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质体有着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构造,因此,如何掌握地质体中各点的位移规律和应力分布规律,对工程地质研究,预测矿山边坡稳定性和地下工程稳定性,地震预测和预报以及地质构造形变的规律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是指南起渭河、灵宝、运城盆地,北至大同、蔚县、怀来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控制的地震活动带。此带历史上是一个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在新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其相互联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是华北地区一个独特的构造地震带。自1967年至1970年我们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工作。通过实践,对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及今后地震活动趋势获得了以下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运动形式。目前我们对地震地质的研究还很不够。在地震预报中,地震地质工作还多局限于对地质构造性质、晚期断层活动等方面的描述,从而提出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以及划分地震区等。但地质背景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从地质背景不能显示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因些在地震预报中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着更有效地作好地震预报,地震地质除研究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外,还应该注意到  相似文献   

4.
云南川西地区地震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玶  汪良谋 《地质科学》1975,10(4):308-326
云南川西地区是多震的地方(图1),从公元前116年到1974年6月,据记载共发生M≥4.75级的地震481次,其中6≤M<7的99次,7≤M<8的14次,M≥8的3次。震源深度一般小于30公里,均为浅源地震。本区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而且都有一定的地质标志可循,与近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在成因上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考察郯城-庐江深断裂带中段的断裂新活动情况,对开展该区地震地质、矿产勘测和水工建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百多年前,1668年7月25日,鲁中南的临沂-郯城地区发生了8.5级强震。这样强烈的地震为什么发生在这一地带?发震的地质条件有什么特征?未来百年内有再发震的可能吗?为寻找问题的答案,近两年来我们沿郯庐带中段进行了地质考查。  相似文献   

6.
徐嘉炜教授1931年12月21日生于浙江温州市,1953年毕业于长春东北地质学院矿产勘查系,曾任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东部构造研究室主任,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全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成员、安徽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委、国际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委员、联合国科教文IGCP224项大地构造顾问、国际地学杂志《岛弧》编委等,至今已献身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教学与研究55周年。  相似文献   

7.
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震源模式是对地震形成条件、孕育和暴发过程的认识,它是与地震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讨论一个地震的震源模式应该解决震源应力场、发震构造和震源物理、化学过程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依据来源于震前、震时和震后所暴露出的各种实际材料。地震地质特征是认识这些问题的背景,模拟实验则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对比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成功极大地减少了伤亡损失,取得了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它充分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地震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 这次海城地震是我国东北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七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先后两次对震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9.
准确地预测地震危险区,是实现地震预报的重要前提。我们配合地震危险区的预测工作做了一些破裂模拟实验,现将所获得的初步成果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一、问题的提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小于五、六十公里,震级大于5级,称为浅源强震。它们绝大部分位于地壳大型活动断裂带上。研究表明:震中沿活动断裂带的迁移与断裂带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起东  高翔  杨虎 《地质科学》2009,44(4):1083-1093
张文佑院士是我国最杰出的构造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他提出和倡导的地质构造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及断块构造理论符合当代构造地质和构造运动研究的新方向。断块构造是地球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板块构造是全球范围内的岩石圈构造,是最高一级的岩石圈断块构造。活动断块是现今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型式,它既控制主要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也控制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差异。断块边界构造带是在构造变形和运动场中的不连续变形带,应力在此释放,应变在此局部化,位移在此发生,其差异活动最为强烈,因此,断块边界构造带是强震发生带,其活动性质会控制震源断层的特性。大地震孕育和发生在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某些特殊部位,对其成核的构造和物理过程尚需深入进行研究。要特别注意断块整体性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断块的这种整体性活动与一定时期内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活动构造研究中,要把断块的整体性活动与活动构造带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海啸作为五大海洋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震海啸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针对海啸的生成、传播、爬高和淹没的数值模拟,以及古海啸沉积物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海啸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缺乏对震级小于6.5的海啸地震的研究。针对我国的地震海啸研究现状,强调震级小于6.5地震引发海啸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归纳整理了全球766次地震海啸,利用三角图分类基本法则对海啸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并对其中341个发生在1976年后的海啸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分析,对其中633次海啸浪高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和奇异型机制地震均能引发海啸,逆冲型地震引发的海啸占比最大,震级小于6.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浪高也有高达10 m的情况,也能产生巨大破坏性。逆冲型、正断型、奇异型地震可直接引起海底地形垂向变化,进而引发海啸,而走滑型地震引发海啸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走滑型地震并非纯走滑型而是带有正断或逆冲分量从而引发海啸,另外一种是走滑型地震引发海底滑坡导致海底地形变化进而产生海啸。从海啸地震震源深度分析,能产生海啸的地震震源深度97%以上都是浅源地震,主要集中在30 km深度以内,但是也有中深源地震海啸。本文综合海啸地震的震源特点、我国地理位置以及以往海啸发生的情况,认为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威胁性的地震海啸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和台湾海峡区域,在今后海啸预警方面需要格外重视这些区域,通过建立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2.
攀西裂谷的力学成因机制和模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谷是在引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并根据裂谷切割深度确定其类型。据世界上多数裂谷资料证实,它们均切穿了岩石圈。当然,也有切割不深的裂谷(只切穿沉积盖层)。从断块学说观点看来,裂谷的形成是受断裂体系控制的,以地幔上涌为动力,具全球规模,延伸数百至数千公里的狭长断陷带。  相似文献   

13.
Kailash Khattri 《Earth》1973,9(1):19-63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earthquak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ocus by point and finite sources are reviewed. The use of initial motion and spectral amplitude of P-waves, the polarization of S-wav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methods in determining optimum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A survey of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rface waves, free oscillations and static dislocatio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ocal mechanisms is given. A brief outline of the major result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earthquakes in terms of regional stress distributions and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that are currently taking place is also included.  相似文献   

14.
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县境内。1959年水库蓄水后连续发生地震,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强震,十几年来记录到1级以上测定参数的地震二万多次。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研究,探讨该区发生地震的应力场和地壳变形。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采矿诱发地震(简称矿震)孕育的机理,以抚顺老虎台煤矿为例,基于双力偶点源的震源模型理论,用地震波P波初动方法,求解出27个较强矿震的震源机制。结合区域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地方震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和极近场矿震震源调查。分析矿震的孕育环境。发现老虎台煤矿矿震与该区域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差异明显。得出卸荷产生的次生应力场是孕育矿震的主要应力来源、卸荷重力应力场诱发作用突出的结论。对非双力偶型矿震提出了煤柱失稳和顶板较大规模下沉2种新的解释。提出了减轻矿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当大地震一发生,地震工作者立即根据各台站的地震仪器记录,利用走时表,迅速定出表中位置,以便及时准确地奔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因此,走时表准确与否,是极为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捷夫瑞斯-布伦(Jeffreys-Bullen)在1940年发表的走时表(简称J-B表),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对这个表作了一些改进,但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差,因为它是利用日本、欧洲、北美、南美及太平洋中的一些地震资料计算出的世界平均表,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地震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成因及发展的物理过程,目前尚在探索之中。地震预报在世界上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是,地震预报并不是不可能的。地震既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必然有其特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前言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分布在巨大构造板块接合处:它们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东侧的中脊地带以及大陆裂谷系。  相似文献   

19.
葛碧如 《地质科学》1976,11(1):97-102
我国是一个强地震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发生了上千次强烈地震,劳动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的旧中国,只留下了悲惨的灾情记载。1920年海源大震时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村镇埋没,死于地震灾害者达二十万人,然而反动统治者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于不顾,借地震灾害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