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云朝 《地理研究》2000,19(3):283-290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时代特征。作者从集团化发展的理论分析和经互会解体及北美集团内部冲突的实例分析中,提出了集团异化的概念;并通过集团异化的外因和内因的分析,说明集团异化的出现决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是在一定外部条件下集团本身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集团异化也是区域合作中国家关系调整和各国地缘战略演变的具体反映。因此,集团异化这个当代区域合作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给国家地理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也引发了学科发展上的理论思考,包括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内容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世界范围内区域集团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深入认识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重点目的在于揭示区域集团化与区域合作进程中政府推动力的作用目标和方式。作者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区域集团化的基本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合作集团的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了代表性区域合作组织的合作目标、合作形式及其演变,并对推动区域集团化的政策措施给予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中外饭店区域集团化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卫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106-112
随着饭店业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饭店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饭店集团的出现使国际旅游市场和饭店业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中国饭店集团相比,国际饭店集团具有诸多竞争优势,本文将以世界饭店集团300强为例,与中国饭店区域集团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中国饭店业借鉴国际饭店集团成功经验,应对其挑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章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看作为资本主义以来的一种经济区域现象,从经济行为主体对地理空间的无限追求出发,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上这种区域现象发展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世界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国家间地理基础的一致性等因素的关系,力求找出发展规律,以此指导对当前各种区域集团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经济正朝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方向迅猛发展,尤其是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对全球的经贸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大集团的形成背景、发展进程、组建模式及存在问题等的比较分析,认为区域集团不可能封闭,并将最终联合,走向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述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概念,类型和特点,阐明了区域经济集团形成的背影因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最后分析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铁异化还原在滨海潮滩沉积物的铁、硫和碳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滨海潮滩独特的地形、水文、植被和底栖生物扰动现象,使得其铁异化还原过程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加强滨海潮滩铁异化还原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其有机质厌氧氧化过程,同时也为估算滨海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在总结滨海潮滩铁异化还原对有机质厌氧氧化贡献的基础上,回顾了铁异化还原过程的有机质底物、Fe(III)的形态和空间分布、铁异化还原微生物、铁异化还原与硫酸根异化还原竞争以及铁异化还原的时间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在中国滨海潮滩铁异化还原过程研究方面应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消费中出现明显的不和谐现象,突出表现为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群体旅游行为和个体旅游体验的异化,其结果是破坏了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对我国旅游消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消费异化的概念,并对异化进行了辩证的认识,深入地分析了消费异化的种种危害,从旅游管理层面和游客心理层面详尽地分析了异化产生的原因,指出以倡导和谐旅游应对异化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发展和谐旅游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国强  赵静  孙燕  朱红云 《热带地理》2022,42(10):1617-1627
近年来,教育资源分化导致的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深,“学区房”社区尤其是老城区的优质“学区房”社区以其高房价与破旧物质景观、优质教育与低劣居住品质的显著对比,对个人、家庭、社群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方式产生强烈的拉扯与撕裂作用,成为社会-空间矛盾凸显的典型空间之一。文章借用“异化”这一哲学术语,基于对南京的调查,对“优质学区房”社区社会空间特征、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老旧“优质学区房”社区普遍存在外在空间环境与内在社会价值的强烈反差,社会空间关系发生扭曲进而表现出社会-空间异化的现象和特征;2)“优质学区房”社区社会-空间的异化是在住房市场化改革、学区制、东方文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社区社会-空间辩证统一关系受到冲击激发学区房角色不断衍变,最终引致社会-空间分离对立与自我否定的结果;3)社会-空间异化会带来深刻的社会空间影响,不仅将进一步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而且将增加学区房社区的治理复杂性和更新难度。  相似文献   

10.
孙健  吴康  杨宇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240-1250
随着全球原油贸易关系的复杂化和亚洲原油需求的上升,全球能源市场的“亚洲溢价”现象成为需要关注的议题。本文基于全球石油贸易网络复杂性视角,选取1993—2018年国际原油贸易数据进行样本数据考察,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在竞争指数,对全球原油贸易网络中的亚洲溢价现象和中日印韩四国潜在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原油贸易集团分化交融,中日印韩呈现出贸易集团化的趋势。从全球原油贸易网络指标来看,中日印韩四国在全球原油贸易网络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全球原油消费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潜在竞争指数表明,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的潜在原油竞争关系呈现出不同特征,中日表现出“先强后弱”的特点,而中印、中韩表现为整体持续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樊杰  陈东  吕晨 《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1元≠1元"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黄清燕  白凯 《地理研究》2020,39(4):922-938
以陕西袁家村“进城开店”这一典型跨地方扩张发展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店内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和对店铺经营者、消费者、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探究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袁家村乡村性的建构和演变。研究发现:① 袁家村的乡村性嵌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并呈现历时性变化,也即乡村性并非是固化的结果,而是动态演变的过程;② 袁家村跨地方生产过程是乡村发展升级助推下,乡村物质、人、制度等因素超越地域边界的流动过程,此过程也是乡村与城市之间亲缘、业缘、地缘多重关系的整合;③ 袁家村跨地方的过程以饮食生产扩大呈现了袁家村的乡村性,具体包括乡村生活、乡村生产和乡村社会关系等内容,而乡村性在城市空间成功延续依靠权力和资本的扩张、标准化生产的转移和符号化空间的营造实现;④ 乡村性是社会建构的,强调不同群体对乡村的意义创造。袁家村“进城开店”超越了乡村地域边界,却与农业、土地、村集体呈现更深刻的强关联,有力回击了“村落的终结”“乡村性终结”等论断。研究认为,从多元、动态、融合的视角理解乡村性,有助于在复杂的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把握更原真的乡村性,为乡村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探索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过程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响应。我国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区内部出现企业迁入与迁出并存、旧产业区衰退与新产业区增长并存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与经典的“核心-边缘”理论所描述的核心与外围之间的集聚、扩散过程有很大区别,是核心区域内部,在集聚、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同时出现增长与衰退的空间分化。需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制造业企业集聚、扩散的多元化过程、经济区域演化的多尺度空间效应、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多重动力机制等科学议题,从“多元化区位过程-多尺度空间效应-多重动力机制”,建立一个从企业区位到经济区域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符合时代背景与我国国情的产业集聚和扩散理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区积极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动谋划转型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日益推进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使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1993-2008年16年来长三角及其各次区域31个制造业行业的演进历程进行了考察,发现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长三角次区域的产业同构还将继续保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产业同构将迫使上海率先进行产业升级,从而加速上海与江苏和浙江之间的产业异化过程。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将在沿着从同化到异化的路径行进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  相似文献   

15.
鲍捷  陆林 《地理科学》2017,37(7):1069-1079
从旅游及地域系统复杂性的角度探讨河流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首先从厘清缘起出发,分析其中的3个传统——审美与寄情的传统、人文主义与后工业化的传统,以及朝觐的传统——及其对当今研究的意义。从本体论的角度,按照旅游主体对河流本体的利用形式及程度,构建了从完全亲近、部分亲近、部分疏离、到完全疏离4个维度的连续概念;从河流客体本身所受的人工干预程度,亦构建起从无干预、弱干预、强干预到完全干预4个维度的连续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二者叠合,诠释河流旅游内涵。在此概念体系中,提出在后现代/后工业化的语境下,建立基于主观体验和地域系统耦合的研究体系,旨在探寻基于不同体验类型的河流旅游主体参与方式、分析河流旅游地系统发展演化的“过程-结构-机制”、关注游憩娱乐功能主导下河流利用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关注游憩活动在流域综合发展中的地位,并结合系统研究与传统区域研究明确方法论与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COVID-19疫情不断蔓延为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等带来深刻影响。目前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国际关系研究较少考虑节点的空间属性,难以探索国际关系的动态演化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该文提出一种结合时间序列聚类与空间统计的国家关系交互网络演化模式探测方法。基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的GDELT数据构建国家关系交互网络,基于节点的演化特征,应用K-means聚类算法将节点划分为6种类型,结合局部连接统计方法分析节点演化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面对疫情冲击,各国为控制疫情蔓延倾向于参与合作交互事件;国家关系交互网络中的不同时序演化模式总体按照节点的点度中心性强度由高到低分布;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的节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聚集特征,而核心节点空间分布较分散。通过研究网络节点的时序演化模式及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期间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研究提供新思路,对于危机事件期间制定外交政策与应对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承载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地缘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学术界,特别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界,对有关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积累部分缺失,导致中国对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认识模糊混乱。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区域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虚拟地球空间定位与GIS技术,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对"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的地理学意义及其政治属性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后,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在岛屿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广使用"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企图消除"琉球群岛"的政治属性,肢解琉球群岛,抹煞琉球群岛传统历史,在琉球群岛法律地位认识的问题上制造混乱,诱导国际社会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坚持使用"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对于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和东海海洋权益以及今后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陆澄  陈中  侯璐璐 《热带地理》2022,42(10):1628-1639
以文化城市群为角度、潮汕文化为切入点、粤东文化城市群为案例,系统梳理其城市群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粤东城市群的空间形态随潮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而发生改变,呈现从西北逐渐向东南拓展的特征,单个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精细化、密布局的特征,城市群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带状—人字状—梳状—圈层式”的演变;2)“精细、重商、外向、融合”等潮汕文化要素分别在粤东城市群发育的4个阶段发挥着不同影响力,其中,“精细”和“重商”深刻影响着城市群个体化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外向”和“融合”引领城市群集团化发展结构;3)文化城市群的演变实际是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时代复合型新文化等多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梯度式推演的结果;4)在不同时期,文化要素作用尺度从微观建筑建设层面逐渐扩大至中观城市景观层面,最终形成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城市群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