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重力资料和地形高程资料,采用普拉特-海福特(Pratt-ttayford)重力均衡理论模型,取1°×1°方格网,通过使用现成改正表格查取改正值与个别计算点用理论公式计算作校核的方法,计算了我国东北地区75个计算点的均衡重力异常值;并对局部第四系覆盖较厚地区作了第四系密度改正;在此基础上,构制了我国东北N39°—49°,E121°—131°大部分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图;结合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空间重力异常特征以及莫霍界面的起伏特点作了对比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华北断块区均衡重力异常、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衡重力异常是地壳均衡状态的标志,地壳均衡状态与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文中基于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EGM2008自由空气异常,采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DEM)ASTER GDEM 2009和ETOPO1分别作为陆地和海底地形数据,通过基于DEM的严密地形-均衡改正方法计算得到华北断块区5'×5'网格分辨率的Airy均衡重力异常。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华北断块区均衡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区内均衡重力异常与构造特征、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断块区均衡重力异常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断块差异性;区内均衡重力异常大小主要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是地壳表层物质密度横向变化和深部构造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对均衡重力异常的显著影响说明华北断块区地壳均衡调整尚未完成;华北断块区地震活动和均衡重力异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地震活动在显著的均衡重力异常高值区或低值区周围及正负均衡重力异常区过渡部位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均衡重力异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重力异常图等有关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均衡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地壳新构造运动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内各块体的均衡状太民并不均一,而且异常幅值大小与地壳的相对隆起或沉程度相关;(2)高原均衡异常同强地震分布有较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5.
6.
地图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125号出版物)中的全国“均衡重力异常”图,与地质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号出版物)中的全国“均衡重力异常图”的比较表明,在东经105°以西的大部分山区,如冈底斯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以及秦岭等处,两幅图件显示的均衡重力异常有较大的差异;不仅符号相反,而且数值相差达到100或200余毫伽.这个差异必然导致对同一个地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均衡状态估计.对于差异如此大的基础图件,有必要仔细核对,查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地图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125号出版物)中的全国“均衡重力异常”图,与地质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号出版物)中的全国“均衡重力异常图”的比较表明,在东经105°以西的大部分山区,如冈底斯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以及秦岭等处,两幅图件显示的均衡重力异常有较大的差异;不仅符号相反,而且数值相差达到100或200余毫伽.这个差异必然导致对同一个地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均衡状态估计.对于差异如此大的基础图件,有必要仔细核对,查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汾渭断陷带均衡重力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汾渭断陷带均稀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与地壳表、浅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以及均稀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局部均稀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与出露地表的岩石密度和地质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对应关系,区域均稀重力异常特征反映了本区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不是朝着地壳趋于均稀方向发展,而具有反均稀力的特征;不同方向异常带交汇的地方,现今构造运动最强烈,是强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9.
10.
中下扬子地区的壳幔结构及其与地震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下扬子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而其地过构造十分复杂,天然地震比较活跃的现实情况。以实测的地球物理资料与卫星重力异常等相结合,分析了该地区地壳构造和上地幔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指出该地区中强震的形成和发生既有可能与地壳层中存在的低速带和高导层有关,还可能与更部上人部构造的背景因素有关。文中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依据“固定质量法”的定义及原理,本文给出了一种判断地震空间分布分形结构及计算D_q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的统计条件下,不同区域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地震分布均具有分形结构。围绕海城、唐山大震区分别选择4个大小不同的区域,分不同时段计算其D_q—q谱。结果表明,强震前后其形态无显著变化。强震前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D_o值有降低的趋势,震后回升;在震源区周围较小区域内,D_o的变化相反;而有的区域强震前后D_o值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西部强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震破裂带,极震区长轴及发震断裂等为基础资料,统计了中国西部的强震构造。结果表明,其走向和长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并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为此,建立了构造走向与长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破裂带与地震构造类型、发霉构造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北西向发震构造在中国西部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地震短临异常综合标志及预报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北16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多兆短临异常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短临异常的综合变化特征。依据短临异常的综合特征,提出在中期异常背景上孕震过程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两个定量化综合标志。研究了孕震后期在观测到较多数量短临异常情况下,能否发布5级以上地震预报意见的预报指标。作为本文结果的检验,计算了8次地震丧的综合标志和预报指标。本研究工作在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壳结构、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探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在华北存在着由南西往北东为主的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作用。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