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5-02-09果敢冲突后大量缅甸难民进入中国云南省这一事件为背景,结合实地调研所做的问卷和访谈,从交往的基础、交往的形式、交往的频度以及影响交往的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缅边民交往状况。结果发现:1)中缅边民交往的基础有历史渊源、地理空间和政策的支持;2)交往的形式和内容有商贸、教育和情感等;3)中缅边民交往的频度和强度非常高;4)影响中缅边民交往的因素有中缅国家间关系、中缅之间边境贸易政策和两国对外开放政策等。  相似文献   

2.
瑞丽出境的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简称“人字形”走廊)与孟定清水河出境的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简称“新通道”)建设与发展上的极大反差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鉴于此,搭建SWOT的国际通道分析理论与框架,对“人字形”走廊与新通道的差异部分(即瑞丽—腊戌与孟定清水河—腊戌)进行SWOT要素阐述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以揭示二者的比较优势与不同时期侧重选择的地理逻辑。研究表明:1)不同时空序列下中缅印度洋通道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别。历史域上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明显的“地理决定论意味”,以地形、高程、河流、地质等为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征深刻影响着早期的中缅通道建设;现实域层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多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和科技进步是否促生通道建设“时空压缩”,即主观能动性和科技进步等能否缩短通道的建设里程和关键路段建设工期、是否能提升与城市群关联度和完善运输网络体系等;未来域的关键影响因素则是关注通道的“成长”、国家话语支持和战略定位以及服务国家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最直接的便是国家对通道的定位、赋能及话语政策支持等。2)瑞丽与孟定清水河作为中缅印度洋通道的中方出境口岸,其选址在不同时期侧重不同地理考量,受到各自S、W、O、T主导要素的裹挟影响与约束。瑞丽(“人字形”走廊)为抗争战略调整型,孟定清水河(新通道)为抗争战略进取型。3)总体上孟定清水河至腊戌一线(新通道)相较瑞丽至腊戌一线(“人字形”走廊)的优势和潜力较为明显,阻碍和困难相对较小,佐证了“优势在孟”的新通道方案。“人字形”走廊与新通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特征,传递出双“Y”轴通道设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中国重要的周边邻国,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家。在新冠疫情导致中缅边境封控之下,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依旧突飞猛进。然而这种态势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层面依然将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作为首选。这显然是对缅甸自2000年以来的国别地缘环境变化理解不足。文章借助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通过阐述缅甸基本国情、主要关系与矛盾,揭示在内外因素跨尺度、多领域、多元地缘体互动等共同作用下缅甸地缘环境的演变,即2000—2010年外压内稳和2011—2021年外斗内乱。缅甸整体地缘环境变化为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从地缘环境视角论证了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战略定位。文章不仅深化了对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新认识,且为大力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3,(4):53
缅甸曼德勒电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国六方投资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28日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这标志经过3年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跨国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当天下午,缅甸副总统吴年吞、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等在曼德勒举行的通气仪式上共同启动了投产按钮,位于中缅边境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南坎计量站放空火炬熊熊燃起,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相似文献   

5.
中缅非法跨境活牛贸易是影响边境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其研究对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和双边贸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历史文献档案和统计数据资料等,深度剖析中缅非法跨境活牛贸易的时空过程,并探讨了以“裙带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在此过程的运行机制。主要结论为:1)时间上,非法跨境贸易大致经历缓慢增长萌芽期、猖獗发展期和明显下降消退期3个阶段;2)空间上,以北线、中线和南线3条路线为主,贯穿印度北部、缅甸北部,最后进入中国云南;3)中缅非法跨境活牛贸易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和跨境“裙带关系”提供的信任、规范和执行机制,从而形成完整的社会网络贸易链。最后,建议通过简化正规贸易和加强智慧边境建设等方式来治理非法跨境贸易。  相似文献   

6.
缅北局势及其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缅北局势发展历程,剖析冲突各主体的诉求,分析缅北局势对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影响,并从第三方介入构建缅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之间双方认可的《全国全面停火协定》的视角提出应对的机制和措施。结果显示:目前,缅北局势呈现出冲突规模随时间推移持续上升的趋势,冲突从果敢爆发后向南北方向扩散并高度集中于中间区域;受地缘环境复杂和大国利益交汇影响,缅北冲突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缅军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冲突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冲突各方缺乏平等对话的平台与和谈共识,持续性冲突将是缅北的常态。缅北局势影响了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致使中缅经济走廊的投资项目无法有效推进,阻滞“人字形”走廊的通畅,并有损中国政府及企业在缅形象。针对缅北局势的影响,中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等应认真调研和精确把握双方诉求和缅甸的局势,积极协助缅甸冲突双方、为主要政党搭建对话平台、构建平等的协商机制、促进和谈有效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既要注重硬环境的建设,更要加强软环境的投资等,这些将是保证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有效推进的关键。因此,以缅甸为突破口,在中国周边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板,探讨落实倡议的有效路径,总结各类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哈边境地区旅游廊道空间布局与发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新疆丰富多样的边境旅游资源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加以释放。如何围绕边境旅游主题构建旅游产业要素线性空间,将是边境旅游发展需要从空间上思考和突破的关键问题。以“点-轴”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分析中哈边境地区旅游节点、旅游廊道及其旅游地发展系统,对促进边疆地区旅游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表明:中哈边疆地区一级旅游节点有5个,二级旅游节点有7个;一级廊道节点段5个,二级廊道节点段11个;四大旅游地发展系统为哈吉民族风情边境旅游系统、塔城生态休闲边境旅游系统、博温康养度假边境旅游系统和霍霍察昭文化古迹边境旅游系统。  相似文献   

8.
9.
史丽  熊理然  蒋梅英 《热带地理》2022,42(3):499-508
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动态监测数据,对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的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规模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女性难民多于男性,难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型,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主,青壮年难民占总人口比重次之且增长快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典型的“距缅孟边境的距离衰变规律”,即难民营地向西部扩张,难民规模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2)罗兴亚难民的人口规模及结构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是深刻影响着缅甸的民主化进程;二是对缅孟边境安全形成挑战,导致缅孟关系趋于紧张;三是引发了多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与关注,进而引发了围绕难民问题的地缘政治博弈,导致东盟内部的分化及其地缘政治的外溢效应。3)相较于部分西方国家及国际组织,中国提出的“三步走”解决方案符合缅孟两国的实际情况,在中缅孟联合工作组机制下,罗兴亚难民问题正朝着合作共商的道路积极推进解决。  相似文献   

10.
领域陷阱与中国在缅甸北部的跨国禁毒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晓波  蔡晓梅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552-1561
非法毒品不仅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也促使地理学者深入研究并揭示毒品贸易背后的地缘政治因素和经济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缅甸北部“金三角”核心区域毒品的主要市场之一,基于中国政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无法对盘踞在“金三角”的毒贩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根除。面对跨国毒贩,中国政府陷入了John Agnew提出的“领域陷阱”。如何在尊重缅甸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跨国禁毒,以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和云南的社会稳定?本文借助政策报告和深度访谈资料,揭示毒品贸易的非传统安全属性,并且分析中国在缅甸北部的禁毒实践——采取武装威慑与替代种植。前者针对毒贩和跨国毒品集团,后者主要面向缅北依赖罂粟种植的农民。两种实践策略针对不同群体,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不仅在缅甸领土主权和中缅边境安全之间找到了平衡,也为中国政府克服“领域陷阱”,建构了有效的跨国管制机制。本文丰富了地理学者对于领土主权、地缘政治以及边境安全的探讨,可为中国西南边境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是推进中缅地缘经济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解析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协作机制,将为提升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效应和加强中缅地缘经济合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障碍不仅有地理环境的阻碍,更有中缅经济发展差异、复杂武装冲突干扰、大国干预掣肘和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地缘风险的束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并不是一种区域控制战略工具,而是打造一条交通物流、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关联的国际贸易走廊。为了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地缘经济合作,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应构建多层次的地缘经济合作协作机制。在国家层面,应通过推动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融合、强化中缅政策沟通机制对接、制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长远发展战略规划来加强中缅发展战略对接。在通道层面,应通过推动内外部基础设施联动、强化跨境地缘经济要素流动和产业协作、深化面向缅甸及印度洋地区的经贸合作来升级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地缘经济效应。在利益主体层面,应通过强化多方利益对接、统筹中缅口岸协调对接机制、创建立体化新通道风险防范机制来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下中小流域洪水风险图系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中国东南沿海中小流域经济发达,洪水灾害频繁发生,防洪减灾研究十分重要。洪水风险图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洪水灾害等多种信息,在防洪减灾中可发挥重要参考作用。以中国东南沿海甬江流域为例,开展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持的洪水风险图信息系统研究,借助历史洪水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结合流域空间信息动态分析,探讨流域洪水风险图快速编制的方法和途径。该研究为洪水风险图动态更新创造了条件,提高洪水风险图的准确性,为中小流域防洪减灾快速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GIS技术支持下,以福州市鼓楼区铜盘河沿岸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污染源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遥感影像,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空间信息的矢量化,建立起社区级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4个模块:地图显示、数据输入、信息查询和专题图制作.本研究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库对于社区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Web GIS的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Web GIS是当前GIS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该文首先论述了实现Web GIS的结构体系,进而分析了WebGIS的基本体系构成-两层结构和三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基于Java平台的Web GIS体系结构进行了设计,实践表明,该结构可以实现GIS的远程服务功能,基于Java的Web GIS可以加快对用户请求的响应速度,并且客户端成为强大的智能型,降低了服务器的处理负载,具有使负载均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探讨从地理空间认知出发,实现基于场所的GIS(PB—GIS)的相关问题。PB—GIS以场所为核心,显式表达地理空间知识,并遵循特定规则进行定性空间推理,从而服务于空间行为决策。比较PB—GIS与基于坐标的GIS(CB—GIS)之间的差异和适合解决的问题,并描述定性空间推理的特点及其在PB—GIS中的应用。在分析实现PB—GIS的关键技术基础上,采用三层架构设计了一个PB-GIS的概念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贫瘠化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绘制了重庆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的等级图。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土壤养分大多处于中度贫瘠化水平,土壤养分处于轻度、中度和严重贫瘠化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7.42%、47.75%和34.83%。其中,水田土壤的养分贫瘠化程度相对较林旱地土壤要重。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33,自引:5,他引:128  
洪水灾害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洪灾形成的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指标模型,并结合辽河流域具体情况,以降雨、地形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为主要指标,得出了辽河流域洪灾风险综合区别。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的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5,他引:49  
唐川  朱大奎 《地理科学》2002,22(3):300-304
为了满足对自然灾害预测不断增长的紧迫要求,泥石流风险评价成为帮助决策过程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即使泥石流风险性各组分的评价很困难,但地理信息系统可辅助提出这种风险性制图的有关方法。我们以云南省为研究区,选取6个成因因子参与泥石流危险度敏感性分析,通过将研究区易损性评价图与危险性评价图叠加分析,编制出云南省泥石流风险评价图。该图描述了在现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下的泥石流风险敏感区。研究成果为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进行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重庆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结合DEM引入天文辐射和高程,研究了重庆地区的多年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并采用独立于观测站外的气象哨的多年月平均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天文辐射和高程的气温分布模拟,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形遮蔽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天文辐射的引入较好地把地形对气温要素的影响进行了量化,是对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山区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西北干旱区荒漠化危险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和陕西6个省、自治区,涉及西北6省的213个县、市、旗,其面积约占西北六省的71.8%.采用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各类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经济人口数据、1:400万的基础地理数据及NDVI数据。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影响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危险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建立了荒漠化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气候条件、内在危险性、土地现状和社会经济活动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危险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荒漠化程度较为严重——研究区内以中度荒漠化、荒漠和轻度荒漠化为主,其中轻度和中度荒漠化在研究区内均有广泛分布: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荒漠的周围:潜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等高大山系的山麓以及内陆河流域流经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