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地区1962年3月19日发生 Ms=6.1的地震.地震前后,库坝区分别布设了水准测量网和三角测量网.形变测量具有精度高、测期密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不动点的处理,得出新的形变场并讨论了它的特点;根据各相邻期的三角测量结果计算了各三角形的主应变;依据地震时的应变对一次5.3级的地震的发震断层作了反演.结果表明,地壳水平形变与新丰江水库地区4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关系,垂直形变与这些地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 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面波震级与标量地震矩的统计关系, 进而采用中国大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给出地震最大剪切应变率场的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最大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 帕米尔和阿萨姆地区的应变率值最大。 与GPS得到的应变场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的结果存在一致趋势。 利用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中国大陆的地震视应变分布, 显示地震的视应变分布与地壳应变水平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且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的视应变水平较高。 这些研究结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强震发生之前,地形变异常是多种前兆异常中重现性较好的异常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用高精度水准测量的方法来掌握地壳垂直形变,仍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六十年代末期,我国在邢台地震试验区用短水准测量的方法预测地震初见成效,特别是辽宁省金县台用它预测1975年2月4日海城7.3(M_s)级地震的成功,使短水准观测成为预报中短期地震的前兆手段.日本目前正在进行明治以来的第七次重复测量,从水准测量的结果发现伊豆半岛东北部,从1975年前后开始出现异常隆起,这样在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时,发现了几种前兆现象,这一期间频繁的大地测量,为阐明伊豆半岛  相似文献   

4.
王凡  沈正康  王敏  王阎昭  陶玮 《地震地质》2013,35(1):101-112
川滇菱形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21°~33°N,96°~108°E)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中分别应用基于地震空间相关性和地壳形变场的预测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由Kagan等(1994)提出的基于地震空间相关性的方法,假定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与历史发生地震的频度成正比,根据历史地震目录建立统计学模型估计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回溯性检验表明,这种方法对于评估地震复发周期较短的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有较高的有效性,但对于地震复发周期较长的断裂带,如龙门山断裂带,很难给出一个理想的预期。由Shen等(2007)提出的基于地壳形变场的方法,假定长期地震危险性与地壳构造应变率成正比,根据由GPS观测获得的应变率场建立统计学模型评估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回溯性检验表明,川滇地区过去30a间发生的地震与区域应变率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过去500a间发生的地震与应变率场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由10a时间尺度的大地测量资料得到的地壳应变场可以很好地反映数百a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正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地壳形变密切相关,而地壳形变是地震过程中最直观的现象,因此精确测定区域地壳形变状态,能够为地震监测与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我国构造动力环境特殊、孕震构造背景复杂,因此现今地壳形变观测已由传统的大地测量(如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等)发展为以GNSS、重力和InSAR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大地测量和典型构造部位的区域形变测量(如跨断层观测和应变/倾斜连续观测),逐渐形成了地震大地测量学科。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目前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块体及其边界带应变状态的研究进展,阐明了与地震相关的块体边界活动构造附近是地壳应变主体区域的认识. 利用Scholz断层能量动态平衡过程,建立了断层周边应变累积与断层面构造力的一般物理关系,据此提出以断裂带为主体的地壳应变主体单元模型. 并利用GPS基准站连续观测资料讨论了模型力学状态演化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强烈压剪背景中出现的相对松弛变化,可能有利于触发型中等强度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研究现代地壳形变是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现代地壳形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和基线测量等。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3~2017年3期GPS观测资料,通过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呼图壁MS6.2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水平运动速率、主应变率、面膨胀率及最大剪应变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呼图壁地震前发震构造南部区域地壳速率高于北部区域运动速率,造成发震构造两盘运动速率不同,地壳能量积蓄。呼图壁地震释放了区域积蓄的应变能量,由于区域构造因素,影响范围较小。震前震中附近区域处于压缩环境,易于聚集应变能量;震时震中区出现面膨胀等值线密集高梯度带,是地壳应变能量交换和释放剧烈区域。震中区最大剪应变变化不大,反映呼图壁地震逆冲性质,最大剪应变高值区对地震危险性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精密水准测量是在地震监测中获取地壳垂直位移形变量的主要手段。地震监测和特殊生产对精密水准测量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实际生产中精密水准测量却存在诸多不足,对生产和科研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研究单程测量能否代替往返测量,采用地震科研领域的一等水准测量单程数据与往返测量双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单程测量替代往返测量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块体边界、地壳测深确定底面进而确定块体体积、形变测量确定年平均应变速率、地壳速度构造确定弹性常数、历史强震确定能量积累起点(起始时间),由此估算块体积累总应变能,进而依据能量估算地震震级。最后以实例论述应变能积累特点对强震位置和震级预测的良好效果以及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地震的频度-震级统计关系满足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易知,这一关系是分形的,分维数D=1.8~2.0。既然每条断层都有其特征地震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那么断层的频数-尺度统计关系也将是分形的。有限的野外研究表明,断层的出露部分是D≈1.6的二维分形(地震和断层的分维数并不要求一定相等,因为地震的复发时间亦具有依赖于标度的幂律关系)。断块在很宽的尺度范围内具有D≈2.5的分形频数-尺度关系。关于构造形变的一个模型就是碎裂,这样一个标度不变的模型似乎与上述讨论的分形关系是一致的。地震活动性具有许多“自组织临界现象”的显著特性,能量(应变)被持续不断地施加于地壳上,又以离散事件的形式(地震)被释放掉,而这些离散的事件具有分形的频数-尺度分布。这样,认为大陆地壳的所有地方均处于这样一种临界状态似乎是有道理的(类似于与完全塑性有关的临界应力),其证据来源于板内地震的分布,以及差不多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工水库蓄水后所发生的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震区是世界上历史地震记录最久的地区之一,但14世纪以前漏记严重,采用李鸿建补充历史地震数目的方法,对华北2000年地震的世纪频度进行了修正,从中确定了七个地震活跃期(二百年左右)。与日本和朝鲜近两干年的地震世纪频度和地震时序分布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地震活跃期是同步的。最后从地震活动和地体构造两方面讨论了华北、朝鲜、日本作为一个单元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从分析历史地震及现代地震出发可发现苏皖地区地震的时空分布有网络特征。其发展有单向迁移、双向扩展及跳跃三种方式。若把时间尺度放长,三种方式均能体现在同一网络线上。网络的发展是不均匀的,就苏皖地区而言,NE向比NW向释放的地震能量大,但整体上两者的地震能量是向东部海域衰减的。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地震活动频度有由西向东迁移的趋势,现代地震主要集中在该区的东部地区。在时间上,地震活动可明显地分为四个地震活跃期及三个平静期。后两个地震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华北的第三、第四活跃期有相同的数量级,但震级却差一到二级。这说明苏皖地区的地壳活动程度低于华北而又高于华南,它是由现代活动大陆地壳向稳定大陆地壳过渡的过渡带。在这种构造背景下,苏皖地区的地震形成纬向成带,斜向成网的格局。 本文还根据网络围空方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特点,推测未来一、二十年内有可能发生中小地震(4~6级)的潜在发震点。  相似文献   

14.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什么是形变观测中可靠的地震前兆 ?虽然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但都还是认为应从地球力学和形变应变的变化信息中获取地震前兆 ,形变观测的地震前兆应是由于地震孕育到破裂过程中地壳介质产生形变应变等力学变化的信息 .当然 ,地震前兆存在场兆和源兆之分 ,如构造块体活动产生的区域应力场变化 .场兆与地震的发生是一种间接关系 ,是大范围内的异常现象 ,而源兆则主要是震源区及近源区出现的效应 .显然 ,源兆的捕捉对地震的预报是极为有利的 .微形变观测主要包括倾斜、应变和重力观测 .与 GPS、大地形变测量和流动形变测量相比 ,微形变(倾…  相似文献   

15.
广胜寺短水准线路的地质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首先把数百米长的跨断层的短水准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的观测项目之一.由于用它来监视某些活动性断层的活动情况可以提取地震信息,尤其是它记录某些大震前兆信息效果较好,所以,短水准观测已经引起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为达预测预报地震之目的,从水准观测的角度出发,一是不断采用新技术,改进观测仪器和操作规程,如地形变测量希望把国家一等水准网的观测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对强震前兆所产生的位移量的一般估计.二是利用地壳形变的不连续性,地壳形变大量集中在构造线附近,应把短水准线路选择在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流动形变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形变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北天山地震带地形变具有趋势性、同步性、阶段性,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并且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同时,对北天山地震带上的地形变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也做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地壳在垂直形变方面具有“N”字形变化模式,并指出北天山地震带在地震过程中有一形变衰减波存在。 本文分析、处理了自1971年至1986年以来的北天山地震带上十几条跨断裂流动水准测线资科、1982—1986年的水平形变网资料,以及乌市跨断层形变台站的部分地道水准测量资料,力求揭示它们所控制的断裂带及地区的形变过程、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山东沿黄河带地震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山东沿黄河带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应变能积累释放特征、地震震中迁移规律及其震级一频度关系,并运用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山东沿黄河带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19.
通过震级-频度关系资料和地震台站分布资料的分析,发现震级-频度关系曲线在震级较小的一端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地震能量分形和地震台站状况交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在地震序列分析中,考虑不同历史时期地震台站的状况及其影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小江断裂带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小江断裂带现今地震地质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走滑断裂带挤压隆起和拉张下沉相间出现的变形特征。分析其与历史地震分布的相关关系后认为,挤压隆起和拉张下沉这一变形特征综合反映了小江断裂带现今活动过程中应变积累调整的变化过程,它对区内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未来强震潜在震源区的确定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