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2010年贵州秋、冬、春季干旱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5月贵州88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800个自动气象站温度、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持续干旱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气候干湿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此次持续干旱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贵州此次持续干旱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南支系统偏弱及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的环流条件下。在干旱期间,贵州西部地区气温为正距平,降水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38%~73%,气候干湿指数<0.6;东部地区气温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为负距平外,其余月份均为正距平,降水基本上为负距平,空气相对湿度为60%~81%,除2009年11月和2010年4~5月气候干湿指数>1.0外,其余月份均<0.6。总体上,贵州西部地区的旱情较东部地区严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凉山州17个国家气象站1971~2017年的气象资料,利用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下凉山州SPEI干旱指数的时空分布状况,并以西昌气象站为代表进行了SPEI干旱指数的突变性M-K检验。结果表明:(1)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凉山州干旱发生程度;(2)凉山州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总体偏旱,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则相对较为湿润;(3)凉山州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不均,中部干旱发生频率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4)西昌市近30年来干旱总体偏轻,最近一次干湿突变发生于1987年;⑤各季节最近一次由干转湿的突变点,冬季在1999年、春季在1996年、夏季在1994年、秋季在1991年,呈逐季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24°~35°N,104°~124°E范围内180个测站的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季1969-2008年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以及3个代表站1953-2008年的Z指数,分析了近4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范围及年际变化和不同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干旱覆盖范围达90%以上的事件在1980年以前主要出现在冬季,1990年代主要出现在春季,到21世纪则主要出现在夏季。春、秋季干旱有下降的趋势,而冬、夏季为增加趋势。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干旱覆盖范围在减小,但出现干旱的频率较大,说明冬季出现局部干旱的程度在增大。而夏季干旱发生频率较小,但覆盖范围正在高值期,说明夏季的旱涝程度还在加大。虽然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但多以轻旱为主,并且覆盖范围也处在下降期,因此,春季干旱应比过去有所减缓。从各方面来看,秋季出现干旱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 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分析了干旱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和不同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63.6%,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8.8%,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相近,分别为55.4%和56.9%;全省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春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9 a,冬季最少只有5 a;春季豫北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夏季和秋季全省易发生大范围轻旱,重旱发生较少,冬季轻旱和中旱呈显著的纬向分布,南少北多,和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应用盘县站1960—2009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盘县干旱的气候特征,发现盘县连续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的春旱的年份呈增加态势;自21世纪以来发生中旱以上等级秋旱和冬旱的频率呈增加趋势;盘县的连旱以冬春连旱出现最多,发生频率为16%。针对盘县干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抓好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抗旱技术推广、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等措施进行防旱抗旱。 相似文献
6.
四川干旱指数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多年干旱指数S=△T/σT-△R/σR分析,揭示出1994年四川汛期干旱,盆西盆中5月干旱,盆中盆西北的8月干旱的建国以来严重的。1994年的严重干旱与四川干旱指数年际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有关,指数的月际变化显著,年内有5种波形变化,1994年为较少见的4波(3个月周期)型。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汛期干旱指数与诸环流区关系最佳在2月,揭示出4种汛期干旱型与环流区演变过程异常有关,1994年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陇东黄土高原气象干旱时空分布特征,以提高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防治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利用庆阳市8个县(区)30a(1989~2018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县(区)月、季、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按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选取干旱事件,从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统计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并对该地区2011~2018年的灾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a来气象干旱发生的频次存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特点。气象干旱发生的月频次呈波动状,其中12月最多,7月份最少;气象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以轻旱为主,中旱次之,重旱及特旱发生概率较小。从19世纪90年代到现在气象干旱事件发生的年频次逐渐减少,其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合理的利用了空间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防旱植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1961~1994年北疆地区逐月降水距平资料,对北疆地区干旱指数进行了计算。统计分析了北疆干旱的特点,并对干旱指数进行EOF分解,得出了北疆地区干旱分布的四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气象》2018,(6)
基于内蒙古西部40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8年春季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分析评估了春季区域干旱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近58a内蒙古西部区域春季干旱年发生频率高达78%,平均5a中有4a春旱,且多数为中到重旱。(2)20世纪70-80年代春旱年份发生概率更高,连年干旱,近10a干旱明显减少。(3)春旱频率空间分布是西高东低。(4)干旱影响范围最大,干旱最重的前3a分别是1962、1993年和1995年,出现了季内连月重旱,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均受严重影响。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与实况对比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春旱发生程度,可以用于月季干旱的影响评估业务。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49~1995近47年陕西逐年灾情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就陕西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旱灾成因。得出结论,陕西年年有旱灾,2年有一次明显旱灾,5年有次中旱,10年有一次大干旱,特大干旱为65年一遇。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云分类中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分类性能的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图像对各种云型进行识别在大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了解云分类过程中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对各种云型的识别能力,采用极轨卫星EOS/MODIS图像资料和静止卫星GMS-5图像资料,在样本采集和特征提取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光谱或纹理特征对两种分类器的分类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管采用哪种图像资料,提取哪些特征量,逐个修改聚类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总体上略高于模糊聚类。但就两种分类器对各种云型的识别能力而言,模糊聚类对低云和高云(如层云、薄卷云、密卷云、卷层云、积云)的分类准确率明显好于逐个修改聚类,而逐个修改聚类对积雨云的分类准确率稍高于模糊聚类。从各类别间混判的情形来看,积雨云和高中低混合云、低云之间及卷云子类之间混判的情形较多,模糊聚类与逐个修改聚类相比,混判的类别增多,相对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玉米的作物特性的干旱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广泛使用的农业干旱指标如帕尔默干旱严重程度指数和作物水分指数都没有考虑定作物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因此,由PDSI及CMI等指数得到的值都不能直接把干旱对作物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联系起来,该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干旱指数,它针对某一种作物且考虑了作物特定生长过程中的水分利用,研制作物特性干旱指数(简称CSDI)使用了内由拉斯加州中东部作物报千区8年的资料,并用该CRD另外10年资料,密苏里州东北部CRD9年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1—2015年汉中11个县区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干旱划分标准,采用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三个指标,分析了汉中地区年尺度和季尺度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汉中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并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季节尺度来看,各季干旱频率分布差异明显。年尺度干旱强度从1996年开始有较弱增强趋势,而干旱站次比有明显降低趋势,汉中地区干旱朝着小区域性中旱发展;季尺度干旱特征为春季和夏季干旱站次比有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有减少趋势,春季和夏季干旱范围逐渐扩大,秋季和冬季干旱范围逐渐减少;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基本为轻旱,冬季多为中旱,有时能达到重旱。 相似文献
19.