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岩石孔隙流体对纵横波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用MTS的超声波测试系统研究了地表岩样饱和水及孔隙压力对纵横波速度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分别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测量了干燥岩石和完全饱水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并在模拟地层条件下,测量了岩石纵横波速度随孔隙压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岩石完全饱和水后,与干燥时相比,纵波速度将明显增加,最大可增加30%,且岩石在干燥时的纵波速度越低速度增大的比例越大,但纵波速度增大的比例与孔隙度无明显关系。饱水前后横波速度几乎保持不变。(2)在模拟地层的温压条件下,当孔隙压力由低到高,纵横波速度均将线性减小,且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下降的比例更大。据此,得到了识别地层异常高压和地层含气的地震速度标志。  相似文献   

2.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分量地震勘探可以解除传统纵波反射法地震勘探的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弹性理论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利用万向调节机构,并考虑三个分量的隔离度,提高了三分量检波器的抗噪能力;利用纵波和转换渡剖面计算纵横波速度比,用转换后的纵波作模型道做转换波的剩余静校正;根据波在裂缝性介质中其振幅、速度、偏振存在的方位差异特性识别裂缝;并结合多波识别裂缝系统中是否含气。纵、横波剖面的直接对比,即可发现裂缝性储层的含气信息。利用纵、横波速度比可直接检测含气层。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等效自相容近似(SCA)岩石物理模型,构建出岩石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组分和孔隙度等的定量关系,得出使理论纵波速度和实际纵波速度最接近的孔隙纵横比,进而将该孔隙纵横比作为约束条件来实现横波速度预测。反演算法利用人工鱼群算法来计算最佳孔隙纵横比,并将预测的横波速度与实际测得的横波速度对比,证明了人工鱼群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横波速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波勘探的发展,横波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际勘探生产中,横波速度参数研究对于指导勘探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利用纵横波VSP测井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根据最小平方误差建立的速度模型,建立了济阳坳陷的纵波、横波、转换波速度参数,应用转换波速度参数提高了盐家地区的多波资料解释精度;利用多种资料总结出纵横波速度关系,为本区今后开展多波勘探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准确预测储层的等效孔隙纵横比对页岩储层岩石物理建模及横波速度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页岩储层孔隙纵横比及预测横波速度,提出了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页岩孔隙纵横比反演及横波速度预测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岩石物理模型建立岩石的纵、横波速度与孔隙纵横比、孔隙度和矿物组分等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寻找最佳孔隙纵横比;然后通过使理论预测与实际测量的纵波速度之间误差达到最小的方式反演孔隙纵横比,并以此为约束预测横波速度。实际测井数据反演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地层的孔隙纵横比稳定,而围岩的孔隙纵横比变化范围较大;说明与围岩相比,页岩的孔隙结构更为稳定。同时,预测得到的页岩横波速度与实测横波速度的误差较小,另外对于缺少矿物组分资料的页岩层段,用平均矿物组分预测得到的横波速度误差仍较小;说明与矿物组分相比,龙马溪组页岩的纵、横波速度对孔隙纵横比参数更敏感。综上所述,利用该方法可预测到较为准确的等效孔隙纵横比和横波速度。  相似文献   

6.
AVO纵横波反演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作者在本文介绍了,利用地震资料AVO纵横波分离(加权叠加)技术求出的纵波剖面、横波剖面,再进行模拟退火反演而求出的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密度(d)、拉梅常数(λ)、剪切模量(μ)、流体压力(Pf)及泊松比(σ)等参数的一项实用AVO油气预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莺琼盆地岩石弹性物性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岩芯实验室测试数据、全波列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莺琼盆地纵横波地震参数及衍生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研究。含气岩芯的刚性模量、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含盐水岩芯的低得多;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泥岩的低得多。当地层埋深超过2500m时,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基本不受深度的影响。岩石密度和孔隙度的相关性很好;含盐水岩芯的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很差;含气岩芯的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稍好于含盐水岩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用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数值解法,模拟了井间地震观测到的VTI介质中传播的波场,合成井间地震共炮点的三分量记录,对比识别了野外实际井间地震三分量观测记录上的快纵波、慢纵波、快横波和慢横波,分析了各类波的传播速度和偏振特性,为井间地震数据的波场分离、不同类型波场的成像以及纵横波和快慢波的联合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国海洋石油领域开展了首次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试验。试验效果是不错的,主要表现在烃类检测和模糊区成像上。同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对方位各向异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从纵横波剖面的对比和频谱分析结果看,浅层横波的纵向分辨率高于纵波,中深层二者差不多。我国在多波的基础性研究方面还很欠缺,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以岩石物理理论为基础,在变温、变压条件下对塔河油田志留系和泥盆系岩样进行超声波纵、横波速度及密度测定,岩石物理试验表明塔河油田饱水岩样、饱油岩样和泥岩,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都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均随着温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干岩石以及饱含水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均随着岩石孔隙度的增加而变小。采用Shuey近似理论,根据测定的岩石物理参数,进行了AVO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塔河地区研究目的层的AVO异常类型属于第一类。  相似文献   

11.
脱氮硫杆菌同步脱硫反硝化技术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在厌氧条件具有的脱硫反硝化生理特性,提出同步脱硫反硝化技术的思路,推导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氧化硫化物为单质硫的化学计量式,并通过间歇试验考察同步脱硫反硝化技术的关键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硫氮比(S~(2-)/NO_3~-比值)和硫化物浓度是同步脱硫反硝化技术的关键因素,两者分别控制在5/3和低于300mg/L的水平可以获得较好的脱硫和反硝化效果,在此条件下,单质硫转化率最高达94%,且随着硫氮比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矿物包裹体液相成分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德会 《地球科学》1992,17(6):677-688
近百个矿床的400多个矿物包裹体的F~-/Cl~-比值和K~+/Na~+比值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矿物包裹体的F~-/Cl~-和K~+/Na~+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确定热液来源的辅助标志;与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矿床具有不同的F~-/Cl~-和K~+/Na~+比值;如同伟晶岩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残余熔浆特征一样,石英脉型W、Sn矿床的成矿流体也可能具有熔浆—热液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3.
大型,超大型矿床找寻与预测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思茅坳陷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年奕 《云南地质》2009,28(2):103-112
思茅坳陷存在古生界和中一新生界两套沉积盖层,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储层低孔低渗,侏罗系一白垩系“红层”组成区域盖层。思茅坳陷气水同喷、原油显示表明,该区海相地层仍有油气勘探前景,以存在K3-N区域盖层、断裂改造较弱、源岩成熟度较低、构造发育的英德一景谷、勐腊一勐满含油气保存单元为首选靶区,具有一定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常见灌注桩的缺陷入手,找出造成缺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影响成孔及灌注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钻孔灌注桩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压密注浆工艺的技术和经济分析比较,并介绍该工艺在处理浜填土地基中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压密注浆工艺是一种造价低、施工操作简便、周期短、加固效果良好的处理地基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聚煤盆地富煤规律是煤地质学研究之焦点。富煤规律研究的突出进展主要包括聚煤模式、富煤带和富煤单元以及现代泥炭比较沉积学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富煤单元和现代泥炭比较沉积学研究更清楚地揭示煤赋存规律与成因煤相和工艺煤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聚煤盆地优质煤的预测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块水泥土室内配合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外水泥土强度测定的试验方法,还未形成规范操作的情况下,该文主要从室内试验的角度,阐述了水 泥土试验的目的、试验设备、试样的制备以及试验的方法,从而确定出最佳的水泥掺入比,同时对水泥土与原状土的 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水泥土的强度增长机理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模糊识别之最大隶属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某种上程度上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加势隶属原则、积势隶属原则及加权加势隶属原则、加权积势隶属原则。以此可综合考虑各种变量因素,并在最大限度上综合利用各种变量因素间的信息,以达到模糊识别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20.
浅谈耗散结构和非平衡态热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鹏九 《现代地质》1994,8(1):88-93
具体说明了几个耗散结构的实例,综合对比了耗散结构与平衡结构的异同,并概括介绍了耗散结构的概念以及其生成条件。由闭系平衡态的摘产生和熵生率入手,借助局域平衡假设,从开系的平衡态进入线性非平衡态,讨论了不可逆过程唯象定律Onsager倒易关系、熵生率最小原理及该原理作为稳定性判据的不足.最后,提到了一般演化判据和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中讨论系统稳定性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