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非饱和土壤的水力性质是进行土壤中水分与污染物运移模拟的物理参数,其中土壤水分扩散率是定量模拟土壤水分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通过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分层取样,采用水平土柱吸渗法测定各地类的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运用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单对数模型和双对数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对数模型参数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可以建立表征描述南小河沟各地类的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单一参数的单对数模型;进一步从全流域及划分地类后得到的模型参数B与A的关系分析表明它们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对模型进一步简化为单一参数模型。分析单一参数模型B的统计特征表明:参数B随着地貌类型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可作为土壤水分扩散率空间变异的变异系数。因此,可以用参数B作为反映地貌类型的指标,应用于区域土壤水分扩散率的估计中。  相似文献   

2.
六道沟流域土壤水分抗风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治宝  李振山 《中国沙漠》1996,16(3):275-280
根据在六道沟流域采集的土样进行土壤水分对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实验结果,建立了土壤风蚀率(风蚀强度)与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通过长期的各种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监测及同步空气相对湿度观测,建立了土壤表层(0~3cm)水分含量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推导出土壤风蚀强度(风蚀率)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呈-8次幂函数减少的理论关系。最后,按照风蚀强度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及土壤水分监测结果分析和比较了各种土地类型的土壤水分抗风蚀性;根据土壤风蚀强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应具有的理论关系及空气相对湿度的详细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抗风蚀性的时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不同粒径沙土水分扩散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测定了科尔沁沙地典型沙质农田不同粒径沙土的水分扩散率。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沙土湿润锋迁移速率的大小依次是0.50~0.25 mm、0.25~0.10 mm、原状土、<0.10 mm的沙土;土壤粒径与入渗性能呈正比关系,即粒径大,则入渗快,反之则小;湿润锋迁移速率与入渗距离符合幂函数关系,相关分析结果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粒径<0.10 mm的沙土,当土壤容积含水量<0.415时,λ值随含水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而当含水量>0.415时,λ值则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土壤水分扩散率逐渐降低,其大小依次是0.50~0.25 mm、原状土、0.25~0.10 mm、<0.10 mm的沙土;土壤容积含水率与土壤水扩散率符合经验公式并呈指数曲线变化,相关分析结果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丁建丽  姚远 《地理科学》2013,(7):837-843
当前在干旱区土壤水分研究工作中,开展利用微波遥感技术高精度估算稀疏植被覆盖条件下地表粗糙度参数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基于微波遥感数据,结合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以IEM模型为基础,分析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含水量、地表粗糙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光滑地表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提取的土壤水分与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达到0.886,所建立的土壤水分信息提取模型在裸土以及稀疏植被覆盖地区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水平土柱法测定了杨凌地区典型粘壤土的水分扩散率,利用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单对数模型和双对数模型对其进行了拟合,建立了土壤水分扩散率单一参数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单一参数模型中参数B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将研究区域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粗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综合成3个主成分;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的单一参数模型参数[B]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308 2;将拟合得到的参数B代入单一参数模型中对土壤水分扩散率进行预测,除去其中较大值的预测结果偏低外,其余土壤水分扩散率预测结果都比较接近实测值,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257 8,可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单一参数模型中的参数B。  相似文献   

6.
基于VIC模型的逐日土壤含水量模拟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基于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大尺度水文模型,采用实测的日降水和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模拟了近35年(1971~2005)全国范围30 km×30 km分辨率的逐日土壤含水量。文章利用43个流域的实测流量资料,率定模型水文参数,建立和验证水文参数移用公式,确定无资料地区的水文参数。选取全国范围内的28个站19年的土壤含水量实测值,对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VI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土壤含水量,尤其是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模拟的0~100 cm的土壤含水量多年平均值与实际的全国土壤水分分布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腾格里沙漠油蒿群落土壤水分与碳酸钙淀积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阐明干旱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碳酸钙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腾格里沙漠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对80m×80m样地内400个4m×4m样方的土壤水分和碳酸钙的分布状况及二者含量之间的关系、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油蒿群落土壤含水量呈均匀分布,碳酸钙含量呈小斑块分布;土壤含水量与碳酸钙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碳酸钙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碳酸钙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空间异质性之间呈显著单调递增的幂函数关系。可见,干旱区土壤含水量和碳酸钙含量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土壤含水量越高,碳酸钙淋溶和淀积作用加强,土壤碳酸钙含量也就随之升高。因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碳酸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不同植被类型对厚层黄土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志强  刘宝元  张岩 《地理学报》2008,63(7):703-713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 对陕西省绥德县境 内的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地0~10 m 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农地土壤约在3 m 以上、其他植被类型约在 2 m 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雨量的大小存在年际变化, 且农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 他植被类型, 其他植被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0~2 m 土层农地土壤水分在不同测定年份始终在易效水以上, 但其他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随降雨量的不同变化于难效- 无效水与易效水之间。农地3 m、其他植被类型约2 m 以下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年际变化。农地与天然草地 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植被, 但二者含水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土壤水分都属易效水 范围。人工柠条灌木林土壤水分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 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和人工油 松侧柏混交林之间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属于难效-无效水范围, 人工乔木林接近难效-无效水范围。  相似文献   

9.
自动站土壤水分资料质量控制方案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志富 《干旱区地理》2013,36(1):101-108
 在已有的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土壤水分资料基础上,统计分析土壤水分不同层次四要素(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的分布特点,根据四要素相应小时资料的特点,依据土壤水分自动站观测原理和方法,研制了适用于自动站土壤水分小时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案。将该质量控制方案应用到全国自动站土壤水分观测小时资料中,通过质量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土壤水分自动站小时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案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各个要素各月的可用率均超过90%,平均可用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10.
额济纳绿洲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额济纳绿洲地处干旱内陆河地区。在分析额济纳绿洲土壤特性的基础上,以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作为分析对象,根据观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及环境因子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土壤类型及结构差异较大,土壤类型的差异主要受成土条件的制约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戈壁地区与其他几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差异最为显著;土壤类型及结构的差异,土壤容重变化的特性及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额济纳绿洲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土壤剖面中不同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稳定变化层,急剧变化层和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及地下水水位埋深是影响土壤含水量最为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溶质类型与矿化度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了不同矿化度下(lg/L、3g/L、5g/L、10g/L)的三种钠盐(Nacl、Na2SO4和Na2CO3)对石灰性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盐复合迁移体系中盐分与水分迁移具有不同步性,影响不同步性的因子与盐分类型有很大关系.NaCl对水分移动速...  相似文献   

12.
非饱和土壤导水率是研究土壤水盐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其测定方法很多。根据Libardi等人提出的野外测定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θ法,通过在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棉田的试验,求得了该站绿洲棉田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建立了计算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的经验公式,将θ法与毛细管模型确定的非饱和土壤导水率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θ法的误差来源。研究结果表明:θ法简单实用,是一种野外测定非层状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额济纳荒漠河岸胡杨林的实际土壤层结构,建立了带有根系吸水项的垂向一维土壤水分非饱和运动基本方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方程进行离散化,编制了用于该模型数值模拟的计算程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能够较好吻合,模拟精度在92%~98%之间,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为研究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运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苏打盐化草甸土和苏打碱土2 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苏打盐渍土土壤水分特征,并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0~40 cm土壤层,盐化草甸土总孔隙度大于50%,毛管孔隙中以0.1~1.2 mm当量孔径的粗孔隙为主,苏打碱土总孔隙度低,主要以小于0.1 mm当量孔径的细孔隙为主;0~40 cm土壤层在相同水势作用下,盐化草甸土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苏打碱土,说明苏打碱土土壤持水能力较低。通过模型模拟,获得不同土壤层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均在0.9 以上,模型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李爽  赵相杰  谢云  翟俊瑞  刘刚  高晓飞  李晶  高燕 《地理科学》2018,38(7):1189-1197
在东北黑土区采集了不同侵蚀强度黑土土样,测定其土壤水分、机械组成、有机质和容重等指标,利用Rosetta模型估计了Van Genuchten模型的参数,并将估算土壤水分与实测土壤水分对比,评价了选择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模拟精度,及该方法对东北黑土的适宜性。结果表明:选择4个或6个土壤性质指标,尺度参数(α)和形状参数(n)的差异较大,采用6指标时,α增大,n减小。修正VG模型参数mn的关系后,模型拟合精度明显提高,其中6指标的计算结果好于4指标,但拟合值偏大,需进一步较正。Rosetta模型适用于砂粒含量小于46%,粘粒含量大于28%的东北黑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北威尔士北美云杉林〔Piceasitchensis(Bong)Carr〕土壤非饱和水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时空变化过程及规律。结果表明,表层至10cm深和35~50cm深的土壤层内非饱和水含量始终高于10~20cm和20~35cm深两层的非饱和水含量。土壤非饱和水有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补给中间层的规律。受水势梯度的影响,犁沟内非饱和水可以侧向补给相邻畦埂的土壤。在监测期,土壤中没有饱和水和过饱和水运动过程出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小流域地块单元划分与汇流网络计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地块单元是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空间单元 ,探讨地块尺度的水沙运移关系对强化小流域空间管理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