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海地震震后地形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已搜集到的通海地震震后地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曲江断裂的震后活动呈指数衰减,和余震衰减规律相似。形变特征以单元滑动频度方式表现出来,与强度(变化幅度) 似无明显关系。断裂滑动和余震的关系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况:(1)滑动诱发地震;(2)滑动是地震的续发现象;(3)滑动和余震是大震之后断裂活动的共生现象。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动态滑动、静态滑动和稳态滑动特征,及其它们和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参加了云南省地震局年初召开的通海1970年7.7级地震学术讨论会后,感到关于该地震发震地点的确定值得商榷。《中国地震简目》(地震出版社,1977年出版)根据当年宏观调查确定的震中位置是北纬24°、东经102.7°,地点在北西向曲江断裂的东南段、通海县高大公社西北的五街附近,该处原先在构造上被解释为通海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曲江断裂斜接之处。但是阚荣举在1977年(《地球物理学报》20卷2期96—109页)和刘祖荫在1979年(《地震研究》2卷3期39—49页)根据国际地震中心和《中国地震目录》确定的新震中位置是北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地震考察小组一行三人应阿尔及利亚国家科研中心(ONRS)代主任贝尼尼邀请,从1981年6月12日到26日赴阿尔及利亚参加1980年10月10日阿斯南地震科学讨论会,并于会后到地震灾区进行了考察,还访问了有关科研单位。现将有关情况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 8月 1 1日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专家、博士生导师汪一鹏教授及其研究小组与新疆地震局活断层课题组沈军博士等人对天山地区的历史大地震遗迹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其中研究小组重点考察了 1 90 6年 2月 2 3日玛纳斯南 7.7级大地震和 1 81 2年 3月 8日尼勒克 8级大地震的遗迹 ,并对达尔布特断裂、博阿断裂、喀什河断裂、清水河子断裂等进行了形变带的研究及地表断层位错和变形测量 ,此外还将完成逆断裂地震地表变形与工程破坏作用的评价。地质学家汪一鹏教授来疆开展天山地区历史地震及活断层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柔洁…  相似文献   

5.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震局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地震研究所(现为地震局)关于1985—1986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计划书,中、朝双方科技人员于1985年—1986年在中国辽宁东部地区和朝鲜西部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的研究.据此,1985年朝方三位学者到中国辽宁进行活动断裂考察;今年我国派五人到朝鲜,同朝鲜学者组成联合考察团,对朝鲜活动断裂进行考察.我方人员于1986年9月2日到达平壤,开始考察活动,于10月31日结束考察活动,离开平壤回国.  相似文献   

6.
利用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对2018年8月14日云南通海市M5.0地震前后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8年6月27日,在畹町—安定断裂附近出现亮温增温异常,随后异常幅值及面积逐渐增大,沿断裂带发展,持续至8月6日面积及谱值达到最高值,之后高值异常区域慢慢收缩,8月14日在异常区附近发生通海M5...  相似文献   

7.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19个地震区(带).这些地震区(带)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带)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对其中两个区(带)在2001年青海昆仑山和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带)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一九七○年一月五日在云南通海、峨山、建水三县交界地区沿曲江河谷发生的7.7极地震序列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通海地震序列是一个前震活动明显,没有临震前震、主震能量大,余震衰减快的典型主震型序列。主震震源机制求得的断层面、主震宏观等震线的长轴方向和余震分布的长轴方向完全一致,都与曲江断裂重合。故认为通海大震是曲江断裂在北北西向压应力作用下的一次从中间开始向两端破裂的新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地震地质资料和地形变测量、震源物理、破裂模拟实验的结果,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方法,重点剖析了1970年通海7.7级强震产生的地震断裂带的力学特征,研究了曲江断裂的现今活动性。从地震断裂带的展布特征、力学特性与曲江断裂相一致,说明这次强震的发生,是曲江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地貌分析法确定了云南省通海—石屏地区第四纪中的地表垂直构造形变。应用这个形变资料,根据弹性位错理论求得区内几条活动断层的错距,其中曲江断裂的右旋水平错距为5公里。指出本区在第四纪中主要受北北西—南东东方向的压应力作用。根据地震裂缝、三边测量、定点基线测量和震源机制资料,求得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者发现它与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是相似的。由曲江断裂的平均5—7毫米/年的水平运动速度去估计,通海7.7级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300—400年。作者还指出通海地震前400年内,地震活动形成空区。并利用围空地震资料,求得空区内地震震级M与围空地震的断层总面积S之间存在经验关系, M=1gs-3.8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西藏当雄地震的考察,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1)绘制了1951年当雄8.0级地震等震级图;(2)对地震产生的地震形变带进行了大比例尺的实测填图工作;(3)崩错断裂是一条走滑性质的断裂,该次地震使崩错断裂右旋走滑,最大水平位移为7.3米;(4)多级应力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在甘肃武都南发生破坏性地震。由于地震离逝时间久远、地形地貌复杂、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后期人为改造强烈、研究程度较低等方面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争议。冯希杰等认为武都历史地震发震断裂应为左旋走滑的临江范家坝断裂;侯康明等认为除临江范家坝断裂外,其北部还存在两条左旋的活动断裂构成了该地震的同震破裂带;袁道阳等认为临江范家坝断裂(F_3)主要为晚更新世活动的挤压逆冲断  相似文献   

13.
陈伯舫 《华南地震》2006,26(2):16-19
用小波法分析了与1988年澜沧大震相关的通海台地磁Z分量资料。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前“日变幅差”ΔTg(24)存在可能的异常变化;异常为正异常,异常幅度很大,异常结束后立即发生了地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龙高半岛主要断裂与上覆地层的切割关系考察、浅层地震勘探、断裂两侧等时地貌面的分布调查等资料,分析了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楼-东瀚断裂(F1)、高山断裂(F2)和海口-江阴断裂(F4)属有地质、地貌证据的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三山断裂(F3)属浅层地震勘探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福清断裂(F5)和东张断裂(F6)属断层物质TL测年结果确定的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从区内≥3级中小地震沿龙田-江镜地堑边界的分布特点看,可能与三山断裂和海口-江阴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质》2021,43(4)
为考察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孕震环境和序列活动特征,文中使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和部分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观测的201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Tomo DD)获得了漾濞M_S6.4地震序列周边地区的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漾濞M_S6.4地震序列主要沿NW向呈条带状展布,展布区域长轴长约20km,震源深度为5~20km。M_S6.4地震的余震主要沿SE向单侧扩展。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断裂SE侧的一条近平行的未探明断裂,而主震震中N侧分布的1组NNE向展布的地震则表明可能还存在1条NNE向的未探明断裂,两者共同组成1组共轭断裂。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M7.0级地震已过去近1年.本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历史资料,研讨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余震时空、震源机制及破裂扩展等特征;讨论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的能量释放特征等.结果表明:(1)芦山7.0级地震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南段仍存在尚未破裂的背景性破裂空段;(2)芦山7.0级地震与汶川8.0级地震两余震区之间的空段区存在能量待释放;(3)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在汶川余震区内)的北川附近存在能量释放不充分的局部区域.  相似文献   

17.
杨章  张勇  李军  尹光华 《地震学报》1985,7(4):434-444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航片解译和历史记载资料,对1812年3月8日尼勒克地震的震级及地震地质背景进行了讨论。根据地震主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特征与喀什河断裂带相一致等特点,指出1812年尼勒克8级大震是喀什河断裂作右旋逆冲的结果。 喀什河断裂是一条控制伊犁盆地北界和喀什河河谷的活断裂,它错断了喀什河阶地和古尼勒克沟,有着明显的新活动性。在震区还发现了一些古地震遗迹。对比1812年地震陡坎和古地震陡坎角度变化情况,对断层运动速率进行了估计,并估算出喀什河断裂带发生M≥8地震的重复周期为800—1600年。  相似文献   

19.
为执行中美地震科技议定书“中美东部地震构造对比研究”的合作项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地质观象台西伯(LeonardoSeeber)博士,安布拉斯特(John Armbrus ter)博士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倪(James Ni)博士于1988年6月28日来华,与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专家在华开展有关野外考察和合作研究工作.外宾与马宗晋研究员、张郢珍副研究员等一行8人于7月3日抵山西北部工作.他们先后考察了忻州水峪鸭儿坑1038年地震断层和地震形变遗迹、石岭关系舟山断裂、怀仁鹅毛口的推覆体、应县木塔和浑源悬空寺的抗震结构、应县镇子梁断层、大同火山群及新断层.考察过程中,中外专家密切合作、共同研讨,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山西境内丰富的地质现象和清晰的地貌景观引起中外专家的极大关注.竣极神工的应县木塔和巧夺天工的悬空寺建筑令中外专家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背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 6.9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是继1986年8月26日和2016年1月21日2次门源MS 6.4地震之后该区发生的又一强震。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中段,区域构造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和肃南—祁连断裂的阶区部位。现场考察发现,发震构造应为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之间阶区中发育的道沟断裂。青藏高原东北缘历史上发生多次7级及以上地震,其中1920年以来发生3次7.5级及以上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