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土壤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近20年来土壤质量演变趋势分析得出: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先降后升;全N、速效N含量分别呈S型、直线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有积累趋势;速效K和土壤pH值下降明显;土壤盐基交换量(CEC)有增高趋势。土壤环境负荷呈增大趋势,表现为土壤氮、磷出现季节性盈余,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率大;土壤重金属有明显积累特征;土壤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除草剂、表面活性剂在生态链中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长序列季节尺度降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11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连续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地区286年长降水序列在季节尺度上进行了趋势与周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将近300年,北京地区四季除了冬季之外降水呈上升趋势;(2)夏季降水和年降水的上升趋势在17世纪80年代后上升的非常明显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显著的;(3)夏季降水和年降水的突变点发生分别发生在1764和1768年,这之后北京夏季降水和年降水从下降趋势变为上升趋势;(4)四季降水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周期特征。130–170年, 80–95年, 75–95年和 55–65年被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降水的最主要周期;(5)153年,85年,83年,59年分别为北京地区春夏秋冬四季降水的第一主周期;(6)夏季降水与年降水变化阶段基本相似,夏季降水完全控制年降水;根据两者85年第一主周期判断北京地区在2009–2030年这个时段正处于一个少降水期。 相似文献
3.
4.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其水文气候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水资源演化。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水文气候过程的时空演变规律仍认识不足。本文以青藏高原气象站点降水观测数据为基准,结合水汽通量资料,对13种不同源降水数据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用质量较好的IGSNRR数据集识别了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西南以及西北边缘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较小,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不足50%;随着逐渐向高原腹地推进,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逐渐增大,雨季逐渐缩短且推迟,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逐渐增大。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水汽运移方向保持一致,即主要是由西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所致。基于此,识别出西风的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原35°N以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原约30°N以南,而高原中部(30°N~35°N)降水受到西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共同影响。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青藏高原水文气候过程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北地区东部1961-2015年54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地区东部5~9月逐旬降水的季节内非均匀性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5~9月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平均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从集中度来看,其东北部降水较集中,西南部较分散,而集中期主要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相比较甘肃陇东地区集中期较晚;从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异常特征来看,第一模态均表现为全区一致性,第二模态均表现西北和东南反向变化特征,而集中度第三模态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反向变化特征,集中期第三模态表现为东西反向变化特征;从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变化趋势来看,近50 a来降水集中度越来越小,而降水集中期越来越早;另外从汛期降水量同同期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关系来看,其与两者均存在正相关,其中集中度与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和宁夏北部,而集中期与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在陕西和甘肃南部。另外利用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对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建立的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从而为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季节内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台风季节降水的特征和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标准化主分量方法对海南省1959-1982年台风季节(7-10月)的降水量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期间降水空间颁比较集中,仅含有4种主要类型:即全省范围的涝(旱)型;南涝(旱)北旱(涝)型;东涝(旱)西旱(涝)型;东部和西部沿海涝(旱)南-中-北部旱(涝)型。前3种类型已占该降水场总方差的82%,但其出现频率却可高达96%。 相似文献
7.
新疆不同季节降水气候分区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新疆88个测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主成分分析)、REOF(旋转主成分分析)、线性趋势、kendall-τ检验以及累积距平、t检验、信噪比相结合等方法,对新疆四季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四季降水量EOF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均表现为全疆一致的降水偏多或偏少型、南北疆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以及东西反向的东多(少)西少(多)型等3大整体异常结构;在同一约束条件下,不同季节REOF分析所揭示的降水气候分区不同,冬季大致可划分为3个区,春季6个区,夏季7个区,秋季5个区;除南疆偏西地区冬季降水量未出现显著突变增加趋势外,新疆大部地区于1986年前后冬夏降水量同时显著突变增多,与其上空大气可降水量(APW)的增加有关;北疆春季降水量既没有显著的增加趋势,也未发生过突变;南疆大部地区春季降水量曾出现过显著突变增加,但突变时间早晚不一;从长期变化趋势看,北疆北部、中天山两侧及其以东地区秋季降水量虽增加不显著,但在1978年前后出现过突变增加,是季降水量突变最早区域;北疆西部冬、夏、秋降水量均显著增加,是新疆降水量增加最敏感区域,但秋季降水量的突变增加是从1997年开始的,比冬夏突变晚11 a左右,比其东部地区偏晚30 a左右。 相似文献
8.
9.
司有元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5,(3)
京津冀地区西依太行山、东临渤海,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现象非常明显,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其中70%左右集中于夏季。 夏季降水量大,对晚秋作物的生长有利,但是夏季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形成洪涝,使夏播玉米芽涝,棉花蕾铃脱落。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的地区,这种灾害更为突出。因此,研究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及其变化,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5 年10-11 月中美联合考察队在各拉丹冬峰北部果曲冰川平坦的粒雪盆 (33o34'37.8"N, 91o10'35.3"E, 5720 m a.s.l.) 钻取了一支冰芯, 通过对该冰芯进行多参数定年, 恢复了青藏高原中部各拉丹冬地区近70 年来降水中δ18O 的变化历史。根据冰芯中季风期和非季风期δ18O 值与临近气象台站气温的正相关性, 重建了该地区70 年来的春季和夏季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 各拉丹冬冰芯中δ18O 记录的春季和夏季升温趋势非常明显; 根据回归分析, 冰芯中非季风期的δ18O 每增大(或减小) 1‰相当于春季气温升高(或降低) 1.3 oC; 季风 期的δ18O 每增大(或减小) 1‰相当于夏季气温升高(或降低) 0.4 oC; 各拉丹冬冰芯中δ18O 记录恢复的春季和夏季气温与北半球春季和夏季的气温变化具有一致的趋势, 但各拉丹冬地区的增温幅度比北半球要大, 同时春季的增温幅度也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城市影响腹地划分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断裂点模型为基础,以城市场强模型为工具,引入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间时间成本加权距离两个指标对模型进行修正,结合水分分析方法,对长三角15个中心城市的影响腹地进行划分,比较城市腹地的面积大小及分布情况,并在腹地划分的基础上叠加市域行政范围来揭示长三角各城市腹地范围与行政范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行政区划调整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湛江市雨水资源有效化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湛江市降水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汛期(4-9月)渲泄入海、不可利用的丰富降水资源有效化是解决湛江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经济、有效途径,并结合实际探讨了雨水资源有效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基于SOFM人工神经网络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职能分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城市职能聚类的模型工具。结合实际,建立了包含城市规模、职能活动和产业活动的分类指标体系,并应用ANN模型分析中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izaing FeatureMaps,SOFMl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网络运行结果表明: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主要城市可以自动分为5类,SOFM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聚类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说明了SOFM神经网络方法更可行。 相似文献
16.
17.
三角洲岸线变迁中的河流纵剖面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代三角洲岸线变辽对河口变化频繁的河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各种进口水沙过程和尾水位过程组合的水槽实验,建立了冲积河流纵剖面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硬粘土层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长不工三角洲地区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裂隙,植物根茎等暴露成标志,系古土壤。古土壤层厚 度多在2.0m以上;剖面具有多个粘聚层,但缺乏钙积层;半数以上研究钻孔的古土壤层中出现有孔虫;剖面的磁化率值低而平稳,磁组构参数变化范围广。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岭南文化与主要外省人原籍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珠三角地区岭南文化与主要外省人原籍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珠三角六大主要外省人文化与岭南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石和文字表达方式,在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原文化具有浓厚的北方旱作农耕文化的特色,长江流域荆楚文化具有显著的稻作农耕文化的特色,而岭南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南方海洋文化的特色;具体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物质形态文化领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能有助于实现文化的趋同和融合,发展有利于现代化的文化要素,逐步革除不利于现代化的文化要素,在文化互动中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和文化大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