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1976、1989、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运用GIS和分形理论研究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各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形状复杂性和斑块的稳定性波动变化,1976、1989、2005年三时期的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总平均分维值分别为1.394 0、1.363 4和1.389 9。总平均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06 0、0.636 6、0.610 1。三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平均稳定性排序为:沙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工矿用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盐碱地。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稳定性相对较差。通过对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复杂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协调水土开发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环渤海区域1998,2000,2003,2005,2007年份的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选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GIs技术与定量模型支持下,进行了环渤海区域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环渤海区域水域、耕地减少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3%: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1-2001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和信息熵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这一典型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详尽分析。研究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减少,林地、牧草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到0.31%,其中园地的年变化率最大;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交通用地的空间变化明显;11年来,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利用方式日趋无序。  相似文献   

4.
1996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6-2007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变化强度、相对变化率及景观生态学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比例锐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则逐年上升,交通用地的变化幅度及动态度最大;各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在此期间呈一定波动,除牧草地外,交通用地历年的变化强度之和最大,期间以2004年各用地类型的变化强度之和最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衡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各市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的变化幅度及相对变化率差别不大,而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变化幅度及相对变化率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分形理论对地理学中具高度复杂结构的不稳定现象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定量描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多样性、破碎度景观指数,分析了长乐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各指数的变化情况:交通用地的分形维数最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稳定性指数增加,居民点及工矿、园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尽管形态简单,复杂性较低,但是稳定性很强,而受人类影响小的自然土地覆被稳定性普遍较差,由此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View 3.2软件,统计分析了泉州市1985~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年均变化率为0.09%;而且类型转化量最大的是耕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其次是林地与草地类型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东部地区显著.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威海市三期土地利用遥感解泽数据,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分形模型,获得了1985年、1995年和2000年三个时期威海市各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通过叠加分析等方法,计算出了1985-1995年、1995-2000年和1985-2000年三个时间段各主要地类动态度.在此基础上.对威海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动态度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1995年和2000年分维数较大的主要地类均是未利用土地、城镇用地和水域等,分维数较小的地类均是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从1985年到2000年,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平均值旱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总的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态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时段,各主要地类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变化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稳定,水域、城镇用地、草地和耕地在三个时期的空间结构较不稳定.1985-1995年,威海市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林地年减少率最大;1995-2000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水域年减少率最大;1985-2000年,城镇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未利用土地年减少率最大;威海市城镇扩展迅速,城镇化趋势显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规划、城镇化等因素是威海市主要地类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动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数据的泉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前 《福建地理》2005,20(1):12-15
本文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View3.2软件,统计分析了泉州市1985~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年均变化率为0.09%;而且类型转化量最大的是耕地转变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其次是林地与草地类型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GIS和分形理论的指导下,将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宝塔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风貌是以林地为基质,以草地、园地、居工、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2)宝塔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体、道路、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居工;而稳定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体、道路、居工、未利用地、园地、耕地、林地,草地.(3)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各种景观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除多  张镱锂  郑度 《地理学报》2006,61(10):1075-1083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间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得出: ① 10年来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和河谷地区,很多地段的天然植被由人工植被所取代,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区域的土地覆盖状况,这些变化是这一期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中旨在改变区域生态环境的人工植树造林和改良草场等人为有目的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直接结果;② 10年内面积增幅最大的是林地,增加了2.56%;③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广泛的是牧草地,由牧草地变成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水域的,其中牧草地变成林地的面积最大,占变化面积的94.09%;④ 耕地变成林地的面积占耕地移出总量的54.86%,变成居民点的占移出面积的38.25%;⑤ 水域变成林地的面积占变化面积的93.13%。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千岛湖镇1993~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它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土地景观形态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特征。在对鄱阳湖地区1995年、2000年、2015年和2018年4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形维数、分形稳定性、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度和景观隔离指数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并运用分形理论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1995年到2018年的20多年间,建设用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高的土地类型;但从时间尺度上,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在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的作用下逐渐向有序方向发展。水田、旱地和有林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低的土地利用类型,且处于景观分形不稳定状态。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以及景观分离度指数的计算结果支持了分形维数分析的结论。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布局的角度,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降低区域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发展。对于诸如有林地、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等自然景观,应增加其分形维数以减少人为干扰,维护其稳定性。同时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分形维数,将分形维数作为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合理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土地景观形态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特征。在对鄱阳湖地区1995年、2000年、2015年和2018年4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形维数、分形稳定性、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度和景观隔离指数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并运用分形理论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1995年到2018年的20多年间,建设用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高的土地类型;但从时间尺度上,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在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的作用下逐渐向有序方向发展。水田、旱地和有林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低的土地利用类型,且处于景观分形不稳定状态。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以及景观分离度指数的计算结果支持了分形维数分析的结论。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布局的角度,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降低区域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发展。对于诸如有林地、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等自然景观,应增加其分形维数以减少人为干扰,维护其稳定性。同时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分形维数,将分形维数作为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合理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汕头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头市六区一县为研究区域,采用1996-2007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分析汕头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陆地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及草地依次减少,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依次增加;潮阳和潮南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南澳县以林地为主,潮阳区和澄海区主要为其他农用地,澄海区未利用地最多。汕头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使得其内江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近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蓄水层和海岸带水质污染,海岸湿地功能退化,物种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用来计算分形维数的原始数据通常是栅格图像,但是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大多以矢量形式存放,若将其转为栅格形式后计算分维数,则将面临基于栅格图像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计算精度与像元尺寸以及图像自身大小有较大关系,并且在对栅格图像进行不规则形状提取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利用Visual C#完成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矢量数据分形维数计算程序设计,并利用该程序对20世纪90年代三个时期的秦岭中段和鄂东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该程序是一种方便、实用而且精确的分维数计算方法。此外,从三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来看,在秦岭中段地区表现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水田>旱地>草地>林地>水域,而鄂东南地区则表现为:水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这说明在上述两个地区,林地、水域、草地的稳定性都相对较差,它们的潜在变化趋势也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侵蚀背景下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本文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土壤侵蚀背景下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通过空间分析,对中国近五年来不同土壤侵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状况、森林植被覆盖、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等时空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壤侵蚀以水力、风力、冻融侵蚀为主,水力侵蚀以微度水力侵蚀为主,在微度水力侵蚀区,耕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多,林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风力侵蚀以剧烈风力侵蚀为主,在微度风力侵蚀区,草地面积减少,而未利用地的面积增加;在轻度、中度、强度风力侵蚀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在冻融侵蚀区,草地面积有显著增加,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8.
数据格式(矢量和栅格)和栅格粒度的选择对准确分析土地利用稳定性、正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至关重要。该文以临沂市2010年1∶5 000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分形理论和GIS技术研究不同数据源下临沂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和稳定度。结果表明:临沂市土地利用总体稳定性弱,建设用地、园地稳定性较强,水体、未利用地、林地稳定性较弱,耕地、交通用地、草地属于受数据格式影响大的敏感地类;敏感地类突出反映了矢量和栅格研究结果的偏差,最佳适宜粒度下的栅格数据产生的是平稳偏差,通过采用第一尺度域内的粒度作为最佳适宜粒度降低了与矢量结果的偏差。该研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中数据源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转换速率、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度系数和信息熵等指标,分析了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986~2000年间,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多样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匀化,呈现与牧草地、耕地和建筑用地挤压林地的趋势;空间单元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差异性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系统不同程度地趋于复杂无序;上地利用的空间生态效应与海拔梯度、人口密度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土地利用变化与空间生态效应变化呈现逆向关联特征;区域开发政策、人口密度、资源分布、产业活动强度等的变动驱动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与GIS的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乌审旗1986-2005年5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2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经历着"涨势"与"落势"的波动.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方向来看.林地、草地和沙地相互转换频繁;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沙地;水域主要向其他未利用地转换,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向草地和沙地转换,工矿用地没有转出.从200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来源看,耕地主要是由林地、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林地主要由沙地和草地转变而来;草地主要是由沙地和林地转变而来;水域主要是由沙地和耕地转变而来;居民地主要是由沙地、草地和林地转变而来;其他未利用地主要是由草地、水域和林地转变而来.(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除居民点外各类景观斑块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除水域外,各类景观斑块密度下降、分离度减少;全旗景观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升高.(3)人为因素中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