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南涧县城后山泥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沟,坡同治,重在调蓄水工程建设以改善山地水分循环,削减地表径流,调节洪水,稳固松散性,促进植物生长等一系列措施。据此,提出了以生物治理为主,土建工程与社会管护相结合的生物生态工程泥石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干热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侵蚀沟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建设,筛选出大叶桉,赤桉,马鹿花,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新叶合欢,夹竹桃等一批适宜干热生境和沟道植被恢复及防护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采取冲沟与谷坡同时整治,生物治理与调蓄水措施相结合的坡面治理方法。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生态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沟床侵蚀,抑制泥石流活动和护床固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后山属泥石流活跃区,需加以治理。治理区面积8.39平方公里,县城面积2.00平方公里。1985—1989年开展治理。后山泥石流生物治理总投资10.09万元。其完成的工程有:造林面积2077亩,栽桑面积50亩,栽油桐面积450亩。生物治理后,创产值48.74万元。因而投入与产出比1.0∶4.8。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3%增加到1989年的43.8%。生物治理在后山泥石流综合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受惠州市暴风天气及地形地貌的影响,惠州市惠城区东江林场瑶池分场家宝园林绿化公司内员工餐厅后山边坡发生过多次微型崩塌,严重影响了坡脚下人员的安全。因为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对该处边坡进行修护治理。本文对这种情况提供了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案,同时也为相似的地灾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坡面泥石流是斜坡地貌演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山区公路的主要水毁灾害,具有分布广、出现频率高、致灾作用强等特点。从地貌演化观点,将坡面泥石流演化模式分为顶部刮铲演化模式(模式1)、溯源挖掘演化模式(模式2)和局部饱和孕滑演化模式(模式3),其中模式1遵循蠕滑→滑流→刮铲滑流→沉积演化过程,模式2遵循前缘开裂→崩滑→链式崩滑→沉积演化过程,模式3遵循局部饱和→蠕滑→滑流→沉积演化过程;针对坡面泥石流演化模式3,选取前期降雨量120 mm和降雨强度15 mm/(10 min)的试验工况,前期降雨分4次,降1 h,停2 h,强降雨分4次降雨实施,降1 h,停30 min,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过程中土体参数实时监测分析了前期降雨入渗阶段土体中含水量、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强降雨阶段揭示了局部饱和阶段、蠕滑阶段、滑流阶段和沉积阶段随试验过程的变化过程,量化了饱和区、蠕滑区、滑流区、沉积区的面积大小与试验持续时间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坡面泥石流演化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及研究趋势,尤其应高度重视坡面泥石流演化各阶段的力学机制描述与转换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位于"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的皂角沱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崩塌所处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环境进行野外调查,分析崩塌的发育特征;采用不连续变形分析软件DDA,对坡体失稳崩塌的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地形放大效应在震中区是客观存在的,具倾向坡外的陡倾控制性结构面的高陡突出地形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该坡体崩塌失稳模式为:峰值加速度放大→增加的振幅迫使岩体沿陡倾坡外的控制性结构面迅速拉裂→沿滑动面发生崩滑→高速脱离滑源区→巨大的势能和动能驱动块体做长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可知,随着斜坡坡高的增大,地震加速度和速度无论是在水平向,还是在竖直向均存在放大效应,但是水平向的放大效应较竖直向更明显;结构面监测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放大系数相比稳定的坡体要大得多,地震袭来,当遇到陡倾坡外的不连续结构面时,斜坡动力响应强烈,最终危岩体沿控制性结构面发生崩滑破坏。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某大学学院后山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坡脚临近宿舍楼一层墙面受损,受损宽度约2m,未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11万元,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现对该崩塌所在坡体进行勘查,查明该崩塌所在坡体特征,研究崩塌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预测崩塌的稳定性,对崩塌的防治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衢盆地发育于浙西钱塘台拗和浙东华夏褶皱带接洽部位,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联合制约,燕山期(?)幕区域应力转入拉张体制断陷成盆地。盆底盖层由老到新为坡麓相→河流相→河湖相→湖相→河湖相→河流相→(缺层)→河流相。反映了金衢盆地沉积环境为山间盆地,经历了:箱形谷→盆地→湖盆→盆地→准平原→盆地的复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有较强的破坏性。文章以含山县林头镇东关中学后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为例,对其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以此为据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制订相关治理措施,保证人民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兴宁市黄槐中学后山边坡受强降雨作用出现土体剥落等地质灾害,通过对滑坡的区域环境和地质条件调查,结合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变形发育特征,分析了崩塌滑坡的地质成因机制。采用了直线滑动法计算评价了滑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宁南县城后山有8条泥石流沟。其中3条一旦暴发泥石流,就直接威胁着县城的安全。为使县城免遭泥石流为患,1985—1989年县上在有关科研单位参与和支持下,对后山泥石流采取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预警、管理措施,加以综合治理。治理工程取得的防灾效益、水保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风沙土粒度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系统采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典型地段纵向沙垄和垄间地浅层风沙土(0~30 cm)样184件,运用常规粒度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沙垄不同部位风沙土粒度组成、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异。结果显示:风沙土机械组成的优势粒级是细沙和极细沙,不同地貌部位粒级组成差异明显。粘土和粉沙的含量为垄间地高于沙垄,背风坡高于迎风坡和垄顶。极细沙和细沙的含量是迎风坡最高,垄顶最低。中沙、粗沙和极粗沙的含量则是垄间地低于沙垄,垄顶最高。风沙土粗物质粒径φ1和平均粒径Mz从垄间地→背风坡→迎风坡→垄顶均由细变粗,分选系数σ则由差变好。同时,φ1、Mz和σ具有中等-强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相关范围(变程)大小顺序为φ1<σ相似文献   

13.
谭发 《西部资源》2019,(3):123-125
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第二中学后山边坡崩塌主要由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特性、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引发的降雨型牵引式浅层土质小型崩塌地质灾害。通过对崩塌区区域地质环境调查,结合崩塌体特征及变形发育特征,分析崩塌成因机制,并采用瑞典条分法计算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燕山土石山区降雨和下垫面条件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燕山土石山区水土流失规律,基于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对坡面尺度一定降雨和下垫面条件下土壤侵蚀产沙状况进行了分析,拟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降雨强度和产流降雨量是引起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降雨历时和坡面土壤侵蚀产沙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大趋势,当坡度超过20.42°后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呈快速增加趋势;坡面径流小区的侵蚀模数随着坡长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坡长为22.26 m处达到最大值,说明该区域坡面侵蚀可能存在临界坡长,在22 m左右;坡面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是覆盖度为60%的草地和覆盖度为90%的草地的侵蚀模数差别不大,说明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着临界植被覆盖度;梯田、鱼鳞坑、水平阶等整地工程由于改变了下垫面条件,能够有效蓄水拦沙,减弱坡面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5.
董吉  刘华 《西部资源》2023,(3):121-122
本文以贵阳市南明区沙冲南路朝阳巷后山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治理工程为例,对贵阳市南明区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在对场区不同状态下的危岩单体进行建模计算、分析评价稳定性的基础上,给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人民政府主持的全省泥石流防治及学术交流现场会于10月14—19日在四川南坪县召开。会议内容有:1.验收南坪县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程;2.总结泥石流防治经验,进行学术交流;3.成立四川省地理学会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全省16个地州市及18个泥石流重点县的代表,有关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省级机关、出版部门、有关部队及兄弟省的代表共12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的论文或报告计20多篇。 会议由以省人大常委冀文广同志为首的领导小组主持,刘纯夫副省长会前曾到南坪参观过后山泥石流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7.
戴敬儒  周泽平  吴昕 《山地学报》2005,23(6):709-713
通过对山丘区由于基本建设过程中人为处置不当引发的工程滑坡实例的分析,按滑坡成因将工程滑坡分为:场地选址不当、切脚开挖且放坡过陡、斜坡加载填土不当和环山渠渗漏降低土体抗滑力等5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滑坡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治理措施,并建议在山丘区工程滑坡治理中,优先选用预应力锚固桩。  相似文献   

18.
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云南红土特性变化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深入认识不同岩土体库岸边坡失稳机理有重要意义。通过红土试样的干湿循环试验,结合土工试验、数值计算及理论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初始干密度条件下,干湿循环作用使红土的粘粒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粉粒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干密度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在一定初始干密度条件下,红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强度及红土型库岸的稳定安全系数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但在干湿循环次数约10次时趋于稳定。红土抗剪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红土型库岸边坡稳定有显著影响。以上结论可为防范和治理云南红土型库岸边坡失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震后小流域重力侵蚀过程与机制复杂,具有显著的产沙输沙效应,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灾后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泥石流和土壤侵蚀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本文以震中莲花芯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2008—2010年的三场泥石流,采用多源遥感和GIS等手段,建立数字坡沟系统,融合D-In SAR和偏移量跟踪技术,生成不同场次泥石流前后的三维地表形变场,研究震后泥石流在不同类型"坡体-沟道-流域"上的多尺度侵蚀产沙特征与物质迁移过程。结果表明:1)2008—2010年三场泥石流,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6.44×10~5m~3、3.36×10~5m~3和3.02×10~5m~3,输入沟道的泥沙总量分别为3.54×10~5m~3、1.56×10~5m~3和5.16×10~5m~3,流域侵蚀总量分别为6.736×10~5m~3、5.217×10~5m~3、5.540×10~5m~3,流域输沙总量分别为3.84×10~5m~3、2.24×10~5m~3、2.96×10~5m~3;2)坡体重力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总来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凸凹型坡、凸型坡和混合型坡三类坡体产沙最多,占坡体总产沙量的85%以上,且随沟道级别升高(三级→二级→一级)而呈递减趋势,二级沟道在各级沟道中输沙贡献率最大、达45%,是主沟泥沙重要来源;3)坡体侵蚀量与侵蚀面积及堆积量与堆积面积的比值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坡体产沙量与坡体单元面积的比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坡体侵蚀量、堆积量、产沙量均随其对应面积的增大而增大;4)震后坡体侵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最大侵蚀速率在凸凹型坡体单元、达0.24m/次;流域侵蚀速率也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同时,存在由低到高逐级递增趋势,其中主流域侵蚀速率最大、达0.39m/次;5)各级流域泥沙输移比随流域级别增高而减小,其中主流域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8,三级流域最高、达0.93。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小流域泥沙调控、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退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水平的衰退是热带山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即从热带雨林→33a次生林→6a轮歇地→4a轮歇地→旱谷地→橡胶林→荒草坡呈降低趋势;相对于热带雨林而言,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退化程度增高减幅增大,土壤微生物衰减的速率比土壤养分的衰减更快。说明山地的退化严重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代谢途径。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