0.110 mg·L~(-1)属于极高毒性物质(EC_(50)≤1 mg/L);2)在实验浓度范围内(0-0.312 mg·L~(-1)),随BDE-47浓度升高叶绿素a浓度显著降低。同时,基于光合生理的研究显示,其实时荧光值(F)上升趋势减小,而最大荧光值(F_m’)下降趋势增大,光合作用参数光能利用效率(α)、最大电子传递效率(rETR_(max))、半饱和光强(I_k)、实际量子效率(Φ_(PSII))、光化学猝灭(PQ)、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均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猝灭(NPQ)显著升高。结果表明,BDE-47对米氏凯伦藻的光合作用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能够增强米氏凯伦藻对强光的耐受能力;高浓度的BDE-47能降低米氏凯伦藻的光能利用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半饱和光强,使米氏凯伦藻的电子传递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过剩的光能主要通过非光化学猝灭以热能形式耗散。  相似文献   

3.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光能利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实际量子效率(ΔF/Fm′)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雄性生殖细胞;快速光曲线测定表明雌、雄藻体营养细胞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相近,但显著高于雄性生殖细胞;不同生殖细胞半饱和光强(Ik)无显著差异;在生长光强下,营养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rETR、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差异不明显,而雄性生殖细胞rETR、qP等荧光参数均显著低于营养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本文表明坛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能力,能够将吸收的光能多数用于电子传递,而雄性生殖细胞对光能的利用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4.
盐胁迫对塔胞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研究了盐度(1~120)胁迫不同时间(12,24,48 h)后,塔胞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变化。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yield)、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塔胞藻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盐度为20。高盐胁迫使塔胞藻的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均明显降低,NPQ则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也显著降低。还对盐胁迫下塔胞藻的响应机制以及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盐微藻品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光-暗循环中三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快速光曲线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脉冲振幅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了光一暗循环中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的快速光曲线变化。在光一暗循环中2种藻的快速光曲线呈周期性变化,但具齿原甲藻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始终快于三角褐指藻,前者是后者的1.8—2.6倍。照光后三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的光合参数α和Pm迅速上升到最大值,在随后的光照期间α和Pm逐渐下降,经12h暗适应后恢复到初始值,呈明显的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受外界光强和生物节奏双重调节。光系统Ⅱ的有效量子产量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升高而下降,但在光照期间PAR较低时存有效在量子产量随PAR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可能是由“状态转换”或叶绿体呼吸引起的。在光-暗循环中,2种藻的α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说明利用固定光合参数计算初级生产力得到的误差中α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藻蓝蛋白和高等植物类囊体膜之间的光能传递,本实验将诱导表达的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混合孵育后,检测其77K荧光发射光谱以及类囊体膜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量子产量,结果表明重组藻蓝蛋白和水稻类囊体膜光系统Ⅰ之间存在能量传递使得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本研究为利用藻胆蛋白构建新型光合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盐藻的室温光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用盐藻取自天津塘沽轻工业部制盐研究所,采用ASP2培养液为培养基,研究了盐藻的室温光抑制现象,并探讨了盐藻的光保护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盐藻对高辐照有很强的忍耐力,且光合能力的恢复也很强,氯霉素(CAP)或二硫苏糖醇(DTT)在高光下强烈地加深了对PSII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量子效率(Φi)的抑制,但CAP或DTT单独作用并不抑制盐藻的光化学系统在低光下的可逆恢复;盐藻在CAP+DTT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不同Cd2+浓度与不同温度交互作用对中国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MACC)保存的小球藻(Chlorellasp.)、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升高,3株微藻的主要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微绿球藻的荧光参数Fv/Fm在对照组与10μmol/LCd2+浓度时基本一致,这可能与低浓度Cd2+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微藻生长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株微藻荧光参数Fv/Fm和Yield均与Cd2+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杜氏盐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在48h后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小球藻在25℃时对Cd2+的耐受性最强,该温度下荧光参数(Fv/Fm和Yield)、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20℃与30℃处理组。与20℃和25℃相比,在30℃时微绿球藻对Cd2+更加敏感,各荧光参数值均较低,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杜氏盐藻在25℃时对Cd2+的耐受性最强,15℃与35℃温度条件下,各参数均明显下降,表明不适合的温度会增加重金属Cd2+的胁迫作用。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重金属与环境因子联合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赤潮生物快速检测仪对盐藻、小球藻的光谱特性、显微图像和荧光图像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盐藻和小球藻都在400~450 nm之间(对应胡罗卜素)和650~700 nm之间(对应叶绿素)有吸收峰,但盐藻在近红外波段(960 nm附近)还有一峰值。泥沙的吸光值随波长增加单调递减。盐藻的荧光图像呈现红色,当有泥沙存在时,盐藻的荧光会被泥沙散射,该现象对于通过荧光图从泥沙中分辨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鼠尾藻嫩芽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光强(25~220 μmol/(m2·s))、温度(5~34℃)和盐度(0~60)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测定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光系统II 最大荧光产量(Fv/Fm)、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rET,max)、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等。结果表明: (1)鼠尾藻嫩芽易受强光、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近海养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以山东省东营市凡纳滨对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对2020年9月14日至10月17日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水体中DOM的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池水体DOM有4种荧光组分,包括1种类蛋白质物质(C4)和3种类腐殖酸物质(C1、C2与C3),前者作为养殖池水体DOM特有组分,且其荧光强度高于对照池各组分。养殖池水体DOM总荧光强度、总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含量于采样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池。综合3种荧光指数(FI、BIX、HIX),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明显。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组分与营养盐(氮、磷营养盐为主)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DOM组分的产生与利用和营养盐的消耗与生成过程相耦合。养殖池DOM组分C1和C4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浮游藻类是养殖水体DOM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重要来源。该研究揭示了养殖水体有机质高度积累,对养殖环境的富营养化带来潜在威胁,同时为进一步揭示养殖水体DOM的光化学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浓度定量分析探讨异丙醇作原油萃取剂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正己烷与异丙醇作为萃取剂获得不同浓度下的2组相同原油样品的萃取液,进行波长差为40nm的同步荧光光谱测量.通过插值拟合得到相应的两组相同原油样品的浓度三维荧光光谱图,并据此对相同原油样品萃取液的未知浓度进行计算,并与实际值比较,得出相应误差.文中通过对不同萃取剂中光谱谱形、峰位、荧光强度以及浓度计算的误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采用异丙醇作为石油定量荧光分析仪的萃取剂比用正己烷更具优势,从而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采用异丙醇取代正己烷作为原油萃取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胁迫对塔胞藻细胞密度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重金属(Cu2+、Zn2+、Cd2+)胁迫(24h、48h、72h和96h)对塔胞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相对表现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研究了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8701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10、15、20、25、30和35℃)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温度对球等鞭金藻8701的生长及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  相似文献   

15.
流式细胞术对微微型浮游植物识别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利华  张经  晁敏 《海洋科学》2002,26(3):60-65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东、黄海水域中微微型浮游植物进行识别测量的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可以直接利用细胞内含有的不同色素,经氩离子激光器488nm波长的蓝光激发产生的自发荧光,通过FACScan流式细胞仪进行识别,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建立近岸生物群体分布和丰度研究的实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不同磷浓度(0μM、2.27μM、18.15μM、36.3μM、72.6μM、290.4μM)对其PS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培养温度为(23±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5000 lx。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磷浓度对两株微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的Fv/Fm比值、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90.4μmol/L处达到最大值;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磷浓度均为290.4μmol/L。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重金属对微藻生长繁殖、生理生化、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并对叶绿素荧光技术在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位波动是控制湿地特征的关键因子,是影响湿地系统植物群落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因子。植物是湿地结构和功能的核心,研究水位波动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对于湿地植被恢复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结果显示,淹水处理对石菖蒲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初始荧光(F0)、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R)产生显著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半淹处理显著提高植株中初始荧光(F0)、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0.05),并且植株叶绿素、F0、Fv/Fm、qP、rETR均高于对照处理;全淹处理则显著增加植株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降低叶绿素、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P<0.05),并使植株叶绿素、F0、Fv/Fm、qP、rETR均低于对照处理。由此可见,石菖蒲具有一定的抗淹能力,适宜的水位高度利于石菖蒲的光合作用,可促进其生长,但不能进行全淹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不同海区叶绿素a和海水荧光值的垂向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5—1990年的实测资料,探讨南海某些海区叶绿素a和海水荧光值的垂向变化特征及其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南部、东沙群岛附近(夏季)、巴士海峡西部和台湾海峡南部海区的叶绿素a和荧光值的垂向变化曲线以单峰型为主,次表层出现较高值,认为与温跃层、营养盐和溶解氧的垂直梯度有关。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得出南海南部和东沙群岛附近海区叶绿素a和荧光值的垂向变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在温度为(23±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5000lx的条件下,用含有不同氮浓度(0μmol/L,55μmol/L,440μmol/L,880μmol/L,1760μmol/L,7040μmol/L)的培养基对中国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进行培养,研究两种微藻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氮浓度对其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浓度对两种微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两种微藻的Fv/Fm比值、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760μM时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起始氮浓度的增加,上述指标反而下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盐藻和纤细角毛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氮浓度都为1760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