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诊断场、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2年冬季辽宁最大的1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1999年11月14日辽宁暴雪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高低空天气系统特征及相互作用、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分析1999年11月14日辽宁暴雪天气的成因,从而为辽宁大至暴雪天气预报提供可视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日辽宁暴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诊断场、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2年冬季辽宁最大的1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2003年高原秋季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3年10月21日20时至22日20时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生的一次暴雪天气的动力、热力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高原秋季产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确定了产生这次高原强降水的一些物理特征量,加深了对产生暴雪天气发生、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风云2E卫星资料对2006年3月-2016年3月由温带气旋引发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普查,共筛选出37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再运用统计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近10 a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雪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东南部;区域暴雪主要出现在季节过渡期;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雪年际变化大;(2)蒙古气旋作为冬季黑龙江省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其出现的频率和时间跨度远超过其它影响系统,黑龙江省西北部只有在蒙古气旋影响下才可能产生暴雪天气。(3)单独北上温带气旋通常发生在季节转换期间,造成区域暴雪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4)北上温带气旋与蒙古气旋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气旋都发生11-12月和3-4月季节转换期间,造成区域暴雪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  相似文献   

6.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春岩  杨晓霞 《山东气象》2001,21(4):10-11,13
分析2001年1月6-7日山东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表明:暴雪天气过程是由江淮气旋和850hPa西南涡共同影响造成的。降水发生在对流稳定而对称不稳定大气中,江淮气旋及强降水区有向对称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低空急流是造成暴雪天气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7.
8.
从高低空天气系统特征及相互作用、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分析 1999年 11月 14日辽宁暴雪天气的成因 ,从而为辽宁大至暴雪天气预报提供可视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年11月初黑龙江省一次由黄海气旋爆发性发展引发的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南下,其底部短波槽东移,与高原槽合并促使黄海气旋爆发性生长,同时鄂霍次克海阻高建立并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暴雪的重要原因。500-850 hPa偏南急流将东海、日本海及黄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向暴雪区域传递,并且与200 hPa西南急流相互耦合,进一步加强了上升运动,提供了暴雪产生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低层低涡和地面气旋在北上过程中,其西侧不断有冷空气呈楔形入侵,强迫暖湿空气抬升使大气斜压性增强,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次级环流,同样是暴雪发生重要的动力抬升机制。在“冷空气楔”逐步北抬时,其上空始终存在湿正压项ζMPV1<0或湿正压项ζMPV1>0、湿斜压降ζMPV2<0,有明显低层湿对称不稳定,从而有利于暴雪产生。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河南省两类典型暴雪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3年2月9~10日和3月4~5日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重要原因的结论;并给出了这两种不同类型暴雪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一次山东半岛强降雪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气学方法对2003年1月3—5日山东半岛北部地区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发生前,山东半岛北部地区低层大气湿度增大;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下,受暖海面的热力作用和地形抬升作用,产生中尺度海岸锋,中尺度海岸锋造成局地降雪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区域暴雪的天气学分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查了1986-2000年冬季河南省70个暴雪的个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建立了横槽型和两槽一脊型的暴雪天气学模型.通过对2003年2月9-10日(横槽型)和2003年3月4-5日(两槽一脊型)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等的对比分析发现,暴雪天气一般发生在经向环流与纬向环流相互调整之时,低空急流与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的重要原因,冷垫是产生暴雪的基本条件,最后给出了两类典型暴雪的具体预报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02年12月19日至24日华北地区的一次大暴雪伴特强降温天气过程从天气过程特点,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大暴雪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几个对该类天气的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1-12日山东暴雨及风暴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分析了2003年10月11-12日山东一次秋季暴雨的水汽条件及物理量场特征,并简要分析了这次天气过程引起的莱州湾沿岸风暴潮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此类天气形势下风暴潮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02年3月18~22日强沙尘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2002年3月18-22日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近几年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主要进行了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在前期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下受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影响造成的。沙尘天气的产生原因包括:上游沙尘高空输送沉降、本地热力作用、蒙古气旋和锋面附近大风。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物理量诊断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27~30日连续大暴雨、暴雨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对贝加尔湖高压、河套低压、鄂海低压、副热带高压、冷暖空气、地形等因素,对这次在罕见的连续暴雨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复杂天气背景下的中尺度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有预报意义的特征,在今后的暴雨预报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5月11日内蒙古地区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1°×1°NCEP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5月11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和诊断,得出如下结论:(1)此次强沙尘暴过程特点是落区集中、强度大、强沙尘暴持续时间长、沙尘暴区与大风区(6级以上)非常一致。冷涡及强锋区、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触发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则属于蒙古气旋和冷锋共同作用引起的类型;(2)高空急流左中和左后方的辐合区,及左前侧的高空辐散区均出现了沙尘暴,下沉只在动量下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垂直螺旋度在东移的过程中正值中心与强沙尘暴区域对应较好,且具有典型的上负下正的垂直结构,构成了低空强辐合、高空强辐散的深厚上升运动区,这样螺旋度垂直分布是十分有利于沙尘暴发展的一种形式;(3)在沙尘暴发生前,具有不稳定特征。沙尘天气开始时,等位温线几乎垂直于横坐标,表明此时大气层结非常接近绝热状态(中性层结),由于中性层结能够减小抬升所需的能量,因而有利于干对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3日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中中尺度重力波(MGW)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通过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较详细地说明了非平衡流的出现而引起的地转适应过程以及地形强迫对重力波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和它们对强降雪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这次强降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约为100km。相速约20m/s;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太行山的地形强迫与非平衡流是其产生的首要机制,而冬季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洋的热力作用也是造成区域性强降雪的一个重要原因。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于非平衡流的诊断在确定波动产生区域方面有比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波动的结构以及维持机制的分析,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符合波导条件和Wave-CISK理论框架,波动能够从环境场中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相当长时间,从而造成这次罕见的连续性强降雪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对2006年1月18日-19日山西中南部区域暴雪天气过程从垂直环流结构、形成机制、螺旋度数值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暴雪发生在高空极涡加强南压期间,北路强冷空气直灌山西,受700hPa西北涡东移影响所致。暴雪区上空,垂直螺旋度柱为上正下负,正螺旋度柱的两个中心分别位于300hPa和500hPa,在500hPa出现了强度高达14&#215;10^-6m&#183;s^-2的强中心,负螺旋度柱中心相对较弱。垂直螺旋度强度的变化对暴雪的出现有明显指示意义。涡散场的分布存在“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暴雪出现在500hPa涡度梯度最大的地方,暴雪出现12h后,正涡度中心强度迅速增强,对应暴雪出现一个增幅期。暴雪区上空,锋面坡度较大,湿层厚度达到600hPa左右,整个系统深厚稳定。低空、超低空急流的存在,不仅为暴雪提供了水汽来源和热量输送,而且使得重力惯性波不稳定发展,是强降雪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