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海海城构造区划可分成2个盆地和3个隆起。东海盆地可划分成6个坳陷3个隆起;进而可分为1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主要构造特征是东西成带,南北分块:即一个盆地三种结构,地层时代东西分带,构造运动与岩性东西分异,地质由西向东演化史;南北在深部地质结构、力学性质及(?)闭类型。构造格局及火成岩分布、沉积环境、地热梯度等诸方面有差异.文中讨论了构造特征形成的机制及盆地内重要的矿藏资源。 相似文献
2.
3.
东海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盆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块体”下沉,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改造。结合浙闽隆起带中生代火成岩事件、盆地构造变形、沉积学的一些证据,通过海陆对比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早-中三叠世可能为面向古太平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及南部原型盆地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白垩纪受控于滨海断裂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变为弧后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5.
6.
7.
8.
东海陆架盆地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其中闽江凹陷中生代分布广,厚度大,垂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整个东海陆架盆地经历的全区性构造运动有基隆运动、雁荡运动、瓯江运动、渔山运动和龙井运动,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闽江凹陷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断裂是盆地构造分析的基础,闽江凹陷主要发育雁荡主断裂、台北主断裂和虎岩北断裂等。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严格受盆地构造样式和断裂的控制,呈有规律的分布。可以推测,基隆—新竹凹陷带是主要的生油凹陷,闽江—厦澎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指向,而斜坡上发育的局部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根据东海和邻近海域数十口钻井、数万公里地球物理以及岛屿和底质等调查资料提出东海盆地早第三纪曾经历两次海侵,以始新世这期规模最大。笔者认为东海盆地杭州湾—冲绳岛断裂以北为陆相沉积区,煤系地层发育,似以气为主、油为辅的富集区;其南为海相沉积区,似以油为主、气为辅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西太平洋边缘的前中生代克拉通基础上的中、新生代坳陷-断陷-坳陷叠合型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层(上三叠统—白垩系)由于埋藏深,区域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构造演化复杂,温度场、压力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改造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影响了对盆地深层烃源岩与油气生、排、聚潜力综合评价。因此,本文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钻井、地球物理和浙闽陆域资料,通过区域地震地质解释和井-震标定,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深层划分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上侏罗统和白垩系3个二级构造层序,建立了深部层序格架和层序演化序列,明确了深部主要发育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套受海侵影响或海相泥页岩烃源岩,提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深层总生烃能力和平均资源丰度较大,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潜力,是今后东海深部油气勘探值得探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其构造样式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伸展型构造样式可继续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复式地堑式构造组合、多米诺式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挤压型构造样式分为挤压背斜、断背斜和叠瓦式断裂组合;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出发,根据西湖凹陷所处的西太平洋特殊地质构造位置,结合反转构造理论,认为自新生代以来,西湖凹陷长期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凹陷的边界条件不断地变化,由此引起应力场的改变,继而造成构造反转。西湖凹陷曾经历过五次构造反转期。盆地的复合,构造的叠加,断层性质的改变,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最后用反转构造理论对油气远景作了简单的探索。认为早期由正断层形成的地堑、地垒、断块及晚期褶皱、逆断层发育的地区应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前者,早期局部张应力形成的正断层,在区域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后期虽然在形式上还是正断层,但晚期已转变为压性的,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后者,由于新生代早期的巨厚沉积,并且发育着张性断裂,这些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油气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肇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11(3):1-20
本文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所处的中国大陆板块位置和中国地壳多阶段的发展,强烈的后期活动和改造,以及中新生界以河湖相为主大陆内部沉积。并总结中国油气盆地一系列特征。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大盆地就一定有大油田,油气在盆地分配不均一性,与其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有关。盆地的类型、风格、领域与此有关的盆地分析,是油气资源估价和选区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白垩纪和侏罗纪,且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目前最新、最全的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从钻遇中生界井的标定出发,以地震资料的层序划分和解释为基础,进行残留地层的研究,空间上统一盆地东、西两大坳陷带,时间上统揽白垩纪、侏罗纪以及前侏罗纪三个时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遭受了后期严重的剥蚀改造,总体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残留地层范围随时间不断东扩。对比各时期残留地层平面展布特征,揭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变过程:三叠纪时期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与此相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肇始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板块后撤始于晚侏罗世。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的东侧边界位于钓鱼岛隆褶带的东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东海陆架盆地物探调查、油气地质勘探与研究史作了简单介绍,历史表明,在严格科学管理和在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地质勘探与研究确实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从而为今后的“开放和开发”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勘探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历史回顾皆在为新、老东海海油气持勘探工作者提供了解东海油气勘探史线索,以促进更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东海新生代构造格架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海海域存在着二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秒同成因机制的新生代盆地,即发育在陆壳之上的东海陆架陆缘裂谷盆地和发育在过渡地壳之上的冲绳海槽弧后盆地。前者是大陆向洋蠕散时两次裂离而形成的,后者是洋壳向陆壳俯冲导致陆壳裂离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海礁凸起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将海礁凸起划分为性质截然不同的南、北两个部分,推测南部海礁凸起尤其是东南翼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因为南部海礁凸起紧邻主要生油凹陷(即西湖凹陷);储集性能较好的渐新统花港组可能在凸起的东南翼分布较厚;NWW向的深部断裂为南部海礁凸地区的断块圈闭、潜山和披覆构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起着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从地化异常指标来看,该区油气运移的方向也是从SE向到NW向。因此,加大对南部海礁凸起的勘探力度,并重视南部凸起区可能具有的油气潜力,将有可能发现类似于流花11-1、崖城13-1和绥中36-1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