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国沅 《西部资源》2023,(3):19-20+23
软土作为一种不良土,在汕头市区广泛分布,其工程特性表现为天然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大以及渗透性低等,易发生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和汕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地质调查,对汕头市区软土埋藏条件、结构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特性进行分析,提出由其引起的沉降变形、滑移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并在软土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工程地质建议,对区内工程建设和地面沉降防治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种类较多,比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所以必须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本文以泥石流为例,对泥石流的发生、危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泥石流的三种防护对策,旨在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将自然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连平县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截止至2017年11月5日,已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其类型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四种,连平县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稀少。文章通过对该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列举出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希望为该地区今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 ,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 ,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 ,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 ,涵养水土 ,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 ;沿海平原区 ,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 ,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 ,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5.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典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以及对其控制条件和诱发因素的分析表明,广东沿海的强震多出现于NEE活动断裂与NNW、NW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工程和经济活动剧烈的丘陵、河流沿岸、交通线和城镇区为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斜坡灾变的多发区,降雨制约斜坡灾变的机率。地裂缝与胀缩土活动相关,雨季与旱雨季的交替变化是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均与超采地下水有关。三角洲和滨海平原软土区构成了工程建筑非稳定地基。地质灾害防治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丘陵区应进行植树种草,涵养水土,防止或抑制坡面侵蚀;沿海平原区,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同时,应合理制定城镇规划,对重大工程建设场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质环境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构建了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广东沿海190单元进行了运算,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17个亚区,为广东沿海2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广东沿海地震、水土流失、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岩溶塌陷、软土地基形变等地质灾害发育历史与现状 ,从土地开发利用的风险与费用出发 ,构建了一套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活动断裂、历史地震、地形起伏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水土流失程度、崩滑密度、地裂缝密度、土体承载力等。通过指标量化分级、指标赋权和构造隶属函数 ,构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对广东沿海 190单元进行了运算 ,将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环境划分五级 17个亚区 ,为广东沿海2 1世纪土地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面沉降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利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10景ERS1/2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情况。选取3个地面沉降范围和速率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将监测结果与相应时间段的居民区分布图和油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与石油开采、地表载荷增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水准观测数据对获得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PS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吻合,中误差达到mm级。  相似文献   

9.
地面沉降是天津市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研究地面沉降危险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借助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的GIS软件,以宁河县为例,在充分开展地面调查及成因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三个主要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进行了确定。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避免或减轻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及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焦建 《地理教学》2013,(12):4-6
正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是一种地质灾害,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显现,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的产生一方面是受到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抽吸地下水也是导致地面沉降、加大地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对于砖石材料的建筑危害较大,需加以警惕。砖石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火性,材料便宜,取材便利,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等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广东省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在时空分布方面的规律。在对广东省西部地区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灾害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某地区发生的灾害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和泥石流等四种类型。由此提出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条件下,以适合该地区的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生物防治及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保护某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实现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地方规划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东省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具体方法,论述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工作方案。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遥感、地面调查、地质测绘、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调查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不稳定斜坡(含人工边坡),本次调查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为调查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陆丰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试行)》[1],结合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所处地质环境背景、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技术标准、施工方式及工程结构要求,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及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沉降、挖方边坡失稳以及基坑边坡失稳;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挖方边坡失稳、基坑边坡失稳和自然山体崩塌或滑坡。预测分析选取的评价要素主要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构造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等。  相似文献   

14.
InSAR技术在地形测量和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邓辉  黄润秋 《山地学报》2003,21(3):373-377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为地形测量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如果在获取两景雷达图像的间隔期间地面发生了变形(比如地面沉降、滑坡、火山活动等),运用InSAR技术可以得到亚厘米级精度的地面位移图。本文作者向工程地质学家简略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一些实际地质应用,这些实例说明了InSAR技术在地形测量和地质灾害研究中具有独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地表变形监测在预防相关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火山爆发等),减小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损失中发挥重要作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或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PSI)能以较高空间分辨率高效地获取地表形变,且不受日照和天气影响。此外,由于SAR系统使用较短波长微波(3~25cm)对地观测,PSI技术基于SAR影像相位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精度可达毫米级。高效、高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时、无接触等特点,使得PSI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一带因受武广高铁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影响,诱发了多次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文章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法,按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对各评价单元划分等级,将金沙洲地区划分为4个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其中,武广高铁隧道通过的中南部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隐伏岩溶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浔峰断裂(F3)、沙贝断裂(F4)及保利西子湾断裂(F5)3条断裂通过的东部地区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发育有不良岩土体,区内主要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东南部大塱山组和中部测水组非可溶岩地层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以埋藏型可溶岩分布为主,总体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西部丘陵地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为非可溶岩区,不具备孕育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事件树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动态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并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的地质灾害为实例进行动态地质灾害评价。结果表明:充分考虑到地质灾害的动态因素才可以更加科学地、及时地预测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防护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其动态性,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动态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广东沿海陆地典型地质灾害事件的统计、调查与研究表明,南澳、汕头、揭阳、阳江等地区是潜在地震多发区和强震活跃区,地震多出现在NEE、NNW和NW向活动断裂交汇的海湾附近。河流两岸、海岸、交通沿线和城镇区等人类活动区是潜在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坡面灾害发育区。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不稳定斜坡出现的机率。雷州半岛的地裂缝与地下水活动密切相关,雨、旱、季节性变化特别是持久的干旱多出现地裂缝现象。隐伏岩溶区过渡抽、排岩溶区地下水是岩溶榻陷形成的直接原因。地面沉降是长期超采地下水,特别是深层承压水的结果。软土因其天然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承载力低,构成了沿海三角洲与滨海平原区工程建筑的非稳定地基。  相似文献   

19.
王静 《西部资源》2019,(2):114-115
根据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需要对龙光城北区九期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大道响水河立交改造工程中为了预防潜在地质灾害,通过对预施工路段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等野外调查,开展预施工区域地质特征风险分析,场区内或周边亦不存在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本场地地基属于稳定类型,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