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彭武坚 《广西气象》2002,23(B12):14-15
介绍为确保05时报文准时发报的报文自动检测发报系统。  相似文献   

2.
李兵 《青海气象》2005,(3):50-51
本文通过分析格尔木市气象台的探空发报程序设计,从发报程序设计的思路、报文传输流程、传输报文的简单安全验证、程序设计流程、程序框架设计等方面,简述了业务发报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3.
史洪艳  衣庆飞 《气象》2006,32(3):118-120
利用FTP控件,开发报文传输系统,实现了报文的编辑、发送、索要回执及打印回执等功能,减少了发报人员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发报的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沙尘暴报文的编发规则,发报流程,以及一种新的报文回执生成方法。简要介绍了现有报类的发报规则和可能出现的新型报类的模板的设计使用方法,软件开发技巧。  相似文献   

5.
L波段雷达发报程序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业务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分析汕头探空站发报程序的设计,从程序设计思路、报文传输流程、程序设计流程、程序框架设计等方面,以及在发报程序中集成备份发报措施,简述了探空站L波段雷达发报程序设计的方法.应用程序在本站探空业务中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市县气象局应用的地面气象测报软件AHDM程序为DOS版本,没有自动传输报文功能.在报文生成后,还需要把报文输入发报程序窗口内,并经过多次校对,确认输入报文正确后,然后再联网上传.这既费时繁琐,又容易出现漏组和误码.为减少手工错误和节省时间,我们在AHDM程序与发报程序之间,利用windows下DOS窗口的复制与粘贴功能,代替报文的手工输入,使报文输入更准确、简便.  相似文献   

7.
谢永德 《黑龙江气象》2002,(2):29-29,31
气象电报在上传北京气象中心的过程中,经省级网络中心服务器接收到报文后,自动生成带有发报站发送上行报时间、站号、报类、时次等信息的文件.该文件存放在IBM主机上,是确认发报成功的唯一依据.台站用FTP客户端软件上传电报到省气象网络中心后,时常会出现报文不明、丢失等收不到回执.其主要原因是省气象网络中心的收报服务器上的报文存放目录给发报用户较高的权限,用户登录到该服务器之后,可以人为对报文文件进行更名或删除.因此,上传报文的安全得不到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1999年初 ,我站开始使用“5 9- 70 1微机数据处理程序”进行探空测风数据处理。在使用中 ,根据该程序的特点和工作的需要 ,进行了一些改进 ,以使探空和测风工作更加方便。1 发报中自动更名及探空报文的传输  “5 9- 70 1微机数据处理程序”所发报文的命名格式是 :UPddzzff.ccc,其中 UP:固定不变 ;dd:二位数日期 ;zz:发报时次世界时小时 ;ff:报文报类代码 ;ccc:站名代码后 3位 ,汉中是 FHZ。向省局所发报文的要求格式是 :HZttddzz.msg,其中 tt:报文报类名称 ;dd:日期 ;zz:小时 ;HZ和 msg固定不变。而且该程序发报只设置了A:盘和 S:…  相似文献   

9.
目前,市县气象局应用的地面气象测报软件AHDM程序为DOS版本,没有自动传输报文功能。在报文生成后,还需要把报文输入发报程序窗口内,并经过多次校对,确认输入报文正确后,然后再联网上传。这既费时繁琐,又容易出现漏组  相似文献   

10.
分组交换网发报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地地面测报业务中引入的X.28分组交换网发报线路,将原来公用电话、甚高频传递报文方式,改为计算机网络传输,提高了报文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但由于从拨号到完成传报的自动处理过程是“黑箱”操作,当出现问题时,测报人员常不知所措。本人在实践中对X.28分组交换网线路发报有了进一步了解,现将使用X.28分组交换网中线路发报工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给同行。1X.28分组交换网的线路发报工作原理X.28分组交换网线路发报工作,实际包括两个部分:(1)通过win95或win98下的“拨号网络”呼叫连接在本…  相似文献   

11.
贵阳站作为国家基准气候站承担了天气报、航(危)报、重要天气报、加密天气报和旬(月)报的发报任务,而且资料参加全球交换,虽然现在都采用自动站数据编发报,一旦自动站出现故障而影响报文的编发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编发无误的报文显得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全站的工作质量,为避免发生缺报重大错情,因而制定了故障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2.
《AHDM4 1》软件是集测报数据采集、编发报、审核为一体的系统软件 ,并最终实现月报表、月简表、年报表的形成 ,以及信息化资料的转换与传输。实际工作中 ,应该优化软件应用 ,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避免软件的应用错误。1 报文错误的应急措施在编完报并打印出报文后 ,发现某组 (或几组 )报文有误 ,此时又临近发报时间 ,为及时将报文改正发出 ,可简化操作 ,直接修改报文 ,即将程序退到DOS状态 ,进入AH子目录 ,用EDIT命令编辑OBS 报文文件 ,将错电码修改存盘退出即可 ,这对直接调用该类文件进行网络发报的台站尤为适用。2 …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碰到一例因有线电报线路因接地不良造成收、发报变字的故障现象,检修过程中又颇费周折。因此,这里便将该故障出现时的现象及检修经过记录下来,以供借鉴。 故障现象:最初出故障时,表现为收、发报均不能正常工作(无规则变字),观察收、发报线路的电流指示表针摆动似乎正常,仅是摆幅稍小。后与邮局中央室联系,调整电流后,发报即正常,但接收下来的报文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 由于地域差别,吉林省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不同,农业气象编报工作极为复杂,各地观测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灾害类型等项目明显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适合地方应用的农业气象观测编报发报软件。目前正在应用的地面测报发报软件虽然包含农业气象旬(月)报部分,但只是报文的基本段,不包含观测项目的农业气象段、灾情段、地温段、产量段、地方补充段、候报、土壤加测、地下水位观测等报文,观测人员只能用手工进行编报,因此出现错情的几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5.
陈杰呼  杨超  梁国锋 《广东气象》2002,(1):42-42,48
根据省局《关于下发 <广东省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发布办法 (试行 )的通知》 (粤气业字[2 0 0 0 ]40号 )文件要求 ,各单位在发布、变更、解除预警信号时 ,都要同时用规定的电码形式通过分组网上报省局。为此 ,省局业务处委托我局开发《预警信号编报上网程序》(简称程序 ) ,对各台站预警信号编报上网操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目前程序已向全省各台站推广使用。1 程序主要功能1 1 上网文件名和报文的编写预警信号文件和报文共包含了发报站名、发报时间、发布时间、信号、颜色等要素 ,程序提供了这五种要素的输入控件。其中 ,发报站名以…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气象通信业务监控及自动转报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方信  易丁  汪华  李波 《贵州气象》2006,30(5):31-34
“贵州气象通信业务监控及自动转报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将贵州省各个发报站点传至贵州省气象局网络服务器的各个时次及各类报文进行分类,以多媒体方式实施实时监控,对监测到的各类报文进行检误、订正,并将省规定的文件名命名方式按传输至指定区域的命名方式进行重新命名处理,使参加全球、全国、各个区域中心及全省交换的各类报文符合相应的规定标准,并按要求将规范化后的各类报文文件自动传输至指定的区域。从而最大限度的减轻报务员的工作量,并大幅度提高报文传输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7.
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省、地、县级网络建设日趋完善。电传报路停用后,所有气象报文均通过气象部门内部网络传输,这为气象数据的准确、及时传递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地、县级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不同的报类发报格式不统一,且难于记忆,在报文的编辑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县级台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局域网 ,相当一部分台站加入了公共分组数据交换网 ,气象电报拍发的途径越来越多。梅州市气象局利用现有条件 ,从分组网上进行了传输气象电报技术的改进及尝试。1 现用的发报流程  测报微机作为客户端与本地的 NT服务器连接 ,在完成气象电报的编报以后 ,将报文文件送入 NT服务器约定的目录。在 NT服务器上运行的远程气象通信系统 (RMCS) ,定时扫描报文存放目录 ,在检测到有新的报文文件后调用 FTP,从分组交换网上将报文送到用报单位的机器。NT服务器完成发送后将报文文件移…  相似文献   

19.
气象报智能系统主要是用于气象地面测报中的各类气象报的自动编报、发报和收报(回执等)等业务,并把观测资料存入文件保存.报文直接输入邮电单流或双流报路,可直接进入邮电自动转报网.  相似文献   

20.
目前气象部门的监测网络状况有以下特点:监测与网络业务发展迅速,新的监测业务不断增加,而且业务微机须直接联结到远程发报服务器,网络设备与维护负担加重,但不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新增业务发报软件多为临时软件,或是FTP脚本,或是从网上下载的上传软件,不利于学习、维护与管理,针对性的专用发报软件开发滞后。鉴于以上特点,同时为减轻业务人员工作量与新增业务快速增长的矛盾,提高网络运行效率以及方便管理,我们开发了通用气象报文传输系统,基本统一了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方式与传输软件,同时使传输软件自动化与智能化。1研究方法1.1设计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