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是否与天气形势有关?这方面现在还没有系统的材料,正在摸索中。我们从1963年以后,全国大於等於7级地震共24次,本省57年以后,大於等於4级小於6级的地震共9次的个例分析入手,(由于资料搜集不全,可能有漏)翻阅了500毫巴和部份地面天气图,寻找天气形势和地震有关的特点。经过短时粗浅的翻阅天气图后,归纳起来,发现7级以上地震,震前24小时内,震  相似文献   

2.
进入 2 1世纪以来 ,四川盆地气候异常。自 2 0 0 0年仲秋到 2 0 0 1年立秋 ,蜀天相继出现了冬干、严重春旱、严重夏旱、严重伏旱 ,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降水量普遍偏少 4至 9成 ,气温持续偏高 1至 4℃。全省有 73个县发生春旱 ,80个县发生夏旱 ,61个县发生伏旱 ,有 37个县出现了冬春夏伏“四连旱”。持续干旱导致旱区 95 %的塘堰干涸 ,绝大部分溪河断流。历史罕见的“四连旱”致使盛夏持续高温 ,干旱少雨 ,异常炎热 ,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 2至 4℃ ,人们普遍感到酷暑难耐。今年仲春 4月 2 9日盆地内有 4 3个县遭受了 7级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3.
地震与气象关系的研究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地震队科研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教导,对地震与气象的关系作了一些研究、分析,积累了一些资料。他们系统地查阅了三千多年史料中的旱情记载,整理了全国各地震区降水量资料,深入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结果发现:六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往往是旱区。  相似文献   

4.
2014年(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国主要存在3大干旱区,分别是长江以北的中东部旱区、江南和华南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其中,中东部旱区春旱和夏末秋初旱较严重,江南和华南旱区主要是秋旱,西南旱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旱情较为严重。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地震前出现气象异常,这在地震史料上已有大量记载。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震前的气象异常也是很突出的。如1966年东川市6.5级地震前连续三天有霾;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出现地气雾,顺断裂走向的异常增温,强低压等;1973年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震前数日出现了历年同期最高气温;1972年云南石屏5.6级地震,傍晚气温打破了十几年的规律,异常升高等。这些现象反映了气象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一次大地震的孕震场能否造成中期的气象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尺度SPI的中国南方大旱监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武汉市发生了严重的春夏连旱 ,尤以春旱为甚 ,其旱情之重、旱期之长、经济损失之巨为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所罕见。截止当年 5月 2 5日前 ,武汉市江夏、黄陂、蔡甸、新洲、汉南等区共有约 2 1 0 4 公顷农田受到旱灾威胁 ,因旱灾而绝收的农田面积约 2 1 0 3 公顷 ,辖区 90 %的塘堰干涸 ,水库塘堰蓄水仅 3 1 0 8m3 ,为其常年平均值的 1 /3 ,42个乡镇 (农场 )、3 88个行政村约 5 0万人和 1 5万头牲畜饮水一度陷入困难 ,投入抗旱的劳动力达 40多万个。据统计结果 ,2 0 0 0年武汉市春夏连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愈 1 0亿元。因此 ,利用武…  相似文献   

8.
文摘     
地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地中。地震波是透视地球的“X射线”,不但地球上有地震,月球和别的星球上也有“地震”。 月亮上发生的“地震”叫月震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安装了地震仪。 月球上每年约发生近万次月震。而且多发生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最接近于地球的时候。这说明月震与地球对月球的引潮力有关。此外,流星的碰撞也会引起月球的震动,总之,引起月震的原因来自月球之外,这正和地球相反。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本世纪以来的年平均中强地震(M_s≥5.0级)为14次.以1987年为例,我国共发生29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台湾省9次),其中还有3次6级以上地震,如与本世纪的年平均活动频次相比,显然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根据今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评估,认为1988年地震活动不会少于去年,说明我国一个地震活跃  相似文献   

10.
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青燕  汤懋苍  赵红岩 《高原气象》2009,28(6):1490-1497
旱灾与地气环流有很好的相关, 根据对近50多年旱灾成因的普查, 可将形成旱灾的地气环流形势分成4类: (1)大地冷涡; (2)月(季)际地温的大片负变温区; (3)大震前的大旱(旱震关系); (4)强震地热涡出现之后的地冷涡区。研究发现, 大地冷涡因其波长较长, 故移动缓慢, 造成的干旱一般均较严重。T′32的月际负变温区一般是表示该地区地下热活动减弱, 故可预测下月将少雨; T′32的季际负变温区, 同理也可预测下季将少雨。强地震对正常地热活动是一个强干扰, 我国的大旱大涝几乎均与强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75年2月8日1时41分左右日本关东地方的千叶县附近发生了中等强度地震,东京观测到的震度为4级(大致相当于我国规定烈度的5—6度)。震前气温较常年高5.2℃。这一天东京  相似文献   

13.
九七年气候异常,以高温少雨为主要特征,多数地区作物主要生长季积温多170℃左右,降水少3.5成。水热匹配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先后发生了春旱、夏旱、秋旱、大风和早霜等灾害,全省因灾害损失粮食50亿公斤以上,中、西部受灾程度重,其中6~7月夏旱面积大、范围广,粮食减产42亿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在回顾总结成功预测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强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及其预测功能,构建并完善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对该区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南黄海海域未来新一轮强震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将发生在2053-2054年前后,未来第2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发生在2058-2059年前后.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气候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第6个最暖年份,年内气温起伏变化大。年初岁末东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低温、冻害或雪灾;夏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夏季高温和秋季"秋老虎"明显。2005年降水量接近常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量偏多,部分地区出现雪灾;华南南部、云南发生严重春旱,西北东北部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汛期,西江、闽江、淮河流域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水流域秋季出现大洪水。2005年有8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其中6个为强台风,是近50多年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台风个数最多的一年。此外,2005年春季沙尘天气次数较少、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的活跃期与太阳黑子双周期有一定关系。据有关资料,1090、1931、1954’1975年是太阳黑子双周期,这些年间都曾发生过严重的自然灾害。1909年4月和11月分别在台湾省台北和宜兰发生震级73级的地震;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1931年,飓风猛烈地袭击了洪都拉斯首府伯利兹,仅10分钟,整个城市被洪水淹没死亡1500人,我国长江流域七曾发生大水灾死亡14.5万人。拓展署弟引考生}O\73级地震;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连续喷发,使1300多土著人失去生命。1954年,6~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台风袭击了日本主…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的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东部、东北中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区域,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以及东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存在重到特旱,其余大部以轻到中旱为主。旱情给旱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下半年的天灾预测和结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约我国天灾(旱、涝、震)活动的地热涡列共有4条,本文首先介绍了2003年上半年4条地热涡列的活动特征,然后根据其演变趋势预测了下半年我国将可能发生的天灾。从预测结果看,降水和洪灾预测较好,地震预测仍然不行。文中对地震预测应走的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煊茂 《四川气象》1998,18(3):45-49,53
安岳县是一个干旱频繁的多发区,春夏旱出现频率在49%,伏旱出现频率在58%,形成季节及年际变化大,雨量悬殊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是受大气环流季节变化,季风、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厄尔尼诺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安岳县平均2年一大旱,小旱年年有,成为四川盆地著名的“老旱区”。  相似文献   

20.
2012年(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我国西南大部、华北、江淮、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大部、华南大部以及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主要存在4大旱区5大干旱事件,分别是西南地区的春旱和秋冬连旱、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西部的春旱、江淮和黄淮区域的初夏旱以及华南地区的秋旱。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