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Yam amoto方法对西宁和海东地区的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突变分析,对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进而讨论了该区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全年和春季的平均气温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增暖突变;北部地区的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增多的突变;南部地区的冬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增多的突变;湟中、互助、大通3站的平均气温因迁址而产生了虚假突变,迁址对降水的影响不明显;在没有对比观测气差的情况下用相似法订正效果较好。西宁和海东的气温升高以冬季升温最为显著,降水各时段分布不均,总体有弱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40年来西宁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西宁地区4个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61—200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西宁地区40a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a来该区气候变化表现出向暖湿变化的趋势特征,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0.34℃/10a,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24mm/10a。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对近5a来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采用最新的器测时期资料和代用温度资料对中国地区近50a、100a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规律进行再分析,初步重建了中国过去1000a的地表温度序列;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预估了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中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增温略高。近50a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升温速率达0.8℃/10a,远大于北半球平均的升温速率。中国雨型的年代际变化明显,西北西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降水明显增多,以新疆最为显著。中国东部则由70年代末以前的北涝南旱型转为以后的南涝北旱型。气候变暖后,中国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近42a来湟水流量变化特征以及湟水流域气候变化对流量的影响得出:近42a来湟水年流量趋势变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并于1989年发生了一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现象。流量总的变化趋势是以46.5m^3/10a的速率减少。月流量的累年平均值在汛期的8、9月份最大,而3月份最小。流量变化受流域内降水变化影响较明显,其次也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西宁地区太阳辐射观测站站址的两次迁移,加之迁移前后并无常规气象观测项目通常都必须进行的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给辐射资料订正带来困难,本文着重探讨并解决了资料订正的方法,进而揭示西宁太阳总辐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云量、火山爆发和太阳活动等的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江西7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和Mann-kendell法对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鄱阳湖流域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8.0℃,升温趋势明显,升温率达0.16℃/(10 a),在1996年出现显著突变。冬季升温趋势最明显,夏季气温虽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2)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643 mm,呈略增多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偏少,90年代降水量相对偏多。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1975年,为2149.6 mm;最小年降水量出现在1963年,为1111.6 mm。(3)流域年降水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6.9 d/(10 a)。其中,小雨日数下降最为显著,下降率约为7.1 d/(10 a);中雨日数呈略下降趋势;大雨和暴雨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4)流域年降水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约0.52 mm/d,说明流域降水集中度增大,强降水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沈阳、北京、黄山、昆明和西宁等5城市的1951--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及夏季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北京和西宁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沈阳、北京、昆明和西宁4个城市气温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而黄山气温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上世纪80年代以前5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基本均属于偏低时期,但明显的低温期出现的年代略有不同;90年代之后5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均属于偏高时期。沈阳、北京和西宁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幅度大,昆明和黄山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幅度小。沈阳和北京年及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昆明和西宁年及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黄山年及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则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新疆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青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98,(2)
着重分析了近10年新疆气候的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并与前20年进行了比较,对气候突变作了检测试验,分析了气候极值出现的频次,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及突变检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利用沈阳、大连、营口、长春、哈尔滨、黑河6个代表站1905~200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观测数据,建立了东北地区近百年来季、年的气温和降水序列。对所建温度和降水序列分别与同一区域内26个代表站的温度序列和51个代表站的降水序列近40年同期资料做了相关分析,检验了序列的代表性。在所建序列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百年气温的年代、年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点和地域分布特征,以及百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采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序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方法对经过滑动平均的气温和降水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日喀则近53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法,分析了西藏藏南河谷日喀则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近5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而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年降水量波动上升。冬春季增温趋势较秋、夏季更为明显,春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秋季降水略有减少。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3年日喀则地区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但20世纪60—70年代变冷趋势亦十分显著,在2001年温度发生一次突变。年降水量在1958年发生了由少向多的突变,但这一突变仅维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2.
13.
《青海气象》2013,(4)
利用共和盆地地区2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3年来共和盆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年和春、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南部大于北部,但整个盆地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十分突出,仍维持暖干状态;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除秋季以微弱趋势增加外,年和其余季节均以微弱减少趋势为主,年和四季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变化不突出。盆地北部仍以暖干化趋势为主,南部气候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但较北半球的突变早;冬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春季、冬季蒸散量分别在1961—1983年、1962—1983年、1962—1984年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博州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58--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等资料,通过气候变化趋势、突变检验、小波变换等分析了近50a博州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博州年平均气温处于增暖趋势,90年代前期出现突变;年降水量也呈增多趋势,90年代后期出现突变;气温与降水都具有准4a左右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44a的气温、降水量以及两个探空站500hPa露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近44a来长江源区气温普遍升高,冬季升温幅度较大,夏季增温趋势明显。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冬季增温加剧;年降水量又现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冬季。长江源区气候在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自1986年起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判断当前全球的温度变化趋势,已经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一步发展新的气候变化检测技术以适应全球增暖的新特征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1)气候突变和转折检测技术、(2)观测数据信息的分离和提取、(3)气候系统内在复杂性、(4)气候系统动力学结构特征的识别、(5)极端气候事件定义及其检测等方面的气候变化检测技术研究,分别介绍了中国近期气候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新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介绍。最后,就当前气候变化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焦点和难点问题做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气候变化,利用我国高原地区的地面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ECMWF(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再分析值地面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分析发现,40年来所选地面代表测站气温变暖现象较明显(南部的帕里除外),特别是青藏高原北部的茫崖气温增暖非常显著,而40年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没有显示明显的气温变暖,没有大的地域差别,而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华北平原地区却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气温变暖,再分析气温资料尤其是NCEP地面气温资料在青藏高原上明显偏低.ECMWF再分析地面降水资料的年际变化显示,近40年来,青藏高原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但近十几年属于有资料以来较湿的时段.地面测站年降水观测值不像气温观测值那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博州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58--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等资料,通过气候变化趋势、突变检验、小波变换等分析了近50a博州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博州年平均气温处于增暖趋势,90年代前期出现突变;年降水量也呈增多趋势,90年代后期出现突变;气温与降水都具有准4a左右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