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亚澳季风异常与ENSO准四年变化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赤道地区纬向风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亚澳季风与ENSO在各个位相的联系。结果表明:赤道纬向风变化与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在准四年周期上是强烈耦合的;在El Eino期间东亚冬季风弱,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弱,反之,在La Nina期间东亚冬季风强,夏季风弱,而南亚夏季风强;东亚地区的异常北风有利于西太平洋西风异常爆发,使得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但只有随后在中东太平洋出现持续性西风异常,El Nino才能发展,其中来自太平洋中部的异常北风(并不是来自东亚大陆地区)和南太平洋中部的异常南风的辐合对中东太平洋出现持续性西风异常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季风异常的影响更为显。  相似文献   

2.
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平均气候态变化与ENSO循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勤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1,59(2):157-172
文中用观测的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风应力资料和OLR资料,通过多时间尺度分析,将与ENSO有关的变化分为3个主要的分量,一是2~7a的ENSO循环尺度,二是8~20a的年代际尺度,三是20a以上的平均气候态变化。讨论了热带太平洋这种平均气候态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与ENSO循环的关系,并用耦合模式的数值试验来研究平均气候态的变化对ENSO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平均气候态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一次由冷态向暖态的变化,主要增暖区是沿赤道以及热带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变化最大中心可以达到0.6℃。伴随着海表温度的变化,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距平加强,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风距平也加强,在赤道中太平洋形成了一个加强的辐合中心。年代际平均气候冷暖态的变化对ENSO最直接的线性影响是使ElNio位相增加,而形成ENSO冷位相和暖位相的不对称。另一方面较暖的平均气候态可能引起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耦合加强,导致ENSO循环振荡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3.
关于ENSO本质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基于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物的科学观点,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循环),并且与ENSO发生密切相关;ENSO的真正源区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太平洋,导致El Nino(La Nina)的爆发;在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的同时,将有负(正)SOTA沿10°N和10°S两个纬度带向西传播,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热带太平洋SOTA年际循环的驱动者主要是由异常东亚季风所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异常.进而,可以提出关于ENSO本质的一种新理论,即ENSO实质上主要是由异常东亚季风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年际循环.    相似文献   

4.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要结果:(1)热带太平洋SOTA年代际变率有两种类ENSO模态.第一模为类ENSO事件成熟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第二模为类ENSO过渡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二者组合构成类ENSO事件40年左右及其背景下1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类ENSO事件对亚洲-北太平洋-北美上空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类El Ni(n)o成熟期间冬季,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型发展,贝加尔湖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蒙古高原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类El Ni(n)o衰退期(类La Ni(n)a发展期)夏季,贝加尔湖低压槽加深,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新疆-河套地区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距平.类La Ni(n)a事件时相反.(3)热带太平洋类ENSO事件通过影响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造成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南风距平的年代际变化,进而导致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异常.类El Ni(n)o事件成熟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多异常偏北风,东亚季风弱,华北少雨,长江中、下游多雨;类El Ni(n)o衰退(类La Ni(n)a发展)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亦为异常偏北气流,东亚季风较弱,华北少雨.中国气候异常型主要取决于类ENSO第一模态,而第二模态主要视位相异同来加强或减弱第一模态.两个类ENSO模态的共同作用导致1978年前后中国气候跃变和华北地区持续20余年的干旱.近期类ENSO模的振荡从1998年左右开始转为类La Ni(n)a模态,大致在2018年左右结束.在此期间,华北降水有望增加,长江中、下游降水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月平均海温距平资料、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联合环境分析中心(JEDAC)的海表和次表层海温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背景下ENSO循环的特征.结果表明,PDO为ENSO循环提供了一个年代际气候背景,在PDO的暖位相时期,El Nino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反之,在PDO的冷位相时期,La Nina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强度较强.而且在不同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背景下,ENSO循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PDO冷位相时期,发生El Nino(La Nina)事件时,正(负)的SOTA从西太平洋沿温跃层向东传播,正(负)的SSTA从赤道东太平洋向西扩展到中太平洋,ENSO事件先在赤道东太平洋爆发.在PDO的暖位相时期,发生El Nino(La Nina)事件时,正(负)的SOTA首先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然后沿温跃层向东传播,正(负)的SSTA从赤道中太平洋向东扩展到东太平洋,ENSO事件首先在中太平洋爆发.这为ENSO预测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用向量场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区域风应力场与海表温度场年际异常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最主要的一对奇异向量与ENSO循环关系密切,其主要特征为赤道中、东太平洋风应力向赤道的异常辐合(辐散)与该区的SST异常升高(降低)准同步变化。对70和80年代的4次 El Ni?o事件中标准化风应力异常场的分析表明,它们均表现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辐合。这一结果可能比用信风张弛描述ENSO循环中的环流异常更合理和更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ENSO 循环各阶段东亚夏季风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陈月娟  简俊  周任君 《高原气象》2002,21(5):441-44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CAR海温资料及中国测站地温资料,对ENSO循环不同阶段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从此期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低压变化来探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且与赤道东太平洋SST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又以与三个月前的海温变化关系最好.在Ninol 2区为冷、暖水之后的三个月中,冷水期对应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大于暖水期对应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东亚夏季风比暖水期强。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期间亚洲大陆的地面温度和地面气压也有明显变化,这是引起ENSO不同阶段东亚夏季风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施能 《应用气象学报》1996,7(2):175-182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El Ni?o和La Ni?a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定义了El Ni?o和La Ni?a冬季增强型和冬季减弱型, 讨论了El Ni?o和La Ni?a冬季增强型和减弱型冬、春、夏季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的特征.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有明显差异的四种不同分布型可能与冬季所处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以及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对它的不同响应有关.提出了从El Ni?o和La Ni?a冬季不同型→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型的物理统计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Investigated statistically i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and SST over sensitive areas of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with focus on the relation of EAWM to strong ENSO signal area.i.e.,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EEP) SST.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AWM variation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not only with the EEP SST but with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equatorial Indian/northwestern Pacific Kuroshio SST as well:the EAWM and ENSO interact strongly with each other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s,exhibiting pronounce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mainly under the joint effect of the monsoon QBO and the monsoon/SST background field features on an interdecadal basis-when both fields are in the same phase(anti-phase).strong EAWM contributes to EEP SST rise(drop)in the following winter,corresponding to a warm(cold)ENSO cycle;the EAWM QBO causes ENSO cycle to be strong phase-locke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making the EEP SST rise lasting from April-May to May-June of the next year,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a warm ENSO phase.  相似文献   

12.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对东亚季的准两年振荡的存在及其与ENSO变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东亚季风具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特征,但周期与振幅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同时东亚季风的QBO过程与ElNino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TBO的原因-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基于对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资料(OLR,降水和气温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同时,异常东亚冬季风可以影响次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在东亚地区;而异常东亚冬季风和ENSO循环间又有明显相互作用: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可以激发 El Ni o(La Ni a), El Ni o(La Ni a)反过来又可通过遥相关或遥响应而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强或弱的冬季风和ENSO循环是相互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认为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是TBO对流层准两年振荡)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cent studies, not only have the responding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omalies and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Asia to the ENSO cycle during its different stages been understood further, but also have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effects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NSO cycle been deeply analyzed from the observational facts and dynamic theorie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dynamical effect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zonal wind anomali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NSO cycle may be through the excitation of the equatorial oceanic Kelvin wave and Rossby wav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further that the ENSO cycle originates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Moreover, these recent studies also showed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zonal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not only result from the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but are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ast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dditionally,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sian monsoon and the ENSO cycle which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in the near future are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5.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大气科学》1996,20(2):129-137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热带太平洋耦合距平模式模拟了一次类似于实际的ENSO增暖过程,并对由ENSO增暖引起的海洋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耦合模式中的ENSO增暖在热带地区主要伴随着赤道中西太平洋Walker环流的减弱、中东太平洋气压降低以及表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增强;夏季和冬季低纬环流异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夏季主要表现为印度夏季风环流的显著减弱和东亚季风的增强,而冬季则主要表现为赤道所有纬向环流圈均减弱;温带大气环流异常冬夏季也具有明显不同特征,夏季温带大气异常主要限于东半球,且发源于亚洲季风区,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似无直接联系,但冬季温带大气异常则主要是发源于海温异常区的波列响应,反映了海温异常直接热力强迫的结果。另外,本文对耦合模式中的温带大气环流异常产生的可能机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冬季蒙古高压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尺度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崇银  王力群  顾薇 《大气科学》2011,35(2):193-200
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区的气压差被认为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及其变化的重要原因,而过去有关的研究以其年代际时间尺度为多,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冬季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冬季蒙古高压的活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之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冬季的强(弱)蒙古冷高压活动往往对应...  相似文献   

17.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66,自引:12,他引:6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崇银  穆明权 《大气科学》2001,25(4):433-443
对近百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SST)确实存在着偶极子型振荡的变化特征,它在9~11月最强,而在1~4月最弱;年际变化(4~5年周期)和年代际变化(主要为20~25年周期)也十分清楚.这个偶极子主要有正位相型(海温西高东低)和负位相型(海温东高西低);一般正位相型的振幅强于负位相型.尽管在极个别年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似乎与太平洋ENSO无关,但总体而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偶极子(类似ENSO)有很好负相关.它们的联系主要是赤道大气纬向(Walker)环流.资料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与亚洲南部流场、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都有明显关系,表明它对亚洲季风活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初和2016年初分别经历了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La Ni?a和El Ni?o事件,在不同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背景下,云南均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海表温度、云南124个观测站逐月温度等资料,通过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不同ENSO背景下极端冷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2008年初和2016年初云南冬季极端冷事件在2月表现更明显。2)不同ENSO背景下,2月大气环流和云南气温变化差异较大。La Ni?a(El Ni?o)年西伯利亚高压加强(减弱),位势高度场北(西)高南(东)低,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强),菲律宾异常(反)气旋西北侧异常北(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云南东部气温偏低(高)。3)2008年和2016年的东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均有响应,同时200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作用激发的菲律宾气旋西部偏北气流对东亚冬季风的加强和向南活动有重要影响,而201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对菲律宾地区环流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4)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