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AJD)和ISI Web of Science平台SCI-E数据库,检索统计国内外有关"太阳活动与气候"主题文献。在CAJD数据库中,采用检索式为主题=(("太阳活动"or"太阳变化"or"太阳黑子")and"气候"),学科限定为大气科学类,检索命中文献226篇(检索日期为2014年7月18日)。在SCI-E数据库中,年限选择  相似文献   

2.
利用四川144个气象站1971~2014年的逐月日照时数数据和四川6个辐射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数据,以气候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四川144个气象站的逐月太阳总辐射值。基于44年四川太阳辐射的平均分布和EOF分析的第一模态,将四川分成3个区域,并研究了四川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四川年太阳总辐射从东南往西北随海拔升高呈阶梯式增加,结合年太阳总辐射EOF第一模态可把四川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川西高原、攀西地区和四川盆地;(2)川西高原年总辐射随时间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攀西地区年总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四川盆地总辐射变化不大,有缓慢下降趋势;(3)20世纪70年代四川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是正距平,80年代除川西高原和雅安地区外基本是负距平,90年代是负距平,2001~2014年除攀西地区外基本是负距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8年全天空成像仪、微脉冲激光雷达和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段内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年3~8月总云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其中3~5月缓慢上升,各月总云量都在8成以上;6~8月显著下降,但各月总云量都大于6成,说明半干旱区春夏季云量充足,属"不缺云"状态;同一时段内,太阳总辐射先"变亮"后"变暗",即3~5月大幅上升,6~8月逐步下降;总云量与太阳总辐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因子R2=0.68;低云、中云、高云对地面太阳辐射的相对影响值分别为-23.01%、-3.33%和13.09%。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19日,日本天文台宣布,太阳同步卫星"日出"观测到太阳北半球磁场开始由负转正,这比预期提早了1年左右,但是太阳南半球磁场仍维持正极。这样就可能出现4极现象:太阳南、北两极的磁场均为正极,  相似文献   

5.
邱金桓  杨理权 《大气科学》2002,26(4):449-458
从宽带的太阳直接辐射1天或1小时累计量(曝辐量)气象观测资料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很有用的.作者把太阳曝辐量与"等效"的瞬时太阳直接辐射关联起来,建立了一个与曝辐量"等效"的瞬时太阳直接辐射的模式;应用该模式和一个"等效"波长模式,发展了一个从太阳直接曝辐量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作者还从试验上比较分析了由某时刻的宽带太阳直接辐射、每小时或1天的太阳直接辐射曝辐量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由太阳光度计探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试验结果表明,由日太阳直接辐射曝辐量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可理解为辐射加权的日平均光学厚度.  相似文献   

6.
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点项目"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机理"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研究纠正了对副热带高压成因的若干传统认识,揭示了副热带高压脊线年际变化的新事实,发展了脊线这一东西风交界面的动力模型,建立了"全型涡度方程"、"热力适应"理论及"两级热力适应"模式,并通过模拟和资料诊断研究了各副热带高压单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动的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定义了东西风交界面作为表征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动力学参量 ,并利用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在三维空间中考察了东西风交界面的空间、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副热带高压位置移动以季节变化为主 ,季节变化由南北移动和斜率变化两类运动组成 ;副热带高压位置移动的年际变化和 ENSO事件关系密切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具有纬向对称的垂直结构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现出在全球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侯马市1960年~2003年太阳总辐射资料,对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候马市年和四季的太阳总辐射都呈现下降趋势;年太阳总辐射的减少主要是由夏季和冬季太阳总辐射的减少引起的;通过采用M—K方法对年和四季总辐射序列的检测得知,各个序列都存在突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00年赣州站、南昌站的年太阳总辐射与相关气象要素资料,结合Penman公式,运用6种计算净长波辐射的方法估算了两站的年太阳总辐射;建立了估算该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的绝对误差权重法(Method of Absolute Errors,MAE),并给出了适用于江西省的绝对误差权重系数,以此方法计算了江西省其他76站的年太阳总辐射;并分析了该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1)1961~2000年间,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太阳总辐射在3800~4400 MJ·m-2·a-1;南部偏东地区较大,且存在有一大值中心;西部地区为江西省太阳总辐射最小的地区;(2)40年间,江西省年太阳总辐射呈明显下降趋势,每10年减少143.70 MJ·m-2。78站中,有63站的太阳总辐射的下降趋势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8站表现为上升趋势;江西省北部及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下降较大;中部地区下降相对较小,且在鄱阳湖东侧有一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10.
对变暖停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3月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了一个专栏"近来全球变暖的减缓",加上编者按共6篇文章~([1-6])。下面对这些文章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做扼要的介绍。1模式的失败Fyfe等~([7])指出,1998 2012年的15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0.05±0.08)℃,而CMIP5的37个模式117个模拟的结果为(0.21±0.03)℃。从稍长一些的时间如1993—2012年20年分析结果也类似。图1给出1993—2012年的观测及模拟结果的比较。图中横坐标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趋势,纵坐标为全球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红点为HadCRUT4观测值,黑色圆圈为不同模式的不同积分,黑色椭圆为5%~  相似文献   

11.
媒体扫描     
正《科学》2016年5月27日本期封面报告,主题为"云的生成",一个很专业化的问题:"在自由对流层中新的粒子是如何形成的"也赫然作为副标题出现在封面上。封面照片,是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上海拔3580m的研究测站——Jungfraujoch站被云雾环绕的情形。该站是采集云滴赖以生长的细粒子的理想地方,也是研究这些粒子怎样在高原地区形成的好地点。瑞士科学家领衔的由多个国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相应的研究报告中揭示了通过大量氧化物凝结新粒子在对流层自由大气中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空间天气的影响,而太阳爆发性活动是引发空间天气变化的源头.从2008年10月起,太阳开始进入第24太阳活动周,预计于2013-2014年到达太阳活动峰年,伴随着太阳活动水平会明显加强,存在发生强空间天气事件的可能性.从航天器工程的角度,介绍了太阳活动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太阳活动峰年期间...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年8月14日—2015年8月12日 天津市生态城太阳能观测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生态城太阳辐射特征,并对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两种倾斜面太阳辐射计算模型的精度和误差来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城水平面和倾斜面曝辐量在月均值、季节和年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水平面太阳辐射进行光伏发电预估会存在误差;太阳辐...  相似文献   

14.
主编语     
<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正式出版,这部六卷巨著奠定了"日心说"这一革命性思想的理论基础,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变革。5月24日,虚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见到了从纽伦堡寄来的样书,欣慰地摸了摸书的封面,几小时后便与世长辞了。然而,"日心说"真正替代"地心说"还是经历了长期磨难,除了因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教会神学产生冲突而遭受封杀  相似文献   

15.
<正>@huangct作为天文爱好者、气象工作者,看到"天文因子与气候变化"这个专题还是很有兴趣的。主编语提到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可以通过太阳总辐照度(TSI)进行量化,而TSI会受到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影响而发生改变,而文章《海洋热含量对太阳总辐射11年周期变化的响应》也提到TSI随太阳黑子数有周期变化。这些介绍的都是太阳内部变化改变TSI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而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中会受到其他大行星的引力干扰使轨道参量变化,这样也会有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日照  相似文献   

16.
《湖北气象》2015,(2):116
<正>2015年6月1—2日,长江流域自西向东发生了一次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灾害。为了更好地揭示这次强天气过程的雨情灾情、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对这类强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本刊拟连续推出"2015.6.1"强对流天气分析专栏,刊载相关研究成果和观测事实。从即日起开始征文,欢迎相关专业气象科研人员和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海气交界面的特征是在非常小的垂直距离上,耦合的两种流体的密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每种流体的边界层测量值表明,靠近交界面处风和海流都近似按对数廓线分布。例如,Sheppard等(1972年)和Csanady(1984年)的结果。这些廓线可以外推到每一种流体的粗糙度长度上,尽管由于概念和实验的困难使得这种外推的检验实验很难进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0年环渤海地区4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56个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利用1991—201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初步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太阳能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年内太阳辐射呈单峰型,5月最高,4—8月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61—2010年太阳总辐射在1990年之前呈显著下降,之后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太阳总辐射趋势变化在环渤海地区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下降幅度最大的集中于京津塘周边地区以及山东中南部地区;四季总辐射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春、夏两季降幅略高,秋、冬两季降幅略低;1991—2010年环渤海地区太阳总辐射呈西北部高,向东、南方向递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探空温度观测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观测资料同化系统中,探空资料是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解探空温度观测资料的误差特征、合理使用观测,选用欧洲中心再分析场为参照场,针对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资料库中检索到的探空资料,按着仪器类型和太阳高度角统计探空温度观测资料的平均偏差和均方差。统计时段分别为夏季(2014年6—8月)和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两个季节。统计结果显示,检索到的全球探空站总数约有680个,使用的探空仪共有三十多种(有仪器标识)。其中约275个探空站使用Vaisala系列探空仪,90个探空站使用中国上海生产的探空仪,约80个探空站使用美国生产的探空仪。不同类型的探空仪器在不同太阳高度角,探空温度观测相对欧洲中心再分析场的偏差差别很大。而有些探空仪器无论是平均偏差(一般低于0.5℃),还是均方差都较小,且随太阳高度角变化不大;有些探空仪器探测温度偏差较大(在高层绝对值大于2℃)。  相似文献   

20.
地面温度测定的是地表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冬季有积雪时测定的是雪面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在观测工作中,发现冬季地温场有积雪时,14时观测地温有时会出现0 cm温度表读数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差值较大的现象.经反复观测,发现是由于地面温度表经过太阳直射,感应部分的积雪融化,与地面脱离,造成0 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均迅速上升.观测前30分钟巡视仪器时,因发现温度表下陷雪内,便重新埋放,使0 cm温度表感应部分与雪面重新接触,温度迅速下降,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则不会下降,这就造成了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