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模型对比分析,并从1996年以来与广东、泛珠三角洲地区及全国相比,湖南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效益较差,三次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河北省为例,运用相关系数、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方法对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结构偏离度纳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偏离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及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动态结构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河北经济特有的高能耗、高排放、经济转型压力大等特征在模型中均有所体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得经济结构得以改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存在转移和释放的较大空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有利于增加就业;结构偏离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结构偏离度每增加1,对产出就造成0.02%~0.17%的损失;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被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稳增长、调结构的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且长远,调结构对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效益动态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与变动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对中部地区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横向动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主要煤炭城市在近8年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显著。(2)所有城市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所在城市经济增速,而第三产业则慢于城市经济增速。(3)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997—2007年整体在下降,但在近6年却呈缓慢上升态势。(4)偏离-份额指数显示中部各主要煤炭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占优,但对于第一与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偏离效益表现不同;同时,各煤炭城市相应产业部门对所在城市经济区域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效果和竞争效果指数方面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世界城市目标背景下的海淀产业发展进行了耦合度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就业弹性系数、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三次产业与就业的回归分析来测度海淀区相关产业的人口带动作用,由此分析目标导向下的海淀人口发展预期,根据研究结果,海淀区应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进行人口合理增长引导,建构海淀区人口可持续调控体系;疏解城市功能,疏导人口合理分布;坚持人口质量和结构的多元调控政策;构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流域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塔里木河流域的5个地区1980-2005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提取了各地区在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效益方面的优劣势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各区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属于绝对优势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属于相对优势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属于相对劣势区,和田地区属于绝对劣势区;重点分析了2000-2005年产业结构内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塔里木河流域产业结构总体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发展较慢;三次产业均扩张的有巴州和克州;第二、三产业相对扩张的地区有喀什地区;第三产业处于相对扩张而第一、二产业处于相对收缩的地区是和田地区;三次产业均处于收缩状态的是阿克苏地区,并剖析了其影响因素.针对两种影响因素构成空间的组合方式,从产业结构角度提出推进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的新的城市群地域单元,研究其产业结构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湖南省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城市群整体的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略优于全省水平,但优势度不明显,而相对于全国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落后;该城市群8个城市中,只有长沙市在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竞争力2个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株洲和湘潭两市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其他五市不仅产业结构落后,而且产业竞争力也不强.基于此,最后提出了该城市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陕北能源开发区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琦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14,34(9):1077-1084
运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农业多样化指数、多部门经济分析模型、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方法,对1978~2011年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① 1978~1991 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为 0.123,产业结构缓慢转换;1992~1997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98~2003年榆林市产业转换速度达最大值0.276;2004年后,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换速度有所回落。1991~2011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平均为3.94%,GDP增长的29%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② 1991~2011年榆林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8左右,能源资源开发44.44%的价值外溢。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均说明了榆林市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③ 1990~2011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36.70%,传统食物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资源区农村转型发展,促进能源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互促发展成为榆林市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5—2012年中国十大城市群104个市级区域面板数据,对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进行了跨区域比较研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十大城市群分为受竞争力限制地区、推动作用不明显地区和受竞争力显著推动地区三类,并从经济发展水平、三次产业具体偏离情况和产业变化情况等方面对三类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相关,三类地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以海洋产业就业为研究对象,从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方面分析2002—2015年海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轴图"与Divisa模型,分析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特征并进行因素分解。研究表明:(1)与全国和陆域产业相比,海洋产业发展效益好,吸纳就业潜力大。其中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新兴产业中,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等就业弹性较高的行业,对海洋产业就业推动作用较大。(2)2002—2015年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呈现先"右旋"再"左旋"的发展模式,而海洋产业结构则为"左旋"发展模式,并且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海洋产业结构演进。(3)经济效应是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是抑制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中的相关方法,对伊犁河谷1956-2008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针对伊犁河谷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计算了1956-1978年、1979-1992年和1993-2008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伊犁河谷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一产比重一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上升快,但内部结构不合理;2.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3.产业结构转换速度逐渐变缓,特别是1993年以后,随着经济活动日趋正常化、规模化、成熟化,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相对较小;4.产业结构一直是靠着传统的农牧业在发展演进,落后的工业和不发达的第三产业严重制约着伊犁河谷产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11.
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52-2008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对新疆解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与同期全国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52年以来,新疆与全国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新疆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二产居于主导地位;新疆产业...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芜湖市作为案例地,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入手,探求两者的互动发展,努力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迅速工业化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经济聚集与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作者单位三>=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现阶段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阶段,拥挤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集聚程度的不同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大小存在差异,资本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就业密度和人口规模,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的.②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其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对城市土地产出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城市就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Traditionally,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stressed as a tool for achieving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literature on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also incorp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occupational structure while recognizing the continued rol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associ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and occup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associations of industrial and occupational diversification with indicators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a weakeni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and occupational employment structures over time.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occupational diversification operates somewhat differently. For example, a trend toward occupational diversif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employment growth but with lower levels of income. This suggests that occupational diversity may not necessarily ensure job quality, and hence, the lower levels of income.  相似文献   

15.
王凯  易静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3):465-474
利用Gini系数、E-G指数、行业地区集中度等产业集聚指标以及产业利润率、就业系数、劳动生产率等产业绩效衡量指标,基于2010年的截面数据,探究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及其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但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区域集聚特征明显;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区域差异与区位条件差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旅游产业集聚总体上对产业绩效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旅游产业集聚对产业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于就业机会的增加影响甚微。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05,自引:16,他引:89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 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 年, 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 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 沿海地区 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 2010 年、2020 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 6.0%,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 年, 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 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 乡村人口由3.06 亿人降为2.19 亿人, 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 未能实现农村人口 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 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 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 提升农村生产力, 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Urban geography》2013,34(4):310-323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unemployment in the central cities of the industrial Midwest. It is argued that the immobility of low-wage labor relative to the mobility of employment results in either the exploitation or isolation of low-wage labor. In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the suburbanization of low-wage employment economically isolates the immobile low-wage population of the central cities. This alternative view of the spatial mismatch de-emphasizes race and emphasizes the segmentation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to low-wage occupations. To test the 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 a model of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avel times to work is estimated for three cities in the industrial Midwest: Chicago, Detroit, and Cleveland.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employment reduces access to employment for central city residents as evidenced by the lower frequency of short trips to work for low-wage central city labor.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8—2007年的重庆市和浙江省的统计数据,重点选取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和浙江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反差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减,而浙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却渐趋改善,并呈现出"弱二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重庆和浙江二元经济的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